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膝关节滑膜炎中医将其归类为痹证类疾病,是当前针灸科、骨伤科常见疾病,该病具有明确的膝关节肿痛以及活动受限症状,骨伤科常以抗炎治疗、手术治疗为主,因而中医针灸康复保守治疗对该病具有一定的优势,其治疗主要包含针灸、中药内服以及中药外敷等诸多治疗方式,本文将对当前膝关节滑膜炎的中医治疗进行研究分析。

  • 标签: 膝关节滑膜炎 中医康复 治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索五官科治疗结膜炎、干眼症的傣医药方法和方药。方法 运用傣药制剂“百解胶囊”内服,配合傣药汤剂外用熏洗的方法,对治疗结膜炎、干眼症的临床疗效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结果 结膜炎:总有效率为90%;干眼症:总有效率为80%。结论 用傣药内服外用的方法治疗结膜炎、干眼症,见效快、病程短、疗效好、复发率低。

  • 标签: 傣药 结膜炎 干眼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索五官科治疗结膜炎、干眼症的傣医药方法和方药。方法 运用傣药制剂“百解胶囊”内服,配合傣药汤剂外用熏洗的方法,对治疗结膜炎、干眼症的临床疗效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结果 结膜炎:总有效率为90%;干眼症:总有效率为80%。结论 用傣药内服外用的方法治疗结膜炎、干眼症,见效快、病程短、疗效好、复发率低。

  • 标签: 傣药 结膜炎 干眼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息肉(EP)采取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TCRP)联合地屈孕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安阳市妇幼保健院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80例EP患者,按双色球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TCRP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地屈孕酮治疗。比较两组效果、治疗后月经量和月经周期情况以及治疗6个月、1年时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5%,39/40)高于对照组(80.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月经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月经量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月经周期正常率(95.00%,38/40)高于对照组(77.50%,31/40),P<0.05。治疗6个月、1年时,观察组复发率(5.00%,2/40)低于对照组(25.00%,10/40),P<0.05。结论EP采取TCRP联合地屈孕酮治疗,可提高疗效,同时有效减少复发,减少月经量,促进月经周期恢复正常。

  • 标签: 子宫内膜息肉 宫腔镜 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 地屈孕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人群中转化日子宫内膜厚度(endometrial thickness,EMT)对激素替代治疗-冻融胚胎移植(hormone replacement 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HRT-FET)临床结局的影响,并分析达到理想临床妊娠率时对应的最佳EMT和EMT区间。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激素替代周期HRT-FET准备子宫内膜的10 239个周期,根据BMI分为低体质量组(BMI<18.5 kg/m2)、正常体质量组(BMI=18.5~24.9 kg/㎡)、超重组(BMI=25.0~29.9 kg/m2)和肥胖组(BMI≥30.0 kg/m2),每组再根据EMT分为4个亚组:EMT<8.0 mm、8.0 mm≤EMT<10.0 mm、10.0 mm≤EMT<12.0 mm、EMT≥12.0 mm,分别比较各组BMI患者各亚组的临床特征及结局指标,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曲线拟合及阈值效应分析探讨不同BMI患者转化日EMT对FET妊娠结局的影响及达到理想临床妊娠率时对应的EMT及EMT区间。结果①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低体质量组各亚组间随着EMT的增加,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体质量组及超重组各亚组间,随着EMT的增加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均增加明显(正常体质量组各亚组均P<0.001,超重组各亚组P=0.123、P=0.009、P=0.016;均P<0.001);肥胖组各亚组间随EMT增加,临床妊娠率增加不明显(P=0.449,P=0.279),当EMT≥12.0 mm时,增加明显(P=0.021),活产率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P=0.005,P<0.001)。②曲线拟合结果显示,正常体质量组及超重组EMT对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的影响均呈曲线关系,即随EMT增加,临床妊娠率先明显上升,后增速变缓并高水平维持,再有下降趋势;低体质量组及肥胖组EMT对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的影响呈直线关系。③根据曲线拟合,正常体质量组及超重组进行阈值效应分析,正常体质量组EMT对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影响的内膜拐点为10.0 mm,EMT低于10.0 mm时,其每增加1.0 mm,临床妊娠率提高20%(OR=1.20,95% CI=1.13~1.26),活产率提高19%(OR=1.19,95% CI=1.13~1.26);超重组EMT对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的拐点也为10.0 mm,低于10.0 mm时,其每增加1.0 mm,临床妊娠率提高24%(OR=1.24,95% CI=1.13~1.26),活产率提高26%(OR=1.26,95% CI=1.14~1.40)。EMT超过拐点时,随EMT增加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增幅不明显。结论正常体质量组及超重组EMT分别在10.0~13.5/10.0~12.7 mm、10.0~14.0/10.0~12.5 mm区间时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最佳,子宫内膜过薄或者过厚均影响临床妊娠结局。低体质量组及肥胖组EMT对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影响呈直线关系,但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激素替代 冻融胚胎移植 体质量指数 子宫内膜厚度 临床妊娠率 活产率
  • 简介:【摘要】目的  关于子宫内膜息肉采取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术后联合曼月乐环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加以研究。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1年1月-2021年12月来到我们医院进行就诊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60例作为本次课题观察指标,利用电脑随机法将其分组,应用宫腔镜联合屈螺酮决雌醇片对其中30例患者进行治疗,纳入对照组,应用宫腔镜联合曼月乐环对剩余30例患者进行治疗,纳入研究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之间的差异性。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手术治疗之前和手术治疗之后3周的子宫内膜厚度对比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手术治疗之后12周和手术治疗之后24周子宫内膜厚度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中选择宫腔镜联合曼月乐环对子宫内膜息肉疾病采取治疗,可以有效缩减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

  • 标签: 子宫内膜息肉 宫腔镜 曼月乐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 目的:评价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息肉采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2021年1月-2022年3月,取30例子宫内膜癌与3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做研究,所有患者均开展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S)检查,评价TVCDS鉴别诊断准确性。结果:TVCDS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P>0.05;相关检查结果相比,子宫内膜癌高于子宫内膜息肉(P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息肉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经阴道三维超声在检测子宫内膜息肉和增生性子宫内膜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的35名患者纳入息肉组,而同期38名子宫内膜增生的患者被分配到增生组。结果:与增生组相比,息肉组表现出明显较高的血流阻力指数、血流指数和血管指数(P < 0.05)。结论:经阴道三维超声对检测子宫内膜息肉和增生性子宫内膜表现出较高的诊断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 标签: 增生期子宫内膜 子宫内膜息肉 经阴道三维彩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内科住院患者合并院内感染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30例心内科住院合并院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经验性的总结诱发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并针对性的分析护理对策。结果:本组患者经及时且有效的治疗后为对患者的恢复及预后产生较大影响,高龄、免疫功能较差、营养状况较差、介入性治疗方式以及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均是诱发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临床上应该加强对心内科住院患者感染防治工作的重视,针对相关相关危险因素加强采取护理措施,在发病后及时开展治疗工作,切实提升患者的治疗安全性。

  • 标签: 心内科 住院患者 院内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内科住院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风险原因和预防。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对90例心血管科住院患者中出现院内感染的具体情况,涉及住院时段、季节、侵入性操作、基础病情等进行数据分析,并对数据分析做出解析。结果:中老年人、容易出现的基础病情、常发生侵入性操作、使用的抗生素种类较多(3种及之上)、入院治疗持续时间较长、春秋季就医等属院内感染的风险因素,与其他科相比差异显著(P

  • 标签: 心内科 院内感染 原因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抗高血压药物在心内科的应用情况。方法 抽选本院收治的127例高血压患者,均给予口服类抗高血压药,统计五种药物的使用频率和用药指数。结果 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三种抗高血压药: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利用指数上:美托洛尔>硝苯地平缓释片>呋塞咪。结论 分析心内科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频率和指数,有助于促进药物的规范应用,帮助心内科患者改善生存质量。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通过实验研究对心内科抗压药物在医院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研究与讨论。方法 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为我院2021年3月~9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患者,共150例,对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进行五类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并对各类抗压药物的用药评价(用药频度、药物利用指数)进行分析对比,其中当药物利用指数小于1时,认为合理用药。结果 各类抗高血压药物占比情况显示,患者所使用的抗高血压药物中以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和钙离子拮抗剂的使用次数最多;在实验中所用到的抗高血压药物中,DDDs值最高的为美托洛尔;氢氯噻嗪和氨氯地平的DUI>1,其余药物的DUI

  • 标签: 心内科 抗高血压药物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试验将针对心内科护理管理加强风险管理理念的融合,更好地提升护理安全性,确保患者的治疗有效。方法本次试验选取了2021年1~6月前来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经过心内科的专业检查需要开展对症治疗。在自愿参与试验调查的患者中,采用随机法对150例患者进行病情结果讨论。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为风险管理模式,分析应用成果。结果①从护理质量上看,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4.00%,对照组为12.0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护理满意度的调查上,两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有明显的差异,研究组患者明显更加满意(P<0.05)。③患者在接受治疗护理之后的各项生存质量评分均比较优异,但是研究组患者的4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数据差异在统计学方面存在统计意义(P<0.05)。结论风险管理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缓解心血管疾病的典型症状,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 标签: 风险管理 心内科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在我院心内科就诊的患者106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协同护理模式,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协同护理模式 心内科护理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此次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心内科患者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对于持续护理进行应用所具有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选取我院在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共计80位心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平均且随机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40位患者为常规组,应用常规护理的模式。另外40位患者作为观察组,应用常规护理配合持续护理质量改进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对两组患者临床护理的效果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就护理角度进行分析,观察组患者护患纠纷以及护理出现差错的几率与实际护理事故发生的几率与对照组相比较低。在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护理满意度较高,两组研究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

  • 标签: 心内科护理 护理工作 持续护理 质量改进
  • 简介:摘要:目的:此次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心内科护理管理过程中,对风险管理模式进行应用的实际效果。方法:此次研究选取我院在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共计148位住院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平均且随机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对两组患者风险管理的综合情况进行分析,对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其护理工作开展中,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以及护患纠纷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低,且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与对照组相比较为优异。结论:在心内科临床护理中,对于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进行应用,能够更加有效的对护理风险进行控制,进一步的使护理中的操作得以减轻,使护理质量有所提升,在临床中需要进行推广。

  • 标签: 心内科护理 风险管理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试验将针对心内科护理管理加强风险管理理念的融合,更好地提升护理安全性,确保患者的治疗有效。接受治疗的心内科患者,在治疗期间使用风险管理护理措施,有利于加强心内科患者的治疗安全,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患者的治疗得到了更全面的保障。

  • 标签: 风险管理 心内科 护理管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静脉留置针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来帮助更多患者减轻治疗过程中的精神与心理负担。方法:对100位心内科患者进行了静脉留置针的临床治疗,并对患者进行了静脉炎预防、静脉留置针封管以及心理护理,记录了护理期间穿刺部位的变化情况。结果:虽然有23位患者存在渗血、渗液、堵管和静脉炎情况,但总体护理满意度达到了93.7%。讨论:静脉留置针能在心内科患者的治疗中发挥出良好作用,需要医护团队制定健全的护理方案。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心内科 护理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内科患者应用护理干预措施给用药安全所带来的效果。方法:选取心内科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运用护理干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安全知识掌握情况、护理依从度以及不良反应出现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用药安全知识掌握情况要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依从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内科患者临床护理过程中,引入护理干预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掌握好用药安全知识,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度,降低不良反应出现率,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护理干预 心内科患者 用药安全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