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韩海静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0-07-09
  • 出处:《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年11月39卷
  • 机构:西安国际医学中心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中线导管在颅内电极埋藏术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以 2015 年 12 月— 2018 年 12 月 90 例颅内电极埋藏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

  • 标签:   中线导管 颅内电极埋藏 静脉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改良中线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提出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2018年2月至2020年7月入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病区留置改良中线导管患者分为血栓组9例和非血栓组117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留置改良中线导管的患者血栓发生率为7.14%(9/126)。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与原发病类型(χ2值为6.331,P<0.05)和导管预处理(χ2值为4.016,P<0.05)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病类型和导管预处理方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炎患者和0.9%氯化钠预处理导管的血栓发生率较高,在血栓发生前需进行预防性护理,血栓发生后需尽早溶栓治疗。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留置 危险因素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改良中线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提出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2018年2月至2020年7月入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病区留置改良中线导管患者分为血栓组9例和非血栓组117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留置改良中线导管的患者血栓发生率为7.14%(9/126)。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与原发病类型(χ2值为6.331,P<0.05)和导管预处理(χ2值为4.016,P<0.05)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病类型和导管预处理方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炎患者和0.9%氯化钠预处理导管的血栓发生率较高,在血栓发生前需进行预防性护理,血栓发生后需尽早溶栓治疗。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留置 危险因素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也导致各种肝胆疾病的发病率随之提升,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肝胆外科是治疗肝胆疾病的主要科室。在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需进行胶体渗透压的维持,从而才可以避免出现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或微循环障碍等情况,从而更好的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这也对中线导管尖端位置的选择提出了一定要求,本文就不同导管尖端定位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评价100例患者在分别应用腋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的效果,内容如下。

  • 标签: 肝胆外科 中线导管 锁骨下静脉
  • 简介:摘要:中线导管是指通过穿刺进入周围静脉管腔,为病人提供长期的药物输入治疗,并可在血管内留置,也叫中型导管,其长度20.0-30.0 cm。对于成年人来说,中线导管可以保留7-28天,这是一个非常安全和便捷的静脉通道。由于导管末端并不位于中央静脉,所以不需要做 X线胸片,所以可以在病床边由一名专科护士进行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能减轻病人多次穿刺所带来的疼痛,同时又能保护周围的血管,以适应治疗的要求。但是,中线导管的穿刺点感染、渗液、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也有一定的风险。血栓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一旦出现血栓,不但加重了病人的身体与精神上的折磨,还会导致病人的住院天数延长、医疗成本上升、生活质量下降。所以,对于中心线插管的病人,要了解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和体征,尽早治疗,防止发生静脉血栓。对于有静脉血栓的病人,要及时进行抗凝、溶栓治疗,同时要注意有没有出血的可能,病人要卧床1-2周,将患肢抬到高于心脏的位置,不要进行任何的按摩、热敷等,同时要注意局部的红肿、皮肤温度的改变。对于已有出血病史的病人,在不能使用溶栓抗凝药物的情况下,往往会发生意外的拔管。本文报告了一例在中心线插管后出现静脉血栓,经适当的时机后,成功地将其拔除。现将其报告如下。

  • 标签: 中线导管 静脉血栓 处理对策
  •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深静脉中线导管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深静脉中线导管的置入对于血流动力学监测、液体输注和药物给予等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深静脉中线导管置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风险,成功率与操作经验和技巧密切相关。

  • 标签: 深静脉 导管 置入成功率
  • 简介:【摘 要】 目的: 分析肾结石患者取石术后造瘘管护中采用层级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方法: 本次研究时间为 2018 年 10 月 ~2019 年 12 月,共选择 100 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予以层级护理干预,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结果: 参照组瘘管移位、瘘管堵塞或不畅、非计划拔管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与研究组比较显著更高, P<0.05 ;参照组置管时间、尿液转清时间与研究组比较均显著更长, P<0.05 。 结论: 针对肾结石患者取石术后造瘘管护中予以层级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置管时间和尿液转清时间,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肾结石取石术 层级护理干预 造瘘管护理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肿瘤患者PICC导管堵塞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60例肿瘤PICC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三通负压原理溶栓对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发生4例导管阻塞,占6.7%,其中2例完全堵塞,占3.3%,2例部分堵塞,占比为3.3%,尿激酶溶栓治疗后,导管再通率为83.3%(50/60),最短通管时间为2.3小时,最长为6-9小时。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方法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经济损失。

  • 标签: 肿瘤患者 PICC导管堵塞护理 尿激酶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中心静脉导管(CVC)血栓形成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4例行CVC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19年6月—2020年3月期间,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分析2组应用价值。结果 实验组、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9.52%、26.19%,实验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CVC血栓形成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预防血栓,因此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标签: 护理干预 中心静脉导管 血栓形成 常规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总结探究在PICC静脉穿刺导管患者中实施综合护理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的对象均为本院2020年5月至2020年12月阶段性PICC静脉穿刺置管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PICC置管护,观察组在采取PICC置管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综合护理,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PICC 静脉穿刺 导管 并发症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对ICU导管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对其感染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60例ICU导管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比组间患者导管相关性的出现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导管相关性感染出现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ICU导管 综合护理 并发症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综合护理对于ICU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干预效果。方法:ICU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2022年4月至同年12月共58例,经抽签,分至常规组予以基础护理,分至观察组开展综合护理,分析干预效果。结果:ICU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观察组较常规组得到更为有效控制(P<0.05),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指标,相比常规组,以观察组更为良好(P<0.05),观察组行置管后并发症发病情况,与常规组比对发生率低(P<0.05)。结论:ICU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在置管期间以综合护理方式对其实施干预,可保障其置管安全性,促进中心静脉置管发挥其影响价值。

  • 标签: ICU 中心静脉导管感染 综合护理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内科患者应用中线输液导管静脉治疗的相关情况,总结并发症原因、实施综合护理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在2023年1月至12月期间,从我院神经内科接收的输液患者中选取60例,经分组,将30例纳入对照组,应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疗法,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将30例纳入研究组,应用中线输液导管静脉疗法,采取综合护理模式。综合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评估干预效果。结果:统计各组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经对比,研究组的时间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为神经内科输液患者进行治疗时,选择应用中线导管并进行综合护理能够有效增加置管时间,同时还能够合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中线导管 神经内科 输液治疗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基层医院普外泌尿外科住院患者管道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普外泌尿外科进行治疗的带管患者193例,作为研究组。将实施风险管理前在我院普外泌尿外科的142例带管患者作为对照组(常规护理组)。对两组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率、导管相关感染率、导管阻塞率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经过积极的风险防管理后,研究组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率、导管通畅率、导管相关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研究组的满意度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实施风险管理护理方法能够有效降低住院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率、管道堵塞率、导管相关感染率等管道护理问题,显著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 标签: 外科 护理 风险管理 带管患者 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U中心静脉导管管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工作的58名ICU中心静脉导管管护人员进行干预研究;针对其手卫生依从性展开对应调查,以对护理人员手卫生情况加以了解,为ICU中心静脉导管感染预防进行充分指导。结果:对所有ICU中心静脉导管管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情况实施评分,结果为(44.35±3.85)分。对于不同培训次数、职称以及操作年限护理人员而言,其在手卫生依从性评分方面,呈现出显著差异(P

  • 标签: 置管护理人员 ICU中心静脉导管 影响因素 手卫生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新生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需要PICC的80例新生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风险管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血栓形成、非计划性拔管、康复情况及静脉血流速度。结果干预2周后,观察组血栓形成和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血栓消失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和总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0.05)。静脉流速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风险管理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效果显著,可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减轻患儿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和护理质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风险管理 新生儿 导管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通过运用腹腔引流管护干预,观察其在阑尾炎术后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48例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盲选法随机分为采用术后腹腔引流管干预的观察组以及采用术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各24例,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以及残余脓肿率。结果:观察组总满意度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70.83%(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残余脓肿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有效护理腹腔引流管在阑尾炎患者中有着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术后腹腔引流管护理 阑尾炎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阑尾炎手术患者术后的腹腔引流管护措施及实施价值。方法:56例入院接受手术治疗并在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性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强化引流管护。比较两组住院时间,以及引流管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更短,发生引流管护不良事件更少,且患者对护理干预的满意度更高,差异P<0.05。结论:对于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的阑尾炎患者,加强引流管放置、引流液观察及拔管等多方面的护理管理,更利于提高护理有效性和安全性,减少引流不畅,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提高满意度。

  • 标签: 阑尾炎 手术 腹腔引流管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在2015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45例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焦虑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t=5.16,P<0.05);研究组的焦虑评分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t=4.62,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70%(2/23);对照组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6.36%(8/22),组间比较差异显著(χ2=6.07,P<0.05)。结论对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延长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缓解其焦虑情况,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护理干预 深静脉 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揭示针对介入导管室患者开展人文关怀护理干预的临床效能。方法:2021年2月-2022年4月,将我院64例介入手术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各32例,参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人文关怀护理,测算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指标,以及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HAMA评分指标、HAMD评分指标和MMHI-60评分指标。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的基础护理评分指标、医嘱执行评分指标、资料管理评分指标、数据统计评分指标、仪器操作评分指标、应急抢救评分指标,以及疾病观察评分指标均高于参照组(P<0.05)。护理前,研究组的HAMA评分指标、HAMD评分指标,以及MMHI-60评分指标均与参照组大致相当(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HAMA评分指标、HAMD评分指标,以及MMHI-60评分指标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为介入手术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 标签: 介入手术患者 常规护理 人文关怀护理 临床效果 测算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