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4 个结果
  • 简介:毛公鼎是西周时的青铜器。清光绪末(1850年前后)在陕西岐山出土。器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腹壁内侧铭文32行,拓片分左右两幅,或云498字,或云497字。内有合文8、重文10。隐约间似有阳线绒格。此鼎出土后几经转手,1942年由陈泳仁购得,1945年陈将其献给国家,藏南京中央博物院,1949年迁台,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毛公鼎铭文系毛公所作,记叙周王对其册命以及赏赐的器物。铭文前面绝大部分内容,讲述的是周王对毛公训谕。铭文和《尚书·文候之命》以及《诗经·大雅·韩奕》的用语和内容颇为近似.学界一般

  • 标签: 艺术特色 毛公鼎铭文 青铜器 金文 博物馆 博物院
  • 简介:张彦1962年出生于洛阳。198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9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史论研究生课程班,200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材料工作室研究生班。现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画学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广东省高校艺术委员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 标签: 中国画系 中国画艺术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画学院 广州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 简介:鸦片战争之后的海上画坛,因发达的商业经济的刺激而呈现繁荣的局面。各地侨居上海卖画的画家师承各异,风格不同,使海上画坛呈现出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景象。其中最具时代风采和代表性的是独开生面的“海上画派”,是我国近代绘画史上最为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流派之一。它起源于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达到鼎盛。画家一方面继承中国画的传统,一方面努力探求新的艺术形式,力求革新,共同开创了潇洒放纵、雄厚古朴、雅俗共赏的海派新画风。作为“海上画派”创始人之一的任熊,他短暂的一生创作出众多人物形象以及瑰丽多姿的景象,他的画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 标签: 海上画派 雅俗共赏 奇丽 19世纪中叶 鸦片战争 商业经济
  • 简介:本文从苏轼书画圈及其书画理论出发.研究戏书画作品在文人社交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力图探讨文人画产生初期艺术理论、艺术实践、艺术品社会功能的相互关系。

  • 标签: 文人画 苏轼 市场
  • 简介:为了迎接2008年,近日,由《中国艺术家》杂志主办,《东方美术》、《中国画清赏》、《美术界》、《新东方艺术在线》等杂志协办,广东唐人堂画廊承办的“彩迎春中国画名家百人展”在广州举行。

  • 标签: 中国画 名家 《美术界》 东方艺术 艺术家 杂志
  • 简介:<正>由解放军总参防化指挥工程学院主办的“彭江书法艺术展”10月30日上午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隆重开幕。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刘大为、著名书法家夏湘平为其

  • 标签: 彭江 中国美协 刘大为 戎衣 赤子情怀 中国书协
  • 简介:<正>2005年9月11日,应中华文化联谊会和河南省文化厅的共同邀请,台湾国光剧团豫剧队来大陆进行了一系列的豫剧交流活动,海峡两岸河洛文化暨豫剧发展论坛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来自海峡两岸的有关专家学者、豫剧表演艺术家参加了此次海峡两岸河洛文化暨豫剧发展理论研讨会。

  • 标签: 河洛文化 海峡两岸 戏曲特征 地方戏曲 民间特色 戏曲文化
  • 简介:作为第一部被搬上英国舞台的中国戏剧,亚瑟·菲的《中国孤儿》诞生于英国民族身份的形成期。本文通过对该剧、相关的副文本以及其他历史文献的互文来解读揭示该剧体现出的民族话语、政治话语、性别话语与审美话语的互动,以及该剧作者对英国民族性中自由、民主、平等、理性等特质的构建。本文同时指出,菲在该剧中对英国民族性的构建深受当时欧洲的中国文化研究领域对作为“他者”的中国形象塑造的影响。

  • 标签: 《中国孤儿》英国民族性 中国形象 “他者”
  • 简介:2019年1月1日至2日,大蒲公英“未·蓝”中国(上海)少儿美校发展见行峰会在上海成功召开,峰会两天近15个小时的分享,呈现了一场干货满满的行业盛宴,全场座无虚席!

  • 标签: 蒲公英 教育行业 少儿 美术 解读 上海
  • 简介:写下这个题目:痛苦却也快乐,灵感并不是源于模仿名人的书名,确确实实是我作为一名演员,真真切切记录我从事话剧艺术形象创作中点点滴滴的甘甜和苦辣。2012年,江西省话剧团投排话剧《生如夏花》,我饰演该剧的主角方志敏。2015年江西省话剧团又推出了一部话剧新作《遥远的乡土》,我依然饰演该剧的主角余林。方志敏是江西农民运动的组织

  • 标签: 江西省话剧团 农民运动 夏花 人的眼睛 进士出身 舞台剧
  • 简介:关于中国画传统语境下,以笔墨为之的意象造型,诸多文章都有谈及。若从“体—相—用”的角度加以阐释,则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为“体”,意象造型为“相”,而笔墨为“用”,三者之间是互相联系、不可或缺的关系。因此,我们不可能单一地来探讨笔墨的问题。

  • 标签: 中国传统 中国画 笔墨 语境 概念 意象造型
  • 简介:1953年,为了应对当时新国画(即新中国画)的探索,中央美术学院,包括杭州的华东分院,在预期引导国画发展方向的“新国画”的名下。先后将国画改名为彩墨画,并以此命名科、系;然而,到1957年,彩墨画又恢复为国画。相应的科、系也因此恢复旧名。在1953年至1957年间,以南北两所美术学院为代表的新国画一度都受到彩墨画观念的笼罩。两次更名意味着意识形态的变化、国画观念的更迭和话语权的转换。在最后的转换中潘天寿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或者说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是本文的话题。

  • 标签: 中国画 话语权 潘天寿 中央美术学院 彩墨画 预期引导
  • 简介:壁立巍峨的千山万壑间天章云锦,映尽流金泛彩的阳光,璀璨变换的烟霞……这一直是西洋风景油画擅长表现的光感、透视、质感,如今我在读施君云翔的画作惊诧地发现了,而且,我认为西方艺术家所摹拟的大自然真实的光色、质量感和立体透视感,极力表现自然之美,不过是物质性的摹拟。这种物质性的表现方式,怎如施君的画“气韵生动”。

  • 标签: 彩墨艺术 解读 “气韵生动” 风景油画 自然之美 物质性
  • 简介:目前在社会上、画店里、旅游区大量似曾相识的,老一套的、重复别人和古人、没有情感、没有意境的画太多太多。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缺乏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感情,没有感受就无法创新。创新首先来自感受,为了强化自己的感受,寻找新的语言、新的形式,才开始在创作中不断探索表现技巧,这是应该的。我想,对创新要有全面的认识,要扩展视野。创新首先要思想新、观念新、感受新、视觉新,表现新,最后达到作品

  • 标签: 创新 不断探索 表现技巧 旅游区 艺术作品 认识生活
  • 简介:<正>“西廂记”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优秀的著作之一,从唐代元稹写出鶯鶯传以后,西厢的故事就在民间广为流傳,人們根据自己的愿望和爱憎,使人物和故事都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元代戏剧家王实甫集中了这些成就加以提高,写成了杂剧“西厢记”,在这部作品里,大胆地歌颂了为爱情和幸福向封建婚姻制度进行斗爭的故事。“西廂記”是向封建礼教挑战的檄文,在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中,一直以它的高度反封建的現实性和艺术光輝眩人眼目,为人民所喜爱。張生和紅娘的故事大量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出现:地方戏扮演它,小调咏唱它,民間还有很多描写少女在荷包上绣张生戏鶯鶯来发抒自己的心情的民歌,在封建社会里,西廂記的主人公已經成为他們追求爱情和幸福的理想人物。

  • 标签: 插图艺术 艺术形式 作品 人物形象 版画 插画
  • 简介:《查阜西琴学文萃》序编者按:今年是查阜西先生(1895-1976)诞辰100周年。查先生曾任中国民航.总局顾问、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所通讯研究员、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是我国著名的古琴艺术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今年11月,中...

  • 标签: 古琴音乐 民族音乐文化 琴学 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 古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