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加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对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髋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98例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术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行加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对照组行股骨近端髓内钉-抗螺旋刀片内固定。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用时及术中出血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加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虽会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术中出血量,但利于早期负重及骨折愈合,对改善髋关节功能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老年患者 加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 髋功能
  • 简介:目的探究与评价基于C形臂股骨颈前倾角测量在股骨中近段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中旋转控制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纳入自2015年6月到2017年6月应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股骨干中近段骨折患者共46例,其中观察组25例采用Brunner提出的C形臂测量患肢股骨颈前倾角进行旋转控制,对照组21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旋转控制。所有病例均为单侧闭合性骨折,术前行双侧股骨CT扫描,并测量健侧股骨颈前倾角。术中采用Brunner法,将股骨远端放置标准正位,通过调整近端旋转,将患侧前倾角调整至正常侧的值。所有病例术后行CT扫描并测量患侧股骨颈前倾角。结果所有纳入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健侧与患侧股骨颈前倾角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4.62°±2.35°,对照组7.28°±2.93°,t=3.41,P<0.001)。随访6~24个月,平均16.8个月,未见骨不连、螺钉切出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St.Michael髋关节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22.2±1.8,对照组20.6±2.0,t=2.86,P=0.01)。结论基于C形臂股骨颈前倾角测量可指导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中骨折端的旋转对位,准确判断股骨近端旋转角度和状态,提高术中的复位效果,明显降低术后旋转对位不良的发生率。

  • 标签: 股骨骨折 前倾角 旋转预防 髓内钉 C形臂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双动股骨头置换术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28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采取双动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6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纽术后功能、疼痛、活动范围以及畸形等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纽(P〈0.05):两组患者感染率与脱位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虽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较高,但对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双动股骨头置换术.

  • 标签: 双动股骨头置换术 老年股骨颈骨折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在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此次抽取2015年1月—2018年7在我院医治的72~94岁高龄老年股骨粗隆间患者(110例)当分析的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甲、乙,每组55例。此次研究甲组是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乙组是人工粗隆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总结并发症、手术情况、负重时间。结果甲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大于乙组,甲组出血量小于乙组,甲组的负重时间大于乙组,差异显著,P<0.05。甲组手术时间大于乙组,甲组术后引流量小于乙组,差异显著,P<0.5。结论在高龄股骨粗隆间患者中,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优于内固定术,可尽早下地先走活动,安全性高,且预后良好。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高龄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粗隆半髋关节置换术 效果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全髋关节假体置换和人工双击股骨头假体置换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08年4月-2016年4月入住我院诊断为股骨颈骨折并进行治疗的高龄患者4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采用人工双极股骨头假体置换术进行治疗的双极组和采用全髋关节假体置换术进行治疗的全髋组,各20例,并对患者进行随访2年,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中的出血量,出院时间、手术后的不良反应以及关节功能的评估进行记录,同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后,双极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中的出血量以及手术后的关节功能评估都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和人工双极股骨头假体置换术在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需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髋臼发育情况、经济状况进行具体分析和选择一个比较适合的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从而达到更好的预期。

  • 标签: 高龄股骨颈骨折 全髋关节置换 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传统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抽选2016年12月-2018年3月我院接收并予以治疗的13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分配为双极组与传统组,各69例。传统组予以传统内固定术,双极组予以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指标与治疗效果。结果双极组住院时间与治疗效果均优于传统组(P<0.05);双极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高于传统组(P<0.05)。结论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少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恢复,具有广泛应用意义。

  • 标签: 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传统内固定术 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接受中医骨伤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我院6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成两组,对照组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用中医骨伤护理,对比两种方案实施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的膝关节功能、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护理前,疼痛评分低于护理前,观察组的膝关节功能、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接受中医骨伤护理效果显著,减轻了疼痛感,提高了膝关节功能和髋关节功能,值得应用。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中医骨伤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股骨近端内侧主要有股骨距、股骨小转子等重要结构,其在抗屈曲、抗内翻方面有重要作用。股骨近端血供丰富,骨折经治疗后极少发生骨折不愈合,手术治疗已成为临床医生的首选方案。股骨近端骨折术中恢复内侧皮质的连续性是影响手术成功的关键。而如何在术中恢复股骨近端内侧的连续性及其支撑作用,仍是临床上的难题。本文将对股骨近端内侧壁及其支撑固定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医生治疗股骨近端骨折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 标签: 股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麻醉方式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2-2017.3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9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全麻组实施全麻,腰硬联合组实施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组效果;恶心呕吐、肺部感染、嗜睡等的发生率;干预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麻醉起效、术后清醒时间、出血量以及疼痛指标。结果两组麻醉总有效率均是100%;腰硬联合组恶心呕吐、肺部感染、嗜睡等的发生率低于全麻组,P<0.05;干预前两组血流动力学水平并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腰硬联合组血流动力学水平优于全麻组,P<0.05。腰硬联合组麻醉起效、术后清醒时间、出血量以及疼痛指标低于全麻组,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麻醉中的效果确切。

  • 标签: 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 麻醉方式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股骨颈骨折护理中舒适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到2017年6月接受治疗的6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将这6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主要分为观察组(实施舒适护理,n=30)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n=30),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的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10%是,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是4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可知,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股骨颈骨折护理过程中实施舒适护理具有良好的效果,不仅可以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还可以提高会满意度,该护理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舒适护理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外科治疗策略及疗效分析。方法医院选取了2016年—2017年收治的60例患者,分成两组,实施2种手术治疗效果分析。结果经过此次观察治疗,两组患者在此次治疗效果中,Gamma组治疗效果优良的有13例,较好的有14例,不好的有3例,DHS组优良的有10例,较好的有15例,不好的有5例。结论经过此次观察治疗分析,要提高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愈率,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外科治疗 策略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股骨近端锁定板(LCP)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这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2014年3月—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LCP组(n=20)和PFNA组(n=20)进行对比研究。结果PFNA组较LCP组,手术耗时较短,出血较少,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骨折愈合较快,关节恢复评分较高。结论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优于LCP。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内固定装置 LCP PFN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要求实施髋关节置换术的31例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与同期收治的22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所需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而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无差异(P>0.05),且观察组术后随访的Harris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不同术式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方式实施救治的治疗结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11月,我院接收诊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住院治疗患者5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29例。对照组实施内固定术展开治疗,观察组采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实施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死亡率、术后髋部畸形率、术后内科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死亡率为3.45%,明显低于对照组对应数值10.34%(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内科并发症发生率为6.90%,明显低于对照组对应数值27.59%(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髋部畸形率方面,两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股骨颈骨折病症的临床治疗过程中,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结果更加显著,对患者术后死亡率的下降及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在临床应用及推广。

  • 标签: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老年股骨颈骨折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中医骨伤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对象,按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前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后一组患者则实施中医骨伤护理,对比观察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经护理后对比观察,研究组VAS评分与Harris评分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6.82%)低于对照组(25.00%)(P<0.05)。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中医骨伤护理,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中医骨伤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股骨颈骨折行空心加压螺钉治疗的疗效。方法36例新鲜闭合单侧股骨颈骨折股骨颈骨折患者接受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记录治疗效果。结果⑴36例患者手术成功,31例骨折于(3.5-10.5)个月内愈合,愈合率86.11%,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其余5例发生骨不连合并股骨头缺血坏死(均进行髋关节置换),发生率13.89%,无内固定失效发生。⑵Harris评分优26例,良5例,差5例,优良率86.11%。⑶骨折愈合率Garden(Ⅰ-Ⅱ)型为100%,高于Ⅲ型的87.50%及Ⅳ型的40.00%(P<0.05),Ⅲ型高于Ⅳ型(P<0.05)。结论空心加压螺钉可有效治疗Garden(Ⅰ-Ⅲ)型股骨颈骨折,骨折无移位者愈合率高。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内固定 空心钉 Garden分型
  • 简介:先症者男性,44岁。于11岁时出现双侧髋关节疼痛,逐步加重伴活动困难。早期表现为髋关节疼痛,发展到后期表现为髋关节疼痛和跛行,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则表现为髋关节活动障碍,髋关节外展、内旋和旋转受限。到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就诊时查体双侧髋关节压痛,双侧髋关节活动受限,髋关节外展、内旋和旋转受限。X线检查表现为双侧股骨头坏死,股骨头软骨下骨囊性改变,部分骨质硬化,股骨头塌陷(图1)。

  • 标签: 股骨头坏死病 家系调查 双侧髋关节 髋关节疼痛 股骨头软骨下骨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对DHS和PF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效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本次86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6年1月—2018年2月接收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将其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完成平均分组,分别是4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DHS治疗方案,而研究组患者接受PFNA内固定术治疗方案,对两组手术各项指标以及骨折愈合时间进行对比。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方面,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过程中,应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更为明显,其不仅可以加快患者骨折愈合速度,改善患者身体状况,而且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在临床治疗中值得不断采纳和推广。

  • 标签: 股骨近端骨折 DHS PFNA内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和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进入我院治疗的10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随机地将其分为两个组,一组使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治疗,一组使用高压氧综合治疗法,高压氧治疗压力为0.2MPa,1次/d,每10天为1个疗程,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疗程,一般以3~8个月最为合适。在治疗结束之后,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主要比较的是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两组经过治疗取得了不同的治疗效果,高压氧综合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股骨头坏死临床治疗中,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高压氧辅助治疗能够有效的帮助患者缓解病情,降低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康复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高压氧 治疗股骨头 临床疗效 观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