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文章对燃气电厂的特点进行介绍,分析燃气电厂管理安全风险内容以及现状,针对燃气电厂中的安全风险以及安全风险管理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安全风险管理策略,以供参考。

  • 标签: 安全风险管理 燃气电厂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对疫苗的不断研究和创新,免疫佐剂在疫苗的研发和制造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们可从自然界中获取一些能增强机体免疫应答的物质,并制成佐剂应用于疫苗中,以此来提高疫苗的免疫效力。这些天然来源的免疫佐剂往往具有毒性低、稳定性高、价格低廉等优点,为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对一些已被发现和使用的天然来源的免疫佐剂进行综述,主要包括植物来源(皂苷、多糖、蜂胶)、动物来源(细胞因子、树突状细胞)和微生物来源(病毒、细菌)的免疫佐剂,论述它们的作用与临床应用进展。

  • 标签: 佐剂,免疫 疫苗 天然来源
  • 简介:摘要既往认为先天性肺道畸形体积比(congenital pulmonary airway malformation-volume ratio,CVR)>1.6或2.0 cm²有助于预测胎儿水肿,且在类固醇激素应用、生后呼吸系统症状和手术时机预测方面均具有指导意义,但最佳CVR阈值仍存在争议。现就CVR在先天性肺道畸形胎儿预后、类固醇激素应用、生后呼吸系统症状和手术时机预测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先天性肺道畸形胎儿的围产期管理提供指导。

  • 标签: 肺囊腺瘤样畸形,先天性 呼吸系统畸形 胎儿水肿 超声检查,产前 试验预期值 围生期医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协同诊疗管理用于儿童道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的效果情况。方法采用整群试验病例登记的方法进行观察性研究,纳入2015年4至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过敏反应科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确诊的道过敏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每间隔3个月随访,管理12个月,采用“上下气道协同诊疗管理转诊”模式评估哮喘和鼻炎控制水平,调整治疗。动态监测管理3、6、9、12个月各时点的症状评分,视觉近似标尺(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hildhood asthma control test,c-ACT)、呼吸道感染、喘息情况、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rcentage of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to predicted values,FEV1%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to forced vital capacity,FEV1/FVC)、最大用力呼气峰流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ak expiratory flow to predicted values,PEF%pred)、用力呼出25%、50%、75%肺活量时的瞬间呼气流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rcentage of forced expiratory flow at 25%、50%、75% vital capacity to predicted values, FEF25%pred 、FEF50%pred 、FEF75%pred)、最大呼气中段流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rcentage of maximum midexpiratory flow to predicted values,MMEF%pred)、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的变化。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比较肺功能指标时,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的秩和检验。结果147例道过敏性疾病患儿接受管理随访,管理1年的患儿106例;管理1年时道过敏性疾病总控制率是87.7%。管理后各时点症状评分、VAS评分均显著低于管理前基线水平 [1.2(0.7,2.2)、0.6(0.2,1.5)、0.4(0.1,1.0)、0.5(0.1,1.1)vs 2.0(1.0,3.5)] (H=35.854,P=0.000)、[2.5(0.5,4.7)、2.2(0.3,4.4)、1.8(0.2,4.6)、1.6(0.3,3.8)vs 6.9(4.1,9.8)] (H=39.559,P=0.000);管理后各时点ACT/c-ACT均显著高于管理前基线水平[25.0(22.5,27.0)、26.0(24.0,27.0)、25.0(23.0,27.0)、25.0(24.0,27.0) vs 20.0(17.0,22.0)] (H=79.695,P=0.000)。管理3个月、6个月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d)、用力呼出25%肺活量时的瞬间呼气流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F25%pred)显著高于管理前基线水平(104.7±12.6 vs 96.8±14.5、103.0±10.3 vs 96.8±14.5)(F=3.563,P=0.007)、(96.6±22.0 vs 85.0±21.9、93.3±18.0 vs 85.0±21.9)(F=2.456,P=0.046);管理后各时点最大用力呼气峰流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F%pred)显著高于管理前基线水平(105.1±18.1、101.2±15.3、99.7±17.1、99.8±17.5 vs 90.3±17.8)(F=5.497,P=0.000);管理后各时点FeNO值(25.7±23.6 vs 30.7±25.6、25.9±16.5 vs 30.7±25.6、27.5±20.2 vs 30.7±25.6、30.6±19.6 vs 30.7±25.6)与管理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751,P=0.558);管理3、6、9、12个月发生呼吸道感染比例分别是69.8%(74/106例)、67.0%(71/106例)、60.4%(64/106例)、51.9%(55/106例);管理3、6、9、12个月发生喘息的比例分别是24.5%(26/106例)、14.2%(15/106例)、11.3%(12/106例)、7.5%(8/106例)。结论遵循协同诊疗管理模式,定期随访评估、调整治疗方案,可随时间的延长逐步提高儿童道过敏性疾病的控制水平。

  • 标签: 儿童 变应性鼻炎 支气管哮喘 疾病管理 协同诊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道黏液栓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的影响及管理要点。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门诊就诊,确诊哮喘并进行胸部CT检查的患者100例,收集患者病史和一般资料、胸部CT结果、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测定、血常规、过敏原总IgE、烟曲霉M3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结果等临床资料,根据胸部CT结果将哮喘患者分为有黏液栓组和无黏液栓组,统计道黏液栓的分布和基于支气管肺段的黏液栓评分,分析道黏液栓和临床病史、哮喘急性发作、肺功能[包括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VC%预计值)、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预计值)、FEV1/FVC、呼气峰值流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F%预计值)、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及剩余25%、50%、7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MMEF%预计值、MEF25%预计值、MEF50%预计值、MEF75%预计值)]、FeNO、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道黏液栓是否是哮喘急性发作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对应的管理策略。结果100例哮喘患者中有黏液栓组24例,无黏液栓组76例。黏液栓组道黏液栓的分布以双下肺多见(左肺下叶30.53%、左肺上叶9.16%、右肺下叶29.01%、右肺中叶14.50%、右肺上叶16.80%),黏液栓评分(4.42±3.12)分;体重指数(BMI)、入组前1年内因哮喘急性发作就医次数、FeNO、外周血Eos均显著高于无黏液栓组[(24.95±4.34)比(23.22±2.91)kg/m2、0(0,1)比0(0,0)次、97(37,169)比31(18,59)ppb(1 ppb=1×10-9)、0.41(0.15,0.70)比0.18(0.09,0.37)×109/L](均P<0.05);FVC%预计值、FEV1%预计值、FEV1/FVC、PEF%预计值、MEF50%预计值、MEF25%预计值、MMEF%预计值、MEF75%预计值均显著低于无黏液栓组[(87.49±19.32)%比(97.34±14.24)%、(76.49±19.58)%比(91.07±18.33)%、(72.44±10.91)%比(79.48±8.13)%、(82.36±24.46)%比(93.83±18.27)%、(53.03±24.81)%比(75.75±27.15)%、(46.47±22.92)%比(64.09±25.90)%、(50.28±23.73)%比(74.53±26.80)%、(71.30±27.55)%比(89.92±26.82)%](均P<0.05);道黏液栓评分和患者体重、入组时外周血Eos数量均呈正相关(r=0.413、0.478;均P<0.05),和FVC%预计值、FEV1%预计值呈负相关(r=-0.576、-0.465;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道黏液栓评分是哮喘急性发作的危险因素(OR=1.269,95%CI:1.031~1.562;P=0.024)。结论哮喘患者具有较高的道黏液栓发生率,并与Eos炎症水平、体型相关。道黏液栓可促进患者气流阻塞、哮喘急性发作。临床可针对道黏液栓制定相应哮喘管理策略,延缓哮喘病情进展,减少急性发作次数。

  • 标签: 哮喘 气道黏液栓 体层摄影术 嗜酸性粒细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临床技能中心对清远66家基层120的101名医务人员开展管理模拟教学,通过设置不同场景、病情特点及案例表现等,对气管管理内容进行模拟教学、演练。相关医务人员对管理培训的需求强烈,其经过培训后对管理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让学习者对多途径、多层次的管理技能进行实操,在模拟环境中反复练习这些危急关头需要用到的技能操作后,会促进这些技能的临床应用,且有效保障患者安全

  • 标签: 模拟教学 气道管理 气管插管 基层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道廓清技术能帮助黏液纤毛清除功能下降、咳嗽无力和(或)存在呼吸道分泌物过多的患儿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促进气道通畅。道廓清技术种类较多,应根据患儿的基础疾病、年龄及配合程度进行个体化选择。本文将道廓清技术在儿童囊性纤维化、慢性化脓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症、神经肌肉疾病、肺不张、肺炎、毛细支气管炎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气管内脂肪瘤(Endobronchial lipomas)是一种罕见的道内良性肿瘤,因内含成熟的脂肪组织在胸部CT表现为均匀一致的低密度影。本文通过报道了 1例在胸部CT上表现为典型低密度影的气管内脂肪瘤,介绍了该病的发病机制、影像特征、内镜表现及治疗方法,分析并总结了以道内低密度影为表现的疾病的鉴别诊断思路,为临床医生早期诊断该病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专利运营服务平台进行阐述,通过对背景和内涵的分析,以及对国内汇桔网和科易网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在两大平台在运营的过程中整体管理存在漏洞,运行体系也比较薄弱,所以,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竞争能力一直得不到提高。因此,建议专利运营服务平台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市场进行有效分析,确定市场需求,完善队伍建设,完善自身运行体系,这样才能够在“互联网+”的时代,走在各大企业的前面。

  • 标签: 互联网+ 专利运营服务 平台模式研究
  • 简介:摘要在国家“三网融合”的政策促进下,用户观看电视的渠道不断增多。同时,人们观看传统电视的时间不断减少,电视机的开机率不断下降,而通过互联网观看视频的人数和时长却不断上升。提高传统有线电视的吸引力、将用户重新拉回到电视机屏幕前、增强有线电视运营商的收入和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分析了终端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终端厂商的角度讨论OTT智能机顶盒的3种典型功能,即DVB+OTT功能、“多屏看”功能和人工智能交互功能。最后,从网络架构和互联网业务两方面提出了OTT智能机顶盒的业务运营模式。

  • 标签: OTT DVB 智能机顶盒
  • 简介:摘要针对目前港机故障检测工作开展应用事故分析法过程存在的问题,文章从实践角度入手,分析事故分析法在港机故障检测中的应用现状,并提出了优化控制的效果价值。结果表明,只有在明确设备故障发生危险源的情况下,才能使采取的预防与维修保养措施达到预期。

  • 标签: 事故树分析法 港机设备 门座式起重机 故障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全基因组测序对南京"5.7"192Ir源事故患者外周血及组织进行照后第2 047天(5年7个月零7天)基因变异分析,探讨其电离辐射引起的体细胞变异情况,为明确电离辐射引起的远后效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南京"5.7"192Ir源事故患者王某照后第2 047天的背部正常皮肤组织、受照射范围内的骨及软组织、外周血3种样本,分别提取DNA后采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样本进行高通量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对原始测序数据进行分析。以背部正常皮肤组织为对照,开展受照射范围内的骨及软组织、外周血的基因变异检测分析。结果与背部正常皮肤组织相比,受照射范围内的骨及软组织和外周血的基因组出现了多种基因变异,包括碱基置换(碱基转换、碱基颠换)、小片段插入、小片段缺失、拷贝数变异(拷贝数增加、拷贝数减少)以及结构变异(大片段缺失、大片段重复、倒位、染色体内易位以及染色体间易位),受照射范围内的骨及软组织出现10 666个基因变异,外周血出现11 233个基因变异,变异DNA涉及上万个基因。这些基因变异存在于外显子、内含子、3'UTR(3'untranslated region,3'端非编码区)、5'UTR(5'untranslated region,5'端非编码区)、剪切位点附近、转录起始位点上游5 kb区域以内、转录终止位点下游5 kb区域以内、非编码RNA以及基因间隔区域,且所有染色体都存在基因变异。结论南京"5.7"192Ir源放射事故患者照后第2 047天受照射范围内的骨及软组织和外周血中存在大量的基因变异,可能影响机体的功能及电离辐射诱发的远后效应。

  • 标签: 放射事故 全基因组测序 基因变异
  • 简介:摘要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时期国家、社会发展的潮流趋势,创新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对档案管理这类极易陷入固定套路的管理重点而言,创新不止于对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与模式有所提升和超越,更是对各类企事业单位管理工作全局的推动和促进,是实现基层单位管理工作现代化、科学化的重中之重。本文基于办公室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论述。

  • 标签: 办公室 档案管理 存在的问题 对策
  • 简介:摘要目前,我国经济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对用电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的科技发达,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电力的使用。变电站的正常运行是保证人们用电的基本要求,所以要保障变电站的正常运营是电力企业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人们用电的过程中,变电站可能会出现一些故障,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或者工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所以,需要维修变电站的工作人员来处理这些故障。变电站运维管理部门要提高变电站维修和运行的技术能力,从而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方便,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电力的使用,提高变电站运维的能力,也是进一步推动各行业经济的发展。

  • 标签: 变电站 运营 维修 紧急故障 对策
  • 简介:摘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加剧。其中的土壤污染情况更加明显,已经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此相关环保部门需要加强对土壤污染情况的重视,在对土壤环境的污染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之后,制定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通过对区域土壤进行改良,降低土壤环境污染对人们生活和动物健康造成的影响。

  • 标签: 土壤环境 土壤污染 防治对策
  • 简介:摘要职工安全培训教育是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做好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对提高企业凝聚力、职工的归属感和精神面貌有莫大的促进作用。从员工培训的计划、内容、形式、效果等方面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总结出一条符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实际的有效方法,可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同时让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达到切实的为企业安全生产保驾护航的目的。

  • 标签: 安全培训教育 安全知识 方法 效果
  • 简介:摘要职工安全培训教育是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做好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对提高企业凝聚力、职工的归属感和精神面貌有莫大的促进作用。从员工培训的计划、内容、形式、效果等方面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总结出一条符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实际的有效方法,可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同时让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达到切实的为企业安全生产保驾护航的目的。

  • 标签: 安全培训教育 安全知识 方法 效果
  • 作者: 陈艳蕾 王晓艳 王洪田 王学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05
  • 出处:《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1年第08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中心,北京100038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科,北京100038,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科,北京100038,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中心,北京100038
  • 简介:摘要探讨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伴道过敏性疾病[变应性鼻炎和(或)哮喘]患者的传变应原致敏特点。2015年5至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科在我国内蒙古草原地区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调查方法进行了过敏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对18~80岁的3 294名调查对象中诊断的CU患者191例和气道过敏性疾病患者1 132例的传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²分割法检验,率的分层变化趋势采用趋势χ²检验。结果显示,191例CU中,不伴道过敏性疾病者(CU单一患病)92例(48.17%),伴道过敏性疾病者99例(51.83%)。位列前三位的传变应原:CU单一患病为尘螨、藜科花粉和柳树花粉(仅一种是当地主要变应原),CU伴道过敏性疾病与道过敏性疾病[变应性鼻炎和(或)哮喘]均为蒿属、葎草和藜科花粉(均为当地的主要变应原)。CU伴道过敏性疾病与CU单一患病相比较,变应原皮肤点刺阳性率和多重强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9.60% vs 38.04%,χ²=13.336,P<0.016 7;27.12% vs 2.86%,χ²=8.729,P<0.016 7)。CU伴道过敏性疾病与道过敏性疾病相比较,皮肤点刺阳性率、多重阳性率、强阳性率和多重强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9.60% vs 57.69%,χ²=0.136,P>0.016 7;71.19% vs 75.20%,χ²=0.461,P>0.016 7;54.24% vs 69.68%,χ²=5.969,P>0.016 7;27.12% vs 37.83%,χ²=2.663,P>0.016 7)。CU单一患病与道过敏性疾病相比较,皮肤点刺阳性率、多重阳性率、强阳性率和多重强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8.04% vs 57.69%,χ²=13.336,P<0.01;51.43% vs 75.20%,χ²=9.745,P<0.01;28.57% vs 69.68%,χ²=25.624,P<0.01;2.86% vs 37.83%,χ²=17.620,P<0.01)。变应原皮肤点刺阳性率、强阳性率和多重强阳性率随着CU伴发的过敏性疾病种类的增多而增高(38.04%、56.98%和76.92%,χ²=10.601,P<0.01;28.57%、46.94%和90.00%,χ²=12.085,P<0.01;2.86%、24.49%和40.00%,χ²=10.077,P<0.01)。综上,CU伴道过敏性疾病的传变应原致敏特点,与道过敏性疾病相似,传变应原的检测对CU伴道过敏性疾病患者危险因素的筛查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荨麻疹 鼻炎,变应性 哮喘 变应原 皮肤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