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ISBAR沟通模式在综合ICU交接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参与综合ICU护理护士8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分别采取ISBAR沟通模式、传统交接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护士的满意度、十知道考核评分、NASR评分。结果:研究组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十知道考核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脑病科患者采用SBAR沟通模式对护士交接质量的影响。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对2021年9月-2022年2月收治的200例脑病科患者分组(各组100例)探究,对照组采用传统交接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SBAR沟通模式,对比两组交接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交接内容不全面、交接记录表不完整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投诉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干预后,观察组信息质量、互动支持、行为规范等评分高于对照组,且交接时间少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SBAR沟通模式可显著减少交接缺陷及不良事件,提高交接质量,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SBAR沟通 脑病科 护士交接班 不良事件发生率 交接班时间 交接班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程序化交接制度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名护理人员作为此次临床研究的样本对象,所有护理人员均于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期间内在我院手术室任职;将以上10名护理人员纳入常规制度组,对其实施常规的交接制度;将剩余10名护理人员纳入程序化制度组,对其实施程序化的交接制度,比较两组护理人员工作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与常规制度组相比较,程序化制度组护理人员在工作出现不良事件的概率更低,代表其护理工作的质量更高,以上数据经过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后可知P<0.05,即临床数据之间具有显著性的差异。结论:护理人员实施实施程序化交接制度能够有效提高手术室的护理质量和水平,有效降低各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程序化交接班制度 手术室 应用价值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将SBAR沟通模式应用于PICU(儿科重症监护室)护理床旁交接中的价值。方法:试验对象选择于2020.04-2021.10期间,在我院PICU就医的重症患儿5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分别以常规模式及SBAR模式进行交班,统计组间病情掌握情况及满意度差异性。结果:观察组主诉诊断、既往史、病程辅助检查、存在风险、护理重点及治疗护理措施各项病情掌握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以SBAR沟通模式进行交接,有利于提升护士综合能力,增强其对于患儿病情的掌握程度的同时,还能提高护理人员满意度,适宜临床推广。

  • 标签: SBAR沟通模式 PICU 交接班 满意度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全科医学护理交接中采用SB AR标准化沟通模式的效果。方法: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通过设立护理专案小组,制定标准化表格、SBAR沟通模式和知识培训的方式展开,选择自2021年6月至7月198例患者交接作为对照组,2021年7月至8月192例患者交接作为本次实验的实验组。对照组在护理中使用传统交接方式,观察组使用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护士SBAR沟通模式知识知晓率、交接时间以及护理交接缺陷率。结果:在采用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以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的提升,实验组护士SBAR沟通模式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实验组的交接时间、护理缺陷明显有了降低。结论:在全科医学病房护理交接中,通过采用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有利于提升患者满意度和交班的质量,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安全,在今后护理中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全科医学 SBAR沟通模式  护理交接班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和研究改良ISBAR模式在NICU护理人员交接的应用,以规范护理人员交接内容,减少交接缺陷率,提升护士交接质量。 方法 基于ISBAR结构化沟通模式,结合NICU患儿年龄小,病情危重,护理工作难度升高得特点,设计改良ISBAR护士交接表,并对表格内容进行培训,建立并应用改良ISBAR交接模式,并对其交接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结果 改良ISBAR模式在NICU实施后护理人员在交接单填写、患儿病情交接、液体交接、皮肤交接等几条目漏项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接质量的平均分由(54.24±5.21)提升至(63.44±2.86)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 改良ISBAR交接模式可以有效提高NICU护理人员交接质量,减少交接漏项现象。

  • 标签: ISBAR NICU 护理人员 交接班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探究应用SBAR模式进行交接的实际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按照交接方式的差异对58例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实施分组,其中对照组(n=29)应用常规模式进行交接,观察组(n=29)应用SBAR模式进行交接,观察并两组护理人员及患者在临床数据方面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交接时间更短,交接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漏交率更低,P<0.05;与对照组(79.31%)相比,观察组(93.10%)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 对于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来说,在护理过程中应用SBAR模式进行交接的效果明显好于常规模式,提升也可提升患者家属的满意度,整体效果比较理想,值得推广。

  • 标签: 重症医学科 SBAR模式 护理满意度 交接班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析SBAR沟通模式在神经外科护理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我院在2023年1月至6月期间在神经外科开展传统交接模式,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A组,在2023年7月至12月期间在神经外科实施SBAR沟通模式交接,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B组,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 B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高于A组(P<0.05);B组对患者病情知晓程度要优于A组(P<0.05)。结论 在神经外科护理交接中,采用SBAR沟通模式,可增强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了解程度,提升患者对护理满意度。

  • 标签: 神经外科 护理 交接班 SBAR沟通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SHARE交接模式应用于在手术室-麻醉复苏室工作中效果。方法:选本院60名复苏室护理人员(选取治疗时间范围为:2022.4-2023.4)进行研究,使用生日单双数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考组,两组例数均为30。参考组进行常规交接,研究组应用SHARE交接模式。观察两组交班中不良事件、电话回访率、耗用时间和护士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交接不良事件率以及电话回访率显著低于参考组,(P<0.05)。研究组交接所用时间显著短于参考组(P<0.05),研究组的复苏室护士满意度显著高于参考组(P<0.05)。结论:将SHARE交接模式应用于手术室-麻醉复苏室交接中,可很大程度上提高护患工作效率和质量,增加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

  • 标签: SHARE交接班模式 复苏室 交接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实施程序化交接制度在手术室护理质量中产生的影响。方法:从2022年9月到2023年4月收治的手术治疗患者中选择75例,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对参照组实施常规的管理模式,对参照组则增加程序化交接制度,对两组患者在手术期间出现的护理差错情况进行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分析两组患者的数据情况,可知研究组的患者在基础手术治疗期间发生差错的共有2例,参照组有12例,可见研究组护理质量更好(P

  • 标签: 程序化交接班制度 手术室护理质量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泌尿外科交接的效果分析。方法 从2020 年6月至2021年6月,选取我院泌尿外科的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SBAR沟通模式进行病情汇报并床旁交班,比较医生对护理工作及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专业知识水平。结果 泌尿外科护士的专科理论考核成绩明显提高;泌尿外科医生对护理人员的各个维度实施前后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士对护理工作的各个维度实施前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泌尿外科工作中,医护沟通运用SBAR沟通模式更有利于提高护士在病情汇报时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汇报时内容更有针对性,有利于医生及时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及处理,提升沟通效率,从而全面提升团队协作和临床护理质量。

  • 标签: SBAR 沟通模式 泌尿外科 交接班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化交接制度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期间,将该院300例手术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便利抽样法将患者分为参照组与观改进组各150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管理方法,改进组实施程序化交接制度,对两组患者护理缺陷发生率、护理质量考核与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干预后,改进组患者护理缺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室护理质量考核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意度评分有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程序化交接制度可有效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并显著提升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该管理值得临床推广并应用。

  • 标签: 程序化 交接班制度 手术室护理质量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神经外科的护理交接有效沟通模式,并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外科36名护理人员及84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8名护理人员和42名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进行交接,观察组采用SBAR沟通模式进行交接。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掌握情况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各指标数据统计P

  • 标签: SBAR沟通模式 神经外科 交接班 护理 满意度
  • 简介:运用品管圈提高手术部护理交接质量,减少工作漏项。针对选定主题进行活动计划拟定、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要因分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与改进等步骤开展品管圈活动,并对实施品管圈前后护理交接工作中出现的质量问题的数量进行比较。出现的问题数量由改善前的35.67次/月降为改善后的13.33次/月,进步率62.63%。针对手术部护理交接存在的质量问题制定的对策有效,形成了标准化,规范了护理交接流程

  • 标签: 品管圈 手术部 护理交接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问题导向"的交接模式在急诊科床旁交接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以2019年6月至11月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急诊科进行的304例次床旁交接事件资料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其中男性155例,女性149例;年龄20~84岁,平均(50.13±5.12)岁。神经系统77例,消化系统58例,呼吸系统55例,心血管系统78例,外伤例36例。对比普通床旁交接模式和"问题导向"的床旁交接模式中,责任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患者/家属满意度、接班护士满意度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采用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床旁交接模式后,责任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度[(50.46±6.99)分比(38.98±4.76)分]、患者/家属满意度[(52.64±2.13)分比(40.77±3.26)分]、接班护士的满意度[(54.16±2.35)分比(44.22±2.12)分]均有所提高,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所降低[0.16%(3/1 800)比2.66%(36/1 3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问题导向"的床旁交接模式对比普通床旁交接,责任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度、患者/家属满意度、接班护士的满意度均有所提高,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所降低。

  • 标签: 问题导向 护理 床旁交接班
  • 简介:目的在晨会交接中增加总责任护士交班,以及时纠正护理工作中的偏差或缺陷,提高病区护士病情观察能力,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方法在每日后夜班护士进行交班后、床头交接前,由总责任护士对组内病人进行补充交班,主要分析病人目前存在的护理问题、护理的重点与难点、护理措施和要求,分析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可能会发生的并发症,指导其他护士有针对性地评估与预防。将交接形式改进前后的病情观察情况、病人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病情观察不到位等缺陷由2006年第2季度(120例病人)的11例下降到2007年第2季度(130例病人)的4例(P〈0.05)。住院病人满意度由2006年第2季度的93.5%上升到2007年第2季度的99.2%。结论在晨会交班中增加总责任护士交班能有效提高病区护理服务质量,密切护患关系,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促进护士长管理水平提高。

  • 标签: 晨会交接班 总责任护士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精神科护士护理交接质量现状,探讨组织支持感、自我效能与护理交接质量的关系,为提高护理交接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护理交接评价量表、组织支持感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186名临床一线精神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精神科护士护理交接质量总均分为(5.85 ± 1.14)分,组织支持、自我效能与护理交接质量两两变量间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在组织支持感与护理交接质量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3.4%。结论组织支持既可以直接作用于护理交接质量,又可以通过自我效能间接作用于护理交接质量。

  • 标签: 精神科护士 组织支持感 自我效能 交接班 中介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床边交接模式在提高肿瘤放疗护理工作效率的作用。方法2018年1月—6月期间在本院肿瘤放疗护理工作中实施床边交接模式,选择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2017年7月—12月期间常规交接模式下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评价两组护理工作效率及患者生活质量变化。结果观察组护理工作效率与对照组比较优势明显,数据差异显著,P<0.05;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较低,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升,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肿瘤放疗护理工作中实施床边交接模式可进一步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利于进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床边交接班模式 肿瘤放疗 护理工作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危重患者床头交接缺陷率中的运用及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设立活动主题,通过现状把握、目标设定、问题分析、对策拟定、实施与检讨等步骤进行改进。结果:运用品管圈活动后危重患者的床头交接缺陷率较运用品管圈活动前明显下降。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降低危重患者床头交接的缺陷率,增强科室团队的凝聚力,提高圈员的责任心,是提高护理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

  • 标签: 品管圈 危重患者 床头交接班 缺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