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研究性学习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0
/ 2

历史课程研究性学习初探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课程改革的新时代。此次课改最显着的变化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一重大变化,促使建立和形成研究性学习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首要内容,又是一种学习方式。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自主性及与其它课程的互补性,以及新课程学法转变的需要,使得研究性学习和其它课程紧密结合,研究性学习方式被广泛应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历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索。
    一、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即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可以让学生把不理解的问题或不同观点用提问题的方式提出来。如在学习《全面内战的爆发》时提出问题:“如果毛泽东不去重庆谈判,蒋介石会怎么办?”“毛泽东在重庆如有不测,中国共产党会怎么样?”“为什么国共谈判对人民军队问题和解放区问题没有达成协议?”“国共谈判的照片上为何有美国人?”“美国为什么要帮助国民党而不帮助共产党?”。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一文学生提出:为什么中共中央要留在陕北?国民党为什么不在战略要地大别山多布防兵力?在学习《北方民族的汇聚》时学生提出: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汉族有什么差异?少数民族内迁对中原地区有什么影响?然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合作探究,质疑、讨论、分析、得出结论。课堂实践表明,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二.标题修改
    增强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精髓。历史教材中每课都有课题,课文中又有几个子条目,分别讲不同的内容。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将标题和子条目的名称更改得更贴切。如《走向战略进攻》一课,原有“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孟良崮上火如潮”“千里跃进大别山”三个子条目。学习后,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有的同学将题课和三条子条目分别改为:“人地皆存揭战幕、运筹帷幄巧周旋、百万军中取将首、千里迢迢进大别”,整齐贴切,颇有古诗风韵;有的同学将课题和三条子条目分别改为“胜利近在咫尺、退一步海阔天空、人多不如谋多、狭路相逢勇者胜”多用成语,准确概括了课文内容的实质;有的同学将课题改为“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相煎何太急!”或用歌词或用诗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还有的学生将三个子条目改为“算你狠”“你最毒”“我来啦”,既符合课本内容实际,又充分地将标题人性化,展现了独特的个性和创造能力。这种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欲望,学生在极其轻松的状态下参与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彰显了自己独特的个性,拟出了包容其它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创新性的标题。
    三、学科渗透
    新的课程体系和研究性学习要求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打破学科界限,突破学科内容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在如此的课程模式下,如果一味的囿于单一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之中,必然会导致学习方式的僵化,是不会有收到良好效果的。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我多次尝试打破学科界限,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或学习方法来学习历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在进行“年代尺”和《民族政权并的时代》教学时,我指导学生运用数学中的数轴进行比较学习。因为数轴年代尺有相似性,通过数轴的正负数表示,学生可以非常轻松地形成公元和公元前的概念并区分。《民族政权并的时代时》一文主要讲述唐末至宋、金、西夏、辽时期成立的各民族政权。这一时期先后建立的民族政权多达20个,或先后更替、或同时并存,非常繁杂,但类似于数学中变量的取值范围。学习时,我启发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借鉴数学学习的知识和方法,将各民族政权的建立、更替用独特且显明的形式在年代尺上反映出来。再如在进行《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教学时,我告诉学生,今天我们上一节作文课。接着便按照作文教学的程序,先搜集素材(复习小学语文课文《清明上河图》、阅读课文内容、和活动课二──话说《清明上河图》的材料),再拟定写作题目提纲(要求作文要表现出宋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然后完成写作,最后展示作品。用这些方法进行学习,打破了学科界限,形式新颖,学生表现积极参与的热情。学习的过程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实践,增强了和创新意识,培养了学习者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方法。
    另外,《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里所附的教学活动案例,强调对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这些活动主要包括“知识竞赛”“过程再现”“图说历史”“社会调查”“辩论会”“时事溯源”等几类,也可能通过这些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

    当然,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它的成熟与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及妥善的处理研究性学习与其它学科领域的关系,是一个意义重大且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本文在初步的尝试过程中的所做还远远不够,需要所有新课程的参与者更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实践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