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张志敏

河北省东光县职教中心张志敏061600

摘要:教学过程涉及许多变量,教学不单纯是一系列的操作行为,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的精神活动,进行有效的沟通。

关键词:教学过程变量有效沟通

教学是人类诸多复杂,重要的事务之一,因为教学过程中涉及许多的变量。教学不单纯是一系列的操作行为,这背后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的精神活动,进行有效的沟通。

从关注教学效率的角度讲,“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怎么教”更多地关涉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程度,学习知识建构的水平。比如说,直观教学就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怎么教”涉及到我们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和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什么”和“怎么教”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说,良好教育内容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关联。没有一定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书本知识)就难以理解和掌握。

课堂教学,不仅应该是有效率的,也应该是有灵魂的。效率更多地取决于“怎么教”,灵魂更多地取决于“教什么”。而“教什么”和“怎么教”都取决于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人们对理想情有独钟。理想的课堂是师生之间心灵相遇的场所,是感悟生命之美的场所,让课堂拥有“炉边谈话”般的温馨和真诚,让课堂播撒幸福的阳光,释放生命的灿烂,洋溢着生命的温暖。是让快乐主宰的课堂。教师应该努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把幽默,欢笑和积极的力量带入课堂,使学生充满活力,快乐地融入到学习之中。

交流是一切有效教学的比较需要的要素。任何先进的传播媒介之所以不能取代教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因为教师能创造富有情感的氛围,而富有情感的氛围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有着共生关系,即富有情感的氛围既是交流的条件,也是交流的产物。对教师而言,上课是与人的交流,而不单纯是劳作,是艺术创造,而不仅仅是教授。是生命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方式,是自我发现和探索真理的过程。只有的的确确交流了,我们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尊重对方。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教育是最能体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领域,只要我们付出真诚的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效,尽管更多的时候不是那么直接,那么迅速。我们一定要分享,分享是双向的沟通,教育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共同分享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分享师生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学会分享,意味着学会倾听,学会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学会从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学会分享,意味着努力创生一种新的分享方式和新的表达方式,因此,分享方式和表达方式本身就蕴含教育的因素。

一个老师若能以真诚的自我对待学生,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真诚地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学生就会敞开心扉,向教师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真正做到心心相印。师生之间这种以诚相待,彼此不断地进行多方面,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创建温暖的课堂气氛。只有充满真诚的教学,才能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才能有感染力和亲和力。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创设一些有趣味的情景,将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让学生在情境中去看、去听、去说、去体会,达到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目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学才能真正地上一个台阶。“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要追问和考虑的。”

课堂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是教学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环境和谐平衡就是指课堂的物理和心理环境能增进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使师生处于一种相互尊重、友好合作、充满人性关怀和具有较高心理安全感、舒适感、归属感的氛围中。教师要通过对教室里的环境布置、教学设备和环境的和谐,给师生营造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使学生从内心中产生对班级、对课堂的依赖;温馨课堂还体现在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人文关怀行动上。教师要目中有人,不仅仅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物质形态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形态的存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温馨课堂还体现在师生情感高度融合的课堂生态环境建设上。要着力构建“平等、公正、自然、互信、互动、互助”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其乐融融地开展学习活动。

实践表明,课堂环境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教学和教师的情感与态度体验,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因而,教师在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程标准时,一定要把握其精髓,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温情和活力。

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教会教师“学会教学”的过程;有效教学既有赖于“有效教师”,又有赖于“有效学生”。因此,有效教学不但要求学生学有收获,学有发展,而且也要求教师大胆探索教学互促的教学思路,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不断提升专业成长水平。事实上,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有效学习也是很难实现的。只有两者和谐,才能教学互促,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