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胡适和张君劢终其一生都是坚定的宪政主义者,但是,两人的宪政思想并不尽然相同:他们的自由主义分属于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不同谱系;他们都强烈谴责国民党政府摧残人权的行径,但胡适的人权论一直是个人主义的,而张君劢主张社会主义的人权;胡适没有提出具体的政治设计方案,张君劢则完成了庞大的“立国之道”的设计。

  • 标签: 胡适 张君劢 宪政 自由 人权
  • 简介:现代宪政主义愈来愈注重通过对国家权力的限制以及对个体权利的尊重来保护弱势。宪政精神的充分实现是所有法治国家的理想,而宪政状况的变化在刑事司法领域中反应最为直观和敏锐。因此,以现代宪政价值的诉求考察刑事司法的理念成了研究的新视角。在这一视角下,刑事司法理念的发展趋势必然呈现出限权、追求程序独立价值、彰显人权等态势。

  • 标签: 宪政 刑事司法 人权
  • 简介:就我国宪法文本而言,"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一种规范性表述,而非描述性表述,其中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判断,表明"以人为本"已经以实证法形式上升为国家理念,为我国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宪政和人权理论与制度奠定了坚固的基础.我国宪法中基本权利的保障有其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从比较法来看,如果说西方实证宪法和宪政理论肯定"人的尊严"构成了人权的核心,那么在我国,"以人为本"则构成了人权体系的宪政基础.

  • 标签: 人权 宪政 人的尊严 以人为本
  • 简介:西方宪政民主制度实践至今,已是弊端丛生,“金钱政治”就是其摆脱不了的痼疾之一。金钱政治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会带来诸多恶果:导致民主异化、容易滋生腐败、妨碍行政效率、有损社会公平、引发公众不满。认清西方宪政民主的金钱实质,有助于当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

  • 标签: 西方宪政 金钱政治 民主异化 中国国情
  • 简介:宪政是一个古老而又时新的话题。布坎南从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阐明了他的宪政理念。他的公共选择理论直接导致人们注意和重视规则、宪法选择和对规则的选择,而在后期,他集中关注的是立宪问题,并初步形成一个立宪经济学的框架。通过对其“宪政”思想的叙述和剖析,揭示宪政的本质及其对我国现行经济制度的参考价值和对我国的经济建设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 标签: 公共选择 一致同意 规则 契约主义 宪政经济思想 布坎南
  • 简介:法律职业化理论和司法能动理论是对中国司法发展道路的不同探索理论。中国能动司法理论的可能宪政逻辑是:民族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司法社会主义特色的塑造、司法服务于政治、转型时期需要司法快速做出回应等。能动司法理论宪政逻辑的合理之处在于它是从中国国情、中国民众的社会需求出发而不是西方的现行司法理论出发去论证自己的合理性。但中国能动司法理论始终面临着司法规律的普适性、政治统摄司法抑或司法控制政治、法律是统治工具抑或法律具有自身价值等理论追问。中国能动司法宪政逻辑面临的困境是政治系统和法律系统相对分立而引发的社会结构性危机。通过论争来寻求更多的政治共识,对中国司法发展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能动司法 宪政 政治 民族国家
  • 简介:【摘要】在村民自治中,村民的文化权是村民重要的宪法权利,在宪政视野下行使村民的文化杈只有通过搞好村庄的文化建设才能实现。本文研究了宪政支撑下村庄文化建设的使命:从认同到归属;宪政支撑下发展村庄文化的平台:社会心理;宪政支撑下村庄文化发展的途径:大众化等重要问题。

  • 标签: 宪政视野 文化建设 村庄文化
  • 简介:辛亥革命所创建的宪政模式,实现了从专制主义法律秩序向近代民主主义法律秩序的转变。许多从清廷统治下获得独立的省份都制定了具有地方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具有较高的形式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中华民国临时组织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文件,开创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宪政秩序。

  • 标签: 辛亥革命 宪政模式 法律文化意义
  • 简介:西方民主发展可以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是英美模式,第二种是法国模式。英美模式是先致力于宪政和法治建设,即如何用法律限制、规范政府权力并保障基本人权,等宪政和法治确立之后,再逐渐推行民主。法国模式则相反,即先民主,后宪政和法治,法国为此走了许多弯路。没有宪政和法治的民主同样是人治的。中国坚定不移地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习西方成功的经验,但必须注意其成功的法宝是先铺设民主的基础设施——宪政和法治,然后再逐渐建设完全的民主,最终实现民主与宪政、法治的结合。对于今日中国,我们所处的内外环境不允许我们像英美那样花很长时间先建设宪政和法治,然后再慢慢发展民主。我们必须把发展民主与宪政法治建设同时进行。中国的宪政民主之路注定不同于任何其他国家和地区。

  • 标签: 宪政 法治 民主 宪法学使命 政治体制改革
  • 简介:权威体制是邓小平宪政思想的现实选择,法治国家是其理想的目标。随着经济发展,权威体制要向法治国家过渡。通过渐进式的制度革新,实现由权威体制向法治国家的嬗变

  • 标签: 权威体制 法治国家 渐进 制度供给
  • 简介:在我国现已加入多项国际人权公约的背景下,我国的现行文本宪法仍表引入国际通行的人权概念.本文试图从宪政体制的视野,针对宪政体制和人权保障,宪法文本的阶级话语和人权观念的冲突的角度,分析并认为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用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理论思维去指导社会主义的国家建设,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思维去建构我们的完政体系是我们现行完政体制中人权认识上步入误区的原因所在,也是我们在完政视野中对人权价值观念进行重构的起点.

  • 标签: 自然法信仰 宪政体制 分类而平等 阶级特权 价值重构
  • 简介:清末新政是清朝统治者为了摆脱统治危机而被迫采取的缓和社会矛盾的"变法"活动,这场活动以经济改革为动因,最后波及政治改革领域。绅士在这场改革运动中成了首当其冲的对象,失去了传统的特权,出现了多向分化的新现象。湖南绅士也不例外,在改革的十字路口,他们不得不做出自己的选择:有的人当兵为民,走向下层;有的人经营工商,创办实业;有的人兴学育才,成为新式教育工作者;有的人办报编书,成为自由职业者;有的人投身革命,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但更多的人则以合法的手段,推动清末变法向政治领域延伸,促使湖南宪政文化迅速兴起。

  • 标签: 清末新政 湖南绅士 宪政文化
  • 简介:应明确"法不禁止皆自由"的构成要素,包括禁止"什么"、"谁"自由、"何种"自由,理论前提;其局限性包括"禁止"的验证标准模糊和不确定性,"禁止"应具有程序性或形式性,自由存在内在权利界限,外在环境限制等。借助利益、价值分析的价值衡量工具,探讨"法不禁止皆自由"的宪法地位,建议以其弥补宪法监督原则不足,建议在司法审查中明确"法不禁止皆自由"的原则地位、冲突条款的裁量规则和方法。建议行政许可设置的必要性标准要素与司法审查的合理性标准要素,分析行政许可决定与法律、行政合同的效力冲突问题,讨论行政许可类硬法与软法之法理配置和理性选择规则。

  • 标签: “法不禁止皆自由” 合理性标准 审批制 软法 宪政
  • 简介: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期间,清政府扮演了一个十分可耻的角色。它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对义和团由欺骗利用变为出卖和镇压;但在帝国主义面前,却是摇尾乞怜,甚至不顾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向帝国主义道歉、乞和以至投降。它的这一罪恶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不满和反对,使清朝的封建统治在义和团以后出现了新的危机。为了缓和全国人民的不满情绪,渡过革命风暴,西太后那拉氏从北京逃到西安,就一反戊戌变

  • 标签: 那拉氏 预备立宪 反帝爱国运动 法政学堂 迪化 编练新军
  • 简介:在现代国家的宪政分权建构中,立法、行政、司法的横向分权与中央地方的纵向分权,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宪政的纵向分权既需要在政治的层面上进行。也需要在行政的层面上落实。对于中国而盲,解决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必须坐实宪政的纵横双向分权,做到三个避免,注意三个关键问题,把握三个行为边界。

  • 标签: 宪政 分权 中央地方关系
  • 简介:宪政”这个词是在近代随着被欺凌的痛苦与屈辱一道进入中国的。由维新志士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进行的“戊戌变法”倡导君主立宪失败以后,中国又经历了惊心动魄、令国人如打翻了五味瓶般难以言说其味的义和团运动。在志士们流淌着的汩汩鲜血中,在义和团与无辜百姓那滚滚落地的头颅上,被迫颠簸于千里黄尘之中的清政府终于明白了不变至少自个也难以图存的道理,遂于1901年进行了军事与教育改革,但制度方面的变革却是一拖再拖,直到1905年日俄战争后方才看清即便“量中华之物力”,也难“结与国之欢心”,万般无奈中被迫考虑立宪政体的可行性,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清政府公布《立宪筹备事宜清单》,宣布了逐年要办的立宪事项,预备

  • 标签: 宪政中国 利益集团 新社会 压力集团 议价能力 有产阶级
  • 简介:文章从介绍“民本”和“民主”两词的含义入手,简要回顾了两词背后的东西方传统政治思想,并通过这种回顾比较了东方国家的宪政之路,由此分析出中国近代宪政失败的原因所在。

  • 标签: 民本 民主 宪政
  • 简介:积极、稳妥地推进宪政体制的改革能够为建构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制度性基础和基本框架。彻底改革中国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在宪法和宪政的基础上整合人为的社会断裂结构,并且努力建构和实现一个多元的社会结构,包括重新认识和评价社会组织、团体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视对社团管理、引导和指导;大力加强、加快“社团”立法,积极促进政府与“社团”的良性互动,以及改革和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变成真正的民意代表机关;应当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成员构成进行大力的调整,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内设立和实行“督察专员制度”和“人民监督委员会制度”,并建立“反应与选择”的机制。

  • 标签: 宪法 宪政 和谐社会 体制 改革
  • 简介:保密工作事关国家安全和利益,对国家政权的巩固、社会的稳定、国家竞争力的维持和提高有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或影响公民的权利。这是一个具有全局性、重要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必须引起各方面人士的重视。为了搞好保密工作,必须从多方面、多角度研究和解决保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宪政的角度,对我国保密工作中的问题提出几点看法及建议

  • 标签: 宪政基本理念 保密工作 制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