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随课微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我眼中的“随课微写”

王雪梅

中江县实验小学御河校区四川德阳618000

【摘要】“随课微写”是随课文教学进行微型习作训练的简称;是伴随课文阅读教学而进行的小而精的写作。即在课文学习过程中指向单元习作重点,选取有价值的练习点或具有语用衍生力,思维张力和情趣感召力的经典语段。

【关键词】“微写”;把握“特点、文本、学情”;时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管建刚老师说:“作为教学的阅读,最终的指向是写作。”“随课微写”就是对这一教学理论的充实。

“随课微写”是随课文教学进行微型习作训练的简称;是伴随课文阅读教学而进行的小而精的写作。即在课文学习过程中指向单元习作重点,选取有价值的练习点或具有语用衍生力,思维张力和情趣感召力的经典语段。

四川新创教育研究院马正平院长认为:“‘随课微写’是传统语文教育‘精读多写’、‘从读学写’等的继承和发展。”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弊端:为阅读而阅读,为作文而作文。一个单元一个大的作文,当孩子们一遇到作文课,那真的是“谈虎色变”,老师“十八般武艺”全使出来也无济于事。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作文成了压在老师和孩子们头上的一座大山。而“随课微写”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化难为易,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展开,一课一得,减轻了学生的写作负担,增强写作教学的趣味性,极大提高小学写作的教学效率。

那么,怎样做才能落实“微写”在课堂中的教学时效性呢?结合我的日常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准确把握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接收能力是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只有准确地把握学情,我们的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一年级孩子的“写”,主要体现在“说”。老师在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就一句话,一个词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说话练习。他们要先说得出,以后才能写得好。而三四年级的孩子已初步具备了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但是他们的情感体验和鉴赏能力远远不够,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我们在选择写作教学点时就必须具体的语言环境和直观的感知为主。高年级的学生在追求个性化思维、想象,个性化语言、表达的同时,创造契机,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表现手法。

这样,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说到写,形成了一个写作坡度。

二、必须针对课文文本选择写作点

既然是“随课微写”,第一要义就是随着课本来进行训练点的设计。课文是写作的范例。通过一篇篇精美范文的学习,得到启发,获得规律性的写作知识,为学生写作找到拐杖和依靠。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风筝》,语言朴实,笔调亲切、温馨、自然,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在“随课微写作”训练中,我选择了“放风筝”这一活动的场景进行教学。练说、练写的训练点有两个。一是学习作者“一个人干什么,另一个人干什么”的写作方法,为了降低难度,我在孩子理解的基础上出示图片,进行简单的说话练习。这一环节孩子们比较轻松的掌握了。二是告诉学生作者把放风筝这个活动场景写的这么具体,除了刚刚所用的方法外,还少不了动词朋友的帮忙,指导孩子找动词。因为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班孩子是练习了这个知识点的,所以,学生都能比较准确地找到。在找到动词之后,用做一做“托、拿、举”的动作,进行在不同的场景中选择不同的动词的教学。

在具体的写作指导中,我先告诉孩子们,在作文中,我们把人物的举动细致描写,写出人物的具体动作,那么,所写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活起来。使他们有想写的欲望;然后具体指导如何进行动作描写:

(一)了解动作描写的内容

头颈、眼耳、嘴巴、手脚、腰腿等的动作都可以作为笔下的描写材料。

比如:《难忘的泼水节》中描写周总理的动作的句子:

“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风筝》中孩子们做风筝的描写: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

(二)写出连贯的动作,把大动作分解成小动作来写

如:写老师喝茶。

老师喝了一口茶……

老师(端起)杯子,(拧开)盖子,(眯着)眼睛,(吹了吹),喝了一口茶。

(三)不孤立,在动词前加上修饰语

如: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这样,在课文文本教学中,抓住写作点进行教学,由点及面,孩子们写作也变得轻松了。

三、正确评价

随课微写的评价非常重要,如果学生写完以后,教师的评价却马马虎虎,十分随意,不重视评价的话,就会打消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得我们的教学流于形式,不能达到教学目的。我们应着眼于具体评孩子们写了什么,是否根据要求进行写作;评语言文字的表述方式,即怎样写,切实让学生经历,练而有得,评而有获的过程,提高习作水平,从而使微写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之,我们以“随课微写”挖掘文本特色,真正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打通学生的写作之门,有效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管建刚:指向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