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5 个结果
  • 简介:1资料和方法研究对象为2004年1月~2005年6月在我中心住院行择期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共284例,根据年龄分为两组:〈70岁组和≥170岁组,〈70岁组152例,年龄29~68(52.3±18.1)岁;≥70岁组132例,年龄70~87(72.5±6.1)岁。术前桡动脉搏动良好且Allens试验阳性者首选经桡动脉PCI治疗。桡动脉穿刺成功后的选择5FTerurmo左右共用型造影导管完成冠状动脉造影。造影结束后术者根据临床情况和靶病变决定介入治疗策略。

  • 标签: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老年冠心病患者 安全性 冠状动脉造影 70岁 研究对象
  • 简介:目的评价经静脉和经冠状动脉内给予负荷剂量替罗非班注射液两种不同给药方式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artery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2例行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上游组42例(术前急诊室早期静脉使用替罗非班)和下游组40例(术中导管室经冠状动脉使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基础临床情况、介入治疗后结果、住院期间出血并发症、30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两组基础临床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下游组比较,上游组有较高的梗死相关动脉PCI治疗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3级血流获得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7%vs.57.5%,P〈0.05)。上游组术后30d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下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0%±7.1%vs.44.0%±5.4%,P=0.01)。两组术后出血并发症、30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MI患者行直接PCI治疗前早期静脉应用替罗非班可有效提高血管开通率、改善组织灌注和心功能。

  • 标签: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替罗非班 不同给药方法
  • 简介:目的以随机对照试验(RCT)为依据,比较生物可吸收支架(BVS)对比依维莫司洗脱支架(EE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PubMed、Embase、WebofScience和CochraneLibrary,并追踪获取文献,查询时间从2008年1月至2017年9月,根据改良Jadad量表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资料,运用ReviewManage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检索共纳入7项对比BVS及EES的RCT,随访时间从9个月~3年,共5546例患者,其中BVS组3241例、EES组230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应用BVS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OR=1.55,95%CI:1.22~1.96,P=0.0003)、靶血管心肌梗死(OR=1.73,95%CI:1.32~2.27,P<0.0001)、支架内血栓(OR=3.62,95%CI:2.12~6.18,P<0.0001)的风险高于应用EES患者,但在全因死亡(P=0.1)、心源性死亡(P=0.42)、所有血运重建(P=0.10)、靶病变血运重建(P=0.06)对比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在各项复合终点的对比中,BVS组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OR=1.37,P=0.0003)、面向患者的复合终点(OR=1.21,P=0.005)、面向装置的复合终点(OR=1.41,P=0.002)、靶病变失败(OR=1.44,P<0.0001)的发生率均高于EES组。结论在目前的冠心病介入治疗随访中,BV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均不优于EES。临床应用BVS应当更加谨慎,在新一代BVS投入应用之前,现行的治疗方案仍需大量的、更长时间的随访来验证。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生物可吸收支架 药物涂层支架 安全性和有效性
  • 简介:目的探究血栓抽吸联合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rimary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PCI)治疗青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2月期间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急诊入院并接受PPCI治疗的69例青年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血栓抽吸联合PPCI治疗的有43例(作为研究组),仅行PPCI治疗的有2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冠状动脉血流指标、血清心肌标志物浓度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比较术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3级患者比例稍高于对照组、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稍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ST段完全回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troponinT,cTnT)峰值、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kinaseisoenzymeMB,CKMB)峰值未低于对照组,LVEF稍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研究组心源性死亡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再发心肌梗死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稍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抽吸联合PPCI治疗青年STEMI患者并不能降低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并且有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倾向。

  • 标签: 血栓抽吸 冠状动脉 青年 心肌梗死
  • 简介:已有研究证实,首个口服可逆性ADP受体拮抗剂AZD6140在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中所获得的平均血小板抑制水平高于氯吡格雷。美国学者Cannon等的DISPERSE-2研究主要比较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使用氯吡格雷与AZD6140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初期有效性。

  • 标签: 氯吡格雷 安全性 有效性 耐受性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 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