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教学中预设性资源与生成性资源的有机整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3

谈数学教学中预设性资源与生成性资源的有机整合

杨彰发

贵州省天柱县教育和科技局教研室杨彰发邮编:556600

【内容摘要】:预设性资源与生成性资源,都是课堂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预设性资源与生成性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是一种教育教学的科学表现,更是一种教育教学的艺术体现。正确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不仅能满足学生在知识、探究和心理上不断成长需要,而且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与教学经验。

【关键词】:课堂教学预设性资源生成性资源有机整合

教学资源指的是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社会条件与媒体条件等。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有机整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我们要认识到,教学过程中不仅各种媒体是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也是教学资源,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完善的学习与成长环境。

1.理解预设性资源的概念

1.1预设性资源

预设性教学资源是依据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预设性资源是必要条件,没有预设性教学资源的课堂教学是盲目的教学,是对数学课堂教学不负责的表现,也是对学生极大的不尊重和不负责任的表现。预设性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1.1知识系统的预设。教师在课前要对所授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合理把握,要对信息量与知识面进行合理的调控,要对知识学习的先后顺序进行合理安排。除此之外,教师要有课程资源意识,预设一下课堂教学中可能产生的生成性问题,进行必要的知识学习与贮备。

1.1.2教学方法的预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很多,每一位教师都有各自的不同教法和不同特点及个性。但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能“放诸四海而皆准”,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预设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轻车熟路的进行课堂教学和驾驶课堂。

1.1.3组织教学的预设。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学内容预设不同的情境和氛围。能引发学生思考与交流、能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的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去不断思考、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知识分解为一系列难度不同具有梯度的预设性问题,创设一种让每个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享受成劝的情境和愉悦,使学生在紧张而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学习的各项任务。

2.掌握生成性资源的特点

2.1生成性资源。生成性资源是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学习、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即时产生的一种教学资源,是由学生提出的、超出教师课前预设性资源的新问题或新情境。之所以称之为生成性教学资源,是因为它们是在教学过程中即时生成的问题,它客观地、真实地展示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与探究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问、困惑、需要与见解。教师能有效地把握这种瞬时产生的生成性资源并将它们合理地解决和拓展,就可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之间真实的、富有生命力的、动态的思维碰撞过程,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更精彩、更有生命力。生成性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2.1.1生成性资源的瞬时性特点。生成性资源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瞬时性和不可重复性,是不可预设、难以保存、易消失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而迅速地捕捉到这类难能可贵的资源,并将它们进行合理的筛选和优化组合,渗透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

2.1.2生成性资源的真实性特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是学生对知识接受的真实反馈。学生在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提出自已的疑问,反映了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或是思维上出现了问题,无法跟上教学程序;或是知识衔接上出现了问题,不能消化和接受知识;或是对教师所讲的知识和方法产生异义,对权威产生质疑;或是对实践中产生了非常规解决的方案设计的想法等等。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是不可多得和难得的教学资源,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问题,既满足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挑战意识。

2.1.3生成性资源的可探究性特点:解决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问题的最优方法是引导学生去探究。探究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笫一层次是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达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目的;笫二个层次是教师对生成性资源进行迁移加以转换,成为拓展学生数学视野的生长点,使数学知识与思维能力在这些生长点的基础上不断地动态生成。

3.预设性资源与生成性资源的联系。

没有预设性资源的课堂教学将失去目标和方向,有序和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成为一句空话。而缺乏生成性资源的课堂教学,又将失去灵活和人性,教学过程将变得机械化、程式化,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哪有学生的创新和挑战。《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生成性问题,在课前进行教学资源预设时,为生成性资源预留一些“弹性空间”,使课堂教学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充分体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一理念。

预设性资源与生成性资源相辅相成。充分的预设,是数学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圆满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如果学生都是在教师的预设之下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这又是一种新形式的“教师一言堂”,这样的课堂是“一潭死水”,缺乏生气,没有体现学生为主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要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与诱导生成性资源的产生,只有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才能出现生成性资源;只有出现了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有思维灵感的碰撞,才有师生教与学的激情绽放。

4.预设性资源与生成性资源的有机性整合。

学生是富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的生活背景不同,认知个性不同。课堂教学中学生会以自已独特的视角观察问题,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会因人而异,在学习过程中会自然生成许多教学资源。教师要弄清这些生成性资源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和利用价值,将预设性资源和生成性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

4.1案例。笔者结合人教版《义教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笫三章“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节课教学时,从为什么要列方程?、怎样列方程?、怎样列简捷的方程?、你会列一元一次方程吗?四个程序片断进行教学。现将怎样列方程?教学片断摘录如下:(其余三个片断略)

老师(预设)一次我和几个学生在街上行走,此时一位老大爷正在吃力地拉着一辆装满大米和面粉的手推车上一斜面路段,几位同学立即上前帮助其推车。有位同学问道:车上的面粉一袋重量为多少啊?(引出问题)

问题:手推车装满面粉时,可装半袋面粉加180斤大米,或者装4袋面粉加5斤大米,求一袋面粉的重量。

师(预设):同学们能用小学的算术方法解决吗?(学生思考)那能否通过列方程来解决吗?

生:能。设面粉的重量为x斤,则x+180=4x+5.(教师板演)

师:问等式的左右两边各表示什么量?

生:都表示重量。

生:(生成)不对,都表示手推车满载时的重量。

师:那么怎样来列方程?(学生思考)

师:(预设)列方程的实质就是在描述题目的过程中,先随便“拉出”一个量,根据题意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示“它”,中间用“等号”连接,方程即列成。

生:(生成)随便“拉出”一个量好像有些不妥。

师:是吗?请你随便“拉出”一个量,来试试看。

生:(生成)4袋面粉的重量。可以用4x表示,也可以用x+180-5表示,可得方程4x=x+180-5.

师:(预设)很好。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就求出1袋面粉的重量。

生:(生成)老师我可用半袋面粉的重量表示,得x=4x+5-180.

生:(生成)可用180斤表示,得180=4x+5-x.

生:(生成)可用5斤表示,得5=x+180-4x.

生:(生成)可用1袋面粉的重量表示,得或.

教师:(预设)从上面六位同学列出的6个方程,哪个思维快捷、表示简捷?

生:表示“满载”。即x+180=4x+5.

生:(生成)老师我认为“拉出”的量不能随便,而是要适当,对列出的方程方便快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列方程的实质”这段话作如下的改进:把随便“拉出”一个量改为选择一个合适的量。就是:选择一个合适量,两种方法表示,再用等号连接。

师:现在把此题的解求出来(师生互动,写出解题过程,强调检验、作答)(略)。

面对在课堂教学生出现的生成性问题,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在预设性资源的基础上将生成性资源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不仅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问,而且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问题分析和探究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以及循序渐近的实亊求是的探究精神。

4.2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预设性资源与生成性资源,都是课堂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密不可分,在课堂教学中将两者有机整合时,应注意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4.2.1要以积极的心态正确对待生成性资源。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以平和、诚恳的态度面对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当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之外的问题时,教师首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索情神,然后要从容、镇定、灵活、机智地引导学生去解决生成性问题,决不能乱了教学方寸,打乱教学程序。若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就会挫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4.2.2要以充分的准备整合生成性资源。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生成性问题是不可预知的。就此教师要拓宽自己的学科知识视野,深化对自身专业知识的理解和熟练掌握,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已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教训和经验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发和从容地应对各种生成性资源,真正达到提高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水平之目的。

4.2.3要积极创造条件诱导生成性资源。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活跃起来,教师要将自已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营造一种创新性的学习氛围,预留张扬学生个性的空间,搭建生成性问题诞生的学习平台。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生成性资源不断地出现,才能与预设性资源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更生动、更精彩、更具强有力的生命力。

总之,预设是前提,生成是关键,将预设性资源和生成性资源结合起来不仅是一种教育教学的科学表现,更是一种教育教学的艺术体现。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碰撞出认知、思维、探究、创新的火花;在学生的质疑问难中,满足学生在知识、探究和心理上不断成长需要的同时,也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与教学经验,营造一种师生“双赢”的氛围。

参考文献

1.陈大伟。建设理想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08.

2.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M].第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