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财产是体现公民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在西方传统政治思想中,“最根本之自由”将财产视为最重要的人权,它与生命权和自由权一起构成了人类最基本的权利。[1]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加强对公民财产全面的、有效的保护,能够体现法治进步的程度。本文梳理了在司法实践中,犯罪嫌疑人财产得不到保障的一些问题,探究如何使犯罪嫌疑人的财产得以保障。

  • 标签: 犯罪嫌疑人 财产权 救济
  • 简介:民办学校"法人财产"的法律含义应当如何理解?要求民办学校举办者将投入到学校的资产"过户"到学校名下是否与"上位法"相一致?近两年来在民办教育实践者、研究者和管理者中颇多不同见解。以《民办教育促进法》、《民法通则》、《物权法》和《行政许可法》为依据,对这一民办教育产权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加以探讨,有助于在理解和尊重法律文义与法律精神的基础上,区分出资办学与捐资办学的界限,把民办学校"法人财产"的解释和资产管理要求回归到《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本意上来。

  • 标签: 民办学校 法人财产权 出资过户
  • 简介:一、规范侵害财产中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和必要性(一)精神损害与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是指对民事主体精神活动的损害,在形式上表现为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的丧失或减损。精神痛苦产生来源于侵害自然人人体的生理损害和侵害自然人的心理损害。精神利益的丧失或减损是指自然人、法人维护其人格利益、利益的活动受到破环,因而导致其人格利益、身份利益造成损害。

  • 标签: 精神损害赔偿 侵犯财产权 人格利益
  • 简介:“李约瑟之谜”、新制度经济学引发了对中国私有财产的反思。改革开放政策是一种强制型制度变迁,它为中国私有财产打开了封闭的闸门、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和个体化,触及了私有财产灵魂。党的富民政策是私有财产确立与保护的思想基础和制度来源,改革开放的政策内涵着合同自由与追求财富的民法机理.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将私有财产入宪,确认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领域中的成果,2007年《物权法》的出台更将其制度化。

  • 标签: 改革开放政策 制度变迁 私有财产权
  • 简介:20世纪中叶,被害人学作为刑事法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开始兴起和发展。被害人的权利保护问题随之受到关注,并逐渐成为刑事诉讼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等许多国家都颁布了保护被害人的专门立法,或者对原有的刑事诉讼立法进行了重要修改。而且这一法律变革的过程方兴未艾。从立法变革的内容来看,

  • 标签: 刑事诉讼理论 权利保障 第三人 财产 20世纪中叶 被害人学
  • 简介:2014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2014年10月,中共中央审议通过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指出,"抓紧研究探索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在土地流转中的相互权利关系和具体实现形式"。农村土地三权分离改革的核心是如何从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土地经营权,对土地经营权进行准确的定位。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采纳了德国

  • 标签: 土地经营权 物权法定原则 农村土地 承包权 集体所有权 有序流转
  • 简介:今年是费孝通先生完成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80周年,对《江村经济》的研究已经很多了,笔者拟选取家庭制度和财产利这个角度,对费老的《江村经济》一文进行浅略地介绍和分析。

  • 标签: 《江村经济》 财产权利 婚姻形态 家庭结构 农村 民国
  • 简介:在土地私有制占支配地位的宋代,利益的多元化孕育并发展出了形形色色的私有权益,私有财产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不争事实。宋代私有财产中的“个人”不同于西方,是家庭之私与“伦理个人之私”,还有“外商个人之私”。私有制上升为权利须经法律认可与司法保障。在没有民法典及私法观念的历史条件下,宋代法律通过经义、敕令、律典、令典诸方式规制人们的民事生活,又通过司法保障各种类型的私人财产利。这种保护既适用于普通民众,也特别注意对弱势群体的司法救济。其彰显的时代特色风格独具。

  • 标签: 私有财产权 宋刑统 砧基簿
  • 简介:本文从传统民法典中民事权利一般规定的缺失这一现象,探讨了传统民法总则的结构性缺陷,并以此为突破口,提出了在我国未来民法典中设置财产总则来整合财产利体系的构想。文章认为,以权利为线索构建的民法典中,民法总则并没有有效地起到区分财产和人身权的作用,对财产利体系也缺乏科学的立法整合。在现代无形财产日益壮大,且无形财产立法呈分散化的态势下,传统民法总则失去了原有概念法学上的价值和地位,仅在立法形式和工具意义上有其保留价值,而财产总则这种中介性立法层次则可真正有效地整合财产关系、厘清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并在法典的统领性和立法专门化之间寻求一种合理的平衡。

  • 标签: 民法典 财产权 民商合一 中国 人身权
  • 简介:按行政罚上之状态责任若未达特别牺牲之程度,自未逾财产社会义务所应忍受之范围.而状态责任系指人民依法规之规定,对某种状态之维持,因基于"与物之联结关系"而具有义务(尤其是所有人、占有人),因违背此种义务,故须受到行政罚.就各类涉及污染防治、危害预防之法规而言,当行为责任之追究不足以达成立法目的时,状态责任确实在现代干涉行政法(尤其是环境法制)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惟关于其概念之厘清,就学理与实务见解而言,则有进一步探讨之必要.

  • 标签: 财产权社会义务 状态责任 行为责任
  • 简介:集体-村所有权对于,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主体是国家或者国家和农民呢,不能参加分配的规定违背了集体所有权的制度

  • 标签: 中国农村 农村外嫁 化中国
  • 简介:集体-村所有权对于,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主体是国家或者国家和农民呢,不能参加分配的规定违背了集体所有权的制度

  • 标签: 中国农村 农村外嫁 化中国
  • 简介:以自然权利论为基础的财产理论把劳动作为判断财产合理性准则.洛克的劳动财产论以自然权利为前提,从生存权、平等权的角度出发,论述了财产所有权的合理性和永恒性.黑格尔在其财产自由意志论中,通过自由意志的永恒性和自由意志客观化方式的唯一性(即自由意志与物的结合)证明了财产所有权及其使用的永恒性.权利滥用的突现,使垄断权成为社会在财产制度选择时的重要考虑因素.但是传统的自然权利论以其强有力的道德说服力在今天的制度选择中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财产所有权 劳动 合理性 洛克 黑格尔
  • 简介:<正>一、嫁而不出:"外嫁女"的主张与尴尬中国有一个由来已久的习惯说法,把女性结婚叫做"出嫁"。"出"首先是指离开家庭,但是在宗法社会,"出"就是被他者化,此所谓"嫁出去的女是泼出去的水"。人们通常把这句不太入耳的话理解为对女性的歧视,其实从本原上说,它是古代宗族在进行自我身份界定时奉行的一条规则:妇女出嫁后与宗族不发生关系,该妇女所生子女不登入族谱。宗族的整合性(integrity)和纯洁性(purity),乃至其存续的可能性(durability)取决于宗族自我身份的界定能力和排他能力,因此,身份界定的规则就如同一个国家的国籍法一样重要。"嫁出去的女是泼出去的水"形象地表

  • 标签: 他者化 集体土地所有权 中国农村 产权分析 所有权主体 排他性
  • 简介:从主权在民的宪法文本和现代财产最新理论出发,预算权既体现国家的财产,也包括公民的财产利,是基于预算权利的权力和权利的辩证统一,其核心是对预算权力的控制。对预算权概念的重新构建,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对新预算法预算权的配置。预算权通过预算透明度规则、预算平衡机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预算监督制度、人大预算权力配置、财政问责制的建立从而重构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 标签: 现代财产权 人民主权 公共财产法 预算权利 预算权力
  • 简介:随着国发[2015]45号文的发布,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抵押贷款即将全面推行,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总结出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抵押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 标签: 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 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 农村房地产估价
  • 简介: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为核心的气候变化国际法律体系未能有效减缓全球变暖,应构建具有“硬法”性质的国际法律体系.在比较国别减排、碳税、碳预算等方案后,确认以财产为逻辑基点来分配公共物品具有更好的心理易受性和理论自洽性.具体作法是将减缓全球变暖视为大气对温室气体的环境容量,将其作为一项财产并按一人一权原则平均分配给全球民众.

  • 标签: 全球公共物品 国际法律体系 财产权 碳排放权
  • 简介:目前关于土地问题的讨论容易陷入土地公有还是私有这一对立框架的理论迷思当中。基于一种从现实出发的理论解释路径,土地公有制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和固定不变的理论预设,而在中国土地实践的历史和现实语境当中呈现出开放性的理论空间。从一种对土地公有制的积极理解出发,可能会支持某种强意义上的个人土地财产主张,从而使土地公有制和个人土地财产并不对立。基于詹姆斯·塔利提出的关于包容性权利和排他性权利这一对概念所构造的分析框架,土地财产不仅呈现出国家所有的"共有"维度,而且必须特定化为个人所有的"个体"维度。这一对土地财产的二维解读,不仅深度契合当下中国现实的土地制度设置,也是对中国宪法动态发展中所蕴含的那种财产观念的一种理论阐释。

  • 标签: 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 土地财产权 包容性权利 排他性权利
  • 简介:我国目前公众的环境质量需求不断朝着多元化和高层次方向发展,与之而来的财产限制现象也在逐渐增多,但在财产限制方式上仍然继续保留传统的公私分立格局,尤其是在维护环境公益方面,纯粹功利化地选用公法方式进行限制,欠缺考虑手段上的正当性、合法性与合理性,也极易忽视私法秩序的比较优势。私法上的役权理论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新的视角,但必须结合环境保护的自身特点,从法律定位、内部构造、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等几个方面,对既有役权理论重新进行绿色续造,探求建构一种保护役权制度,以期为处理环境保护与财产限制间的关系增加一种新的方式,但绝无完全替代其他方式的意图,具体还需根据实际境况判断选择。

  • 标签: 环境保护 财产权限制 役权理论 保护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