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现代化的净水厂中,仪表的作用至关重要。每一个生产过程总是与相应的仪表及自控技术同时出现和存在的。由于检测仪表测定的数值与给定数值可连续进行比较,发生偏差时,立即进行调整,保证水处理质量。根据仪表检测的参数,能进一步自动调节和控制药剂投加量、泵机组的合理运行,使管理更加科学化。

  • 标签: 仪表 自控 自来水厂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妊娠晚期孕妇与健康女性血常规的进行检查,并分析对妊娠孕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妊娠晚期孕妇为研究组,同期选择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妇女80例为对照组进行研究,分析两组血常规检查情况。结果经血常规检查后,两组的WBC、RBC、PTL与HB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研究组的WB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而RBC、PTL与HB又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与正常女性的血常规在WBC、RBC、PTL与HB均存在差异,妊娠晚期孕产妇应及时进行血常规检查,对于出现贫血情况及时进行治疗,确保母婴健康。

  • 标签: 妊娠晚期 血常规检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临床检验中便常规检验的意义、方法及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本院便常规检验患者 85 例作为样本,所有患者的便常规检验方法一致,观察 85 例患者的标本检验结果。 结果: 85 例患者中, 47.1% 的患者,粪便呈黄褐色, 35.3% 的患者,粪便中存在食物残渣。粪便中存在蛔虫及绦虫卵的患者,分别占比 11.8% 及 12.9% 。腹泻患者占比 20% 、消化不良占比 34.1% 、肠炎占比 23.5% 、痢疾占比 18.8% 、其他疾病占比 2.4% ,与患者的疾病类型相比,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采用便常规检验方法诊断消化系统疾病,检出率较高,且可引导治疗,提高疾病治疗有效率。

  • 标签: 便常规检验 消化系统 颜色 性状 虫卵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8月来我院进行尿常规检验的4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晨尿作为检验样本,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合检验错误的案例,探究可行性比较高的应对策略。结果分析后80例患者不合格,究其原因,80例患者中34例患者由于采集不当,比例为42.5%,20患者由于尿液采集期间遭到污染,比例为25%,9例患者由于尿液样本存放时间长,比例为11.25%,17例患者由于仪器保养和操作不当,比例为21.25%。结论影响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比较多,针对特殊性,在临床研究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按照现有检测要求规范进行操作,强化管理,为临床工作奠定基础,避免出现检验不合理的现象。

  • 标签: 尿常规检验 影响因素 应对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现阶段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电力能源的需求也开始出现增加现象,企业比较关心的就是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电力供应。因此电厂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需要在锅炉的帮助下才能实现热力加工,如果在使用过程中的水出现问题,不仅会给锅炉使用年限带来影响,与此同时也会影响电厂的实际工作效率,严重的话甚至给电厂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要定期严格检查电厂工业锅炉在用水过程中的质量,这样能促进电厂工作效率的全面提高。本文主要分析的就是如何加强对电厂锅炉水质进行常规化验,进而提出以下内容,希望能够为同行业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参考价值。

  • 标签: 电厂锅炉 化验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临床血常规检测误差影响因素。方法现随机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300例作为本次调查研究对象,对其在不同条件下血常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血常规中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红蛋白浓度检测结果会受储存时间和储存温度的影响。结论临床进行血常规检测时,会受到较多因素影响,为了保证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应该选择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条件下采集和储存血液标本,及时送检,降低误差。

  • 标签: 血常规 影响因素 误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方法选取2015年2月到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280例患者研究对象,对采集到的血液样本进行测量和计算,对比不同条件下检验指标的变化。结果冷藏条件为4℃时样本的血小板含量、白细胞含量与常规温度(8-25)℃差异显著(P<0.05);放置2h后测量样本的血小板含量、白细胞含量均明显低于放置10min测量(P<0.05);浓度为1.8g/mlEDTA盐作用下,样本红细胞平均体积、比容均明显低于浓度为2.6g/mlEDTA盐作用(P<0.05)。结论临床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包括血液保存温度、测定时间、抗凝血剂条件等,检验人员应当重视进行质量控制,提升血常规检验质量。

  • 标签: 血常规 检验 误差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送件时间、采血部位、保存温度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和干扰因素,探讨其防控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血常规检查的130例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经过血常规检测后,观察不同送检时间、不同采血部位以及不同保存环境温度下的血常规检测结果。结果除送检5min和12h的血小板检测值存在一定的差异(P<0.05),不同送检时间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低温和常温环境下保存的血液样本,其血常规检测结果对照相仿(P>0.05)。静脉血液样本与末梢血液样本的血常规检测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血方式、送检时间是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

  • 标签: 血常规 检测结果 影响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幼儿园常规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幼儿常规培养,“活而不乱”必须以幼儿形成常规行为习惯为先决条件才能够实现。日常生活常规活动可以称得上是幼儿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生活将自始至终地伴随一个人的成长,贯穿于一个人的终生教育之中。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要处处做个有心人,要学会根据孩子的特点,在一日活动开展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幼儿创设“做力所能及的事”的条件与环境,让幼儿能充分的自我服务,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常规培养是从点滴开始,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教师只有做到言行一致,孩子们才会与教师拉近距离,并将教师作为榜样,不断的进步。

  • 标签: 幼儿 优化 常规活动 自理经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不合格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产生的原因,以提高临床血液标本检验的准确率。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7年9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常规检验血液采集的300例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皮肤采血,观察组进行静脉采血。对比分析两种采血方法的误差率,并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结果静脉采血的标本常规检验的误差率小于皮肤采血标本常规检验的误差率,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导致两种采血方法血液检验出现误差的主要原因,均为采血时间不恰当、标本容量不够、溶血、标本存在凝块等。结论在临床血液标本常规检验中,应尽量采取静脉采血方式,并根据产生误差的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血液常规检验采血的技术误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血液标本 常规检验 静脉采血 皮肤采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116例,分别于采集其静脉血后0min、2h及4h为其进行相关检验,分析不同检测时间及存放方式对主要血常规指标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PLT)及血小板(HGB)计数的影响。结果与血液样本放置0min比较,放置2h后RBC、WBC、PLT及HGB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放置4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样本保存于室温和冷藏之后进行检测,WB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RBC、PLT及HGB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的结果会受到血液标本的采集方式、放置时间、保存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为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的准确性,我们应针对此类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 标签: 血常规检查 准确性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听评课是一种重要的常规教研活动,它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进教育教学行为起到了有力的辅助作用。针对学校青年教师多的现状,创新运用“321”评课模式,带领老师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有思路、有内容、有目标的模式性听评,实现由不会到会、由“好”到“变得更好”的专业发展思路,从而形成正确、个性的评价观。

  • 标签: &ldquo 321&rdquo 评课模式听评教研发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和尿常规检查对流行性出血热早期诊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680例作为观察组进行研究,选取同时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患者34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血常规和尿常规检查,实验结束后,对观察组的血常规检查结果以及两组之间尿常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680例患者中,显示异常淋巴细胞的患者有548例(80.59%);血小板计数比正常患者低的有96.76%,淋巴细胞计数比正常患者低的有48.38%,中粒细胞以及白细胞计数比正常患者较高,分别占54.85%、72.65%;蛋白尿的阳性率为98.3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发病早期主要表现为血常规以及尿常规异常,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可帮助医生做出正确判断,保证患者得到最及时的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为疾病的治疗提高可靠的数据。

  • 标签: 血常规 尿常规 流行性出血热 早期诊断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氨苄青霉素和常规方法治疗单纯性外阴炎疗效对比研究以及康复情况。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单纯性外阴炎患者临床资料予以对比分析,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予以常规治疗,实验组(45例)予以氨苄青霉素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康复状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外阴瘙痒(3.02±1.74)d、烧灼感(2.00±1.00)d、外阴肿痛(2.01±0.69)d显著更短,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分别为36(80.00%)例、7(15.56%)例、2(4.44%)例,实验组总有效率95.56%较对照组77.14%显著更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氨苄青霉素应用于单纯性外阴炎患者中,不仅可显著改善患者外阴烧灼感及瘙痒、外阴肿痛等症状,且可显著提升其临床总有效率,值得于临床中推广。

  • 标签: 氨苄青霉素 常规方法 单纯性外阴炎 康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