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研究发现大约有6.96%的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上网成瘾,通过对上网成瘾的大学生的卡氏16PF人格量表五个人格因子的研究,发现这些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在C和0因子的人格特征上存在相似性,即倾向于激动、烦恼、忧虑、抑郁。我们认为人自身的素质、外部环境和互联网自身的特点是大学生上网成瘾的三个主要原因。

  • 标签: “网络成瘾症” 大学生 人格特征 研究方法 计算机
  • 简介:<正>心理咨询是从心理学中分化出来的比较年轻的一门学科。心理咨询亦可称作咨询心理学.是心理学工作者通过问题解答、解释疑惑,提供建议、商量讨论等方式,为心理学上遭遇某种困难的人们提供服务的一门学问或一项工作。大学生心理咨询,是针对大学生的认识情感,人际关系、事业、前途和人生展望等方面存在的矛盾、怪癖、行为等问题提出预防,调节和治疗方案的心理学方法,从而帮助大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根源,进而挖掘大学生的潜在能力,使之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以提高对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

  • 标签: 大学生心理障碍 大学生心理咨询 心理学方法 咨询对象 咨询人员 情感障碍
  • 简介: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经验性权力启动范式来探讨权力对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实验一结果表明,不管偏好那种结果(惩罚,奖励),高权力感启动的被试倾向于采用规则导向道德思维方式,低权力感启动的被试倾向于采用结果导向道德思维方式。实验二结果表明,当道德两难情境涉及到自身利益时,高权力感被试和低权力感被试都倾向于采用结果导向的道德思维方式。

  • 标签: 权力感 道德思维方式 规则导向 结果导向
  • 简介:为对大学生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的归因进行探究,本研究采用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对江西师大403名大学本科生进行施测。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对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的归因上都是倾向于内控,且不论是对学业成就还是对人际关系的归因,努力因素都占着重要地位;另外,对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的归因还存在性别、文理科以及年级差异。

  • 标签: 大学生 学业成就 人际关系 归因理论 心理素质
  • 简介:广州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作为进驻广州大学城的十所高校之一,是一所具有岭南特色的生态校园。整个校园以图书馆为中心的现代建筑群构成了文脉基调,以中央生存绿化的人工水系成为纽带的校园景观物了其标志性的特色。

  • 标签: 华南理工大学 广州大学城 生态校园 高校 适应性 校园景观
  • 简介:科普作家高士其认为:“思维的科学是培养人才的科学”,“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思维,在于科学的思维”。把学生的科学思维的培养纳入教学过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过程是由外显的行为过程和内潜的思维过程构成,是教与学双方思维协同发展的双边思维过程。教学过程的思维规律因学科类别与特点而异。根据工程图学的特点,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达到高效全面提过教学质量的目的,获得思维与教学整体效益。

  • 标签: 图学教育 创造性思维 培养 训练 创造性思维能力 大学生
  • 简介:本研究使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对某大学近三百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30.7%以上的大学生有轻度抑郁;有抑郁情绪的大学生自我概念得分低于无抑郁情绪大学生且差异显著;抑郁情绪与自我概念部分因子存在着显著相关;有抑郁情绪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在性别、年级、专业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这说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是避免产生抑郁情绪的良好途径。

  • 标签: 大学生 抑郁情绪 自我概念
  • 简介:澳门高等校际学院12月1日起易名为“圣若瑟大学”,并于12月15日举行新校舍奠基礼。

  • 标签: 校舍 大学 学院 澳门
  • 简介:在传统社会,政治与人生之间有着密切的价值关联。正如一位当代学者所言,"古典政治哲学预设了人的生命有一应然性的目的状态,或者来自本性(自然),或者来自某种超越的旨意(天、神),代表一种终极的理想目标,人的完成在焉。政治生活在人生里有其位置,正是因为政治生活跟达成该一目标有某种特定的关系。在这样的思考架构里,政治体制、政治价值的正当性,可以由政治生活与该一目标的关联导出。

  • 标签: 政治伦理思想 《大学》 形而上 “道” “命” 维度
  • 简介:同性恋作为一种异乎于主流文化的社会现象,正以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影响着日趋活跃的高校校园,一定程度上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影响。其中,女大学生同性恋以其特殊身份在心理发展与健康成长方面亟需得到我们的关注与思考。本研究立足于女大学生同性恋这一群体,对国内外10年来有关同性恋的资料进行整理、比较和综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其目前的现状、产生的机制和原因,并结合心理学和本人咨询经历提出建议。

  • 标签: 女大学生 同性恋 形成机制
  • 简介:本年度举办5讲。(1)3月13日,第91讲,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刘益东主讲,题为“致毁知识与科技危机: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与中国发展的最大机遇”。(2)11月15日,第92讲,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陈秀芬主讲,题为“谈话可以治病吗?论金元明清医学中的‘以情胜情”’。(3)11月22日,第93讲,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家范岱年主讲,题为“从科玄论战90周年看科学和现代文明、传统文化和形而上学”。

  • 标签: 自然科学史 科学哲学 北京大学 中国科学院 论坛 致毁知识
  • 简介:同性恋作为一种异乎于主流文化的社会现象,正以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影响着日趋活跃的高校校园,一定程度上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影响。其中,女大学生同性恋以其特殊身份在心理发展与健康成长方面亟需得到我们的关注与思考。本研究立足于女大学生同性恋这一群体,对国内外10年来有关同性恋的资料进行整理、比较和综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其目前的现状、产生的机制和原因,并结合心理学和本人咨询经历提出建议。

  • 标签: 女大学生 同性恋 形成机制
  • 简介:本研究采用SCL-90和EPQ对153名汉族大学生和157名蒙族大学生进行测查,借鉴跨文化研究方法,对形成蒙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原因做深入分析。结果发现蒙汉大学生SCL-90各项因子分均超出全国常模。蒙族大学生SCL-90各项因子分都高于汉族大学生,并在人际敏感、敌对性等8项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来自牧区和农村的蒙汉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蒙汉大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卫生问题。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是形成蒙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汉族 蒙族 大学生 心理健康 跨文化比较 心理卫生
  • 简介:大学里开设音乐公选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直接又有效的途径。大学音乐公选课包括歌曲教学、欣赏教学、器乐教学、音乐知识教学等。教师可以运用音乐的特点,“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从而达到思想境界上的升华。

  • 标签: 公选课 大学音乐 爱国主义教育 大学生 音乐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
  • 简介:目的:了解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依恋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修订后的成人依恋自陈量表与孤独感(UCLA)量表,对300名在校大学生调查研究,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学生偏中高孤独水平占72.3%,依恋类型与孤独感呈显著相关。结论:大学生多以惧怕型依恋为主,依恋类型和孤独感密切相关。

  • 标签: 大学生 依恋类型 孤独感 相关
  • 简介:焦虑症是神经症常见的一种。焦虑症者的内心深处往往有一种无法解脱、不愿正视的心理问题,焦虑只是那种矛盾、冲突的外显,借此作为防御机制,以避免接触那更深层的困扰。本辅导方案的团体类型是大学生,是帮助大学生克服焦虑情绪而设计,它并不是针对特别严重的神经症患者,只是用理性情绪疗法的思想解决大学生一般的生活、学习适应及情绪困扰问题。对团体辅导活动进行了设计。

  • 标签: 大学生 焦虑症 团体辅导 方案
  • 简介:本文用自编问卷对在校177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压力性生活事件的认知与评价特点是:发生频率高的生活事件,并不是压力值最高的生活事件;对大学生造成较大的精神压力的是与学业有关的生活事件;年级、性别不同的大学生对压力性生活事件有不同的认知评价特点。压力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产生的精神压力特点是:大二学生>大三学生>大四学生>大一学生;男生>女生。

  • 标签: 大学生 压力性生活事件 精神压力 认知特点 评价特点 自信心
  • 简介:古人常以天、地、人并列,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可以沟通天地、参赞天地之化育。要对天地人有一系统的认识,必须将三者看做是一个整体,彼此之间互为缘分,相互牵连。首先,天地人是自然的一切。天、地、人各有所道,人生存于天地之间,要尊敬和爱护天地,对天地怀有一颗敬畏和信仰之心,安守本分,奉行天理、恪守自然之法则。其次,天地人是人本的一切。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以人为本。再次,天地人是心外的一切。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是有因果的,我们要去体悟这种因果,不能盲目的将责任推于外界。最后,天地人是心内的一切。天地人应与我的心结合起来。世界是我心里的世界,人类是我心里的人类,一切都是与我相关的,大家彼此因缘共同而产生了关系。

  • 标签: 天地人 自然 人本
  • 简介:本文报告的是咨询师对一名由于挂科引发惊恐发作,从而害怕上学的大二学生进行咨询帮助的案例。该症状诱发原因明确,引起的主导症状典型。咨询师通过认知调整,使其明确情绪的核心作用,借助系统脱敏疗法,通过放松训练为其巩固了正确积极的观念,使求助者学校恐怖的症状消除,达到了预期的咨询目标。

  • 标签: 惊恐 情绪 放松训练
  • 简介:目的:通过实验法探查自我觉知与负面容貌自我之间的关系。方法:让被试模拟屏幕上出现的面孔表情,并采用摄像头控制被试的公我觉知水平,探查对自我容貌满意与不满意个体自我评价的变化。结果:个体对自我容貌的评价均出现了下降,尤其是在公我觉知控制下,个体对自我容貌的评价下降的更为显著。结论:当大学生个体考虑自己在他人眼中状态,会对自我容貌的评价显著降低。

  • 标签: 负面容貌 自我 公我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