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定时分步分段吸痰法在吸入性损伤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烧伤整形科收治的104例吸入性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非随机对照研究,按照患者入院日期单双号分为对照组(n=49)和试验组(n=55)。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方法,试验组采用定时分步分段吸痰法,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肺部感染发生率、日吸痰次数。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9.09%(16/55),低于对照组的51.02%(2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气管切开患者的日吸痰次数为6(3,6)次,未行气管切开患者的日吸痰次数为1(1,2)次,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日吸痰次数为(6.56±2.96)次,少于对照组的14(11,19)、3(3,7)、(15.40±3.75)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定时分步分段吸痰法可以减少吸入性损伤患者的吸痰次数,减轻护理工作量,同时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烧伤 吸入性损伤 吸痰 肺部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远端内黏液粘度和表面张力变化对开放压力和黏液吸引压力的影响。方法借助于开放的流体动力学模型,预测了内充满各种不同粘度和表面张力的黏液时,开启8~14级所需的压力以及黏液清除所需的吸引压力。结果开放计算模型表明,当黏液具有类似药用甘油室温下的粘度或者呈现花生酱样的流变学特性时,开启压力可高达40~50 cmH2O(1 cmH2O=0.098 kPa);根据黏液粘度和表面张力的不同,吸痰所需的负压高达20 kPa以上,很有可能引起远端的关闭。结论在一部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中,由于远端高粘度分泌物的存在,限制平台压≤30 cmH2O,故不能保证这些的有效开放,且这些高粘度的分泌物很难用纤维支气管镜吸引清除。

  • 标签: 黏液 生物流变学 气道开放压力 吸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水平正压(BiPAP)无创机械通气(NI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呼吸内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2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60)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鼻导管低流量吸氧治疗,试验组(n=60)给予常规药物治疗+BiPAP联合NIV治疗;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7 d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酸碱值(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急性生理功能与慢性健康评分表Ⅱ(APACHE Ⅱ)、血气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统计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HR、RR、pH值、PaCO2、PaO2、SaO2、FVC、FEV1、FEV1%pred、APACHE 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6、1.041、1.058、1.140、1.026、1.260、1.021、1.274、1.165、1.529,P值均>0.05),但治疗后组间HR、RR、pH值、PaCO2、PaO2、SaO2、FVC、FEV1、FEV1%pred、APACHE Ⅱ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54、3.985、3.052、4.162、3.262、5.124、3.544、3.127、5.251、3.184,P值均<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气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8、5.187,χ2=26.359,P值均<0.05)。结论BiPAP NIV可以有效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但需注意加强针对性护理干预,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呼吸功能不全 双水平气道正压 无创机械通气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及图像后处理软件对小气的测量,通过重建参数筛选,分析小气改变的最佳影像学生物标志物参数和影响因素。方法于2018年10月,从某水厂及某医学院选择169名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肺部CT检测,结合图像后处理软件对CT数据重建。对一般人群参考值范围进行评估对气管支气管树进行分级,使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调整年龄、性别、身高、超重、吸烟情况、重建方式以及不同肺段的位置,对参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选取气管壁面积与总气管面积比值[WA(%)]作为改变的生物标志物参数。6级支气管WA(%)在左肺上叶支气管上支尖后段为(53.01±13.35)%、左肺下叶外侧基底段为(50.44±12.98)%、右肺上叶尖端为(52.73±12.22)%、右肺下叶外侧基底段为(52.93±11.85)%。9级支气管WA(%)在左肺上叶支气管上支尖后段为(44.08±14.66)%、左肺下叶外侧基底段为(42.44±15.89)%、右肺上叶尖端为(46.51±14.03)%、右肺下叶外侧基底段为(43.54±15.87)%。超重人群的6、9级WA(%)均高于正常人群(β值=6.37、7.33,P<0.05)。结论高分辨率CT小气形态学可对小气相关疾病的易感人群根据参考值范围进行初步评估,并结合影响因素进行防控。

  • 标签: 高分辨CT 参考值范围 生物标志物 小气道改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中医药干预COPD黏液高分泌作用机制主要为影响炎性细胞因子、炎性介质,抑制炎症反应,调节相关信号通路,抑制黏蛋白MUC5AC表达。中医药干预COPD黏液呈高分泌多途径性、多靶点性的特点,具有较大潜力。但现有研究尚存在一定问题,如研究对象多为肺组织标本,对灌洗液标本研究较少,针对痰液标本的研究较少,需通过进一步的科研设计观察中药及复方制剂对痰液标本的细胞因子、炎性介质、相关信号通路、水通道蛋白等的疗效及具体作用靶点。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气道黏液高分泌 中医药 作用机制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EndoClot多聚糖术中止血装置(EndoClot polysaccharide hemostatic system,EndoClot PHS)用于肝素化消化动脉性出血(Forrest Ⅰa)内镜下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2只巴拿马猪以计算机简单随机分组的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n=6)和对照组(n=6),建立胃动脉性出血动物模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Endoclot PHS和Hemospray喷洒创面止血,胃镜下持续观察30 min,比较2组达到有效止血的时间、止血颗粒使用量、送粉管堵塞及更换次数等。术后观察实验猪存活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等。10 d后,所有实验猪行安乐死并行病理解剖。结果12只实验猪均达到喷射性或搏动性出血。实验组和对照组达到有效止血的时间[(8.75±0.84)min比(9.83±0.62)min,t=-2.53,P=0.030]及达到有效止血的止血颗粒使用量[(6.71±0.39)g 比(14.10±1.62)g,t=-10.86,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送粉管堵塞及更换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4±0.02)次比(0.67±0.04)次,t=-1.64,P=0.131]。实验组源更稳定,内镜下视野更清晰。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胃损伤、穿孔及栓形成,血糖、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均正常,均未出现主要器官的血栓形成及栓塞。结论EndoClot PHS用于肝素化消化动脉性出血(Forrest Ⅰa)动物模型的内镜下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胃肠出血 止血,内窥镜 有效性 安全性 多聚糖术中止血装置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初步评估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用于消化内镜检查的操作性能、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平行对照、非劣效研究,选取10头健康巴拿猪作为研究对象,1名内镜医师使用日本Olympus内镜系统(型号GIF-Q260),另一名内镜医师使用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对10头健康巴拿猪按照先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后Olympus内镜系统的顺序进行消化内镜检查,采用量化评分指标,对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进行器械质量评价、图像质量评价和安全性评价。结果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单人操作时,展开和收纳用时分别为(110.24±8.93)s和(91.33±11.59)s,戴内镜一次性保护套用时(233.48±17.06)s。器械质量评价方面,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的水气吸引性能不如Olympus内镜系统,吸引400 mL生理盐水所需时间为(56.44±5.18)s,用时多于Olympus内镜系统(型号GIF-Q260)的(33.71±3.56)s,但本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吸引仍符合医疗器械技术要求(吸引量>400 mL/min);其他性能(包括整机密封性、活检通道、镜身坚柔、旋钮操作、镜身弯曲度、视野范围)与Olympus内镜系统相当。图像质量评价方面,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的性能(包括图像清晰度、图像变形及失真、图像颜色分辨率、图像照度、图像质量综合评价)与Olympus内镜系统相近。安全性评价方面,仅使用Olympus内镜系统操作时有1头猪出现恶心症状,使用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操作时的10头猪未发生呕吐、咽喉部出血、心脏骤停等不良事件。结论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展收方便,操作安全性好,内镜操作性能和有效性与临床常用内镜系统相当,不足之处在于水气吸引性能略差于临床常用内镜系统,但仍符合医疗器械技术要求,可以满足消化内镜检查。

  • 标签: 安全性 有效性 动物实验 内窥镜检查,消化系统 便携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程序化护理在内镜下消化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于该院收治的64例为行内镜下消化肿瘤切除术患者为对象,按照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各32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程序化护理,干预时间均为住院期间。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对护理质量的评价,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相关人员的护理技能、护理态度、病房管理和健康教育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手术时间、术后禁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术中出血、术后腹胀腹痛、穿孔、粘连以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6.25%)明显低于对照组(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60,P=0.010)。结论程序化护理能有效提高内镜下消化肿瘤切除术患者的护理质量,缩短住院及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程序化护理 上消化道肿瘤切除术 内镜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近年来,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复合材料已成为航空结构四大材料之一。当代飞机结构中对其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历经数个阶段的发展,已从非承力和次承力要件变成机翼和机身的核心承力要件。本文将主要围绕外国复合材料技术水平和发展方向发展分析,并基于此研究我国此技术的现状和差距。

  • 标签: 复合材料 飞机结构 可持续发展
  • 简介:摘要呼吸功能对儿童牙颌面生长发育的影响日益受到广大正畸医师与家长的关注。儿童睡眠呼吸障碍在正畸人群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健康人群,正畸医师在接诊儿童患者时需密切关注其呼吸通气功能。对伴阻塞以及相关口颌面畸形和功能异常的儿童,临床医师应综合考虑阻塞部位、严重程度以及错畸形的表现,制订个性化、多学科联合的诊疗方案,为患者牙颌面乃至全身的健康发育创造有利条件。

  • 标签: 气道阻塞 儿童 上颌面部发育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徐灵彬 韩新鹏 吴昌归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2-19
  • 出处:《国际呼吸杂志》 2021年第22期
  • 机构: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西安 710032 徐灵彬现在陕西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科,西安 710068,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710100,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西安 710032 吴昌归现在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710100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慢性支气管哮喘(哮喘)动物模型的平滑肌细胞(ASMCs)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使用OVA致敏法制备慢性哮喘模型,末次激发48 h后处死大鼠,使用酶消化法进行ASMCs的原代分离培养。对原代培养的ASMCs的一磷酸腺苷活化的蛋白激酶α1(AMPK-α1)、S期激酶相关蛋白(SKP-2)的表达使用shRNA进行干扰,之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MPK/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在原代培养的ASMCs中,二甲双胍可激活AMPK通路,能明显抑制ASMCs的增殖;雷帕霉素亦可明显抑制细胞的增殖,两者均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P值均<0.05)。沉默AMPK基因表达后,可使ASMCs增殖增加(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mTOR及下游的p70s6k磷酸化增加(P<0.05),从而上调SKP-2基因表达(P<0.05)、下调P21基因表达(P<0.01);沉默SKP-2基因表达,再干扰AMPK基因的表达,可逆转其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P<0.01)。结论AMPK/mTOR通路对ASMCs增殖的调节是通过调节SKP2表达,进而影响P21水平实现的。二甲双胍作为AMPK的激动剂,有潜在的抑制哮喘患者平滑肌增生、进而改善重塑的作用。

  • 标签: 哮喘 模型,动物 气道平滑肌 增殖 AMPK/mTOR通路 shRNA干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基于磁性化护理理念的集束化干预模式(简称集束化磁性护理)对脑出血患者人工管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1月于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59.03±8.66)岁,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57.78±9.52)岁,采取集束化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观察组患者的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6.57±0.71)d、(5.75±1.20)d,对照组分别为(8.23±0.92)d、(6.83±1.14)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HAMA评分为(9.30±2.65)分,低于对照组的(11.01±3.32)分,GSES评分为(25.73±4.28)分,高于对照组的(21.40±3.54)分(均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33%(5/60),对照组为23.33%(14/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5,P=0.024);观察组管理、心理护理以及护患关系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95.00%(57/60)比81.67%(49/60)、96.67%(58/60)比85.00%(51/60)、98.33%(59/60)比86.67%(52/6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脑出血患者采取集束化磁性护理干预人工,有助于减轻患者不良情绪,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尽早恢复,患者满意度高。

  • 标签: 脑出血 磁性护理理念 集束化护理 机械通气 人工气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级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干预在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NCPAP)呼吸机治疗的肺透明膜病(HMD)新生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3月至2022年6月就诊的HMD新生儿94例,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47例。常规组男26例,女21例,胎龄(33.11±1.20)周,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男23例,女24例,胎龄(32.95±1.06)周,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气道分级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血气指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潮气量(VT)、氧合指数(PaO2/Fi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的APACHEⅡ评分低于常规组[(11.42±2.05)分比(14.73±3.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98,P<0.001);干预后研究组的PaCO2、VT、PaO2/FiO2、PaO2分别为(39.87±3.25)mmHg(1 mmHg=0.133 kPa)、(508.36±15.73)ml、(195.36±13.65)、(86.36±4.20)mmHg,均高于常规组的(35.43±2.08)mmHg、(457.92±13.42)ml、(178.61±10.03)、(77.14±3.62)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研究组机械通气、住院时间分别为(6.25±1.17)d、(8.62±1.53)d,均短于常规组的(8.73±1.38)d、(11.36±1.7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397、8.055,均P<0.001);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0比12.7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分级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干预可促进NCPAP HMD新生儿病情恢复,纠正其血气值,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并进一步改善预后。

  • 标签: 肺透明膜病 新生儿 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气道分级管理
  • 简介:摘要先天性肺畸形(congenital pulmonary airway malformation, CPAM)是先天性肺发育畸形的一种,其中巨大气囊腔畸形较为罕见,常表现为出生后呼吸窘迫、反复感染和气胸等,给新生儿的生存带来极大威胁。文章报道了1例新生儿巨大CPAM行开胸肺叶切除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此类患儿行手术治疗时,需要肺隔离以保护健侧肺并提供良好的术野暴露。由于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可应用的单肺通气策略有限,且由于常并发其他器官畸形,患儿手术耐受力较差,对麻醉医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 标签: 先天性肺气道畸形 单肺通气 小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围手术期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上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手术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利多卡因组(L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60例。L组给予利多卡因2.0 mg/kg,于麻醉诱导前10 min内注射完毕,后以2 mg·kg-1·h-1静脉输注至手术结束。C组以等体积生理盐水代替。记录患者术前(T0)、术后24 h(T1)、术后48 h(T2)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40-item Quality of Recovery Score, QoR-40量表)评分,以及术中舒芬太尼用量、瑞芬太尼用量、48 h内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PONV)的发生率。结果与T0时比较,两组患者T1、T2时QoR-40量表总评分及身体舒适度、自理能力、心理支持、疼痛4个维度的评分明显降低,C组T1时情绪状态评分明显降低(P<0.05);L组T1、T2时QoR-40量表总评分及身体舒适度、情绪状态、疼痛3个维度的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其中T1时L组自理能力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L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C组(P<0.05);L组48 h内PONV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可以提高手术患者术后2 d的QoR-40评分,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PONV发生率,改善术后早期恢复质量。

  • 标签: 利多卡因 上气道手术 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 术后恶心呕吐
  • 简介:摘要先天性肺畸形(congenital pulmonary airway malformations,CPAMs)即先天性囊性腺瘤样畸形,是最常见的先天性肺部发育畸形。但随着产前常规筛查的普及与影像诊断技术的提高,其发病率明显升高。目前针对CPAM的治疗策略尚未形成共识,肺叶切除仍是该病手术治疗的标准术式。近年来,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在国内逐渐开展。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从术前检查、手术技术、手术并发症、远期肺功能影响及CPAMs与肿瘤的关系等方面系统分析,为临床医生手术方案选择提供依据。

  • 标签: 胸腔镜 先天性肺气道畸形 肺叶切除术 肺段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品管圈(QCC)管理小组模式对重症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7月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进行常规护理的30例重症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ICU收治的接受QCC管理小组护理的30例重症肺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分析两组对于重症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及预后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人工平均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QCC小组活动后,观察组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及管理相关技能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CC管理小组的护理模式能明显提高护理人员对重症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意识,并且缩短患者使用呼吸机辅助治疗的平均时间,同时提升了小组成员对于护理技能的掌握程度。

  • 标签: 品管圈气道管理小组 重症肺炎 多重耐药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