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学奥数”为“玩奥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1

变“学奥数”为“玩奥数”

章奕许丹莹

——提升奥数教学趣味性的有效策略研究

◆章奕许丹莹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儿童天性乐于玩耍,而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策略以提升奥数学习的趣味性,实现寓教于乐,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奥数知识,收获奥数学习乐趣,真正实现从“学奥数”向“玩奥数”的转变,本文将结合具体实例分点阐述。

关键词:奥数教学趣味性策略

一、奥数教学现状

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一股“奥数热”,而伴随热潮的是纷至沓来的“奥数禁令”和褒贬不一的争论声,褒者认为学习奥数能激发学生数学审美感和创造力,提升数学兴趣,训练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同时锻炼优良的意志品质;贬者则认为奥数教学无形中加重了孩子的负担,千篇一律的教学形式和极强的技巧性让孩子不堪重负。笔者认为,问题并不在奥数本身,而是外在的诸如教学形式、功利性的目的等使奥数教学被异化。因而提升奥数教学的趣味性,变“学奥数”为“玩奥数”,使其为大众接受认可是一项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基于现状的趣味奥数教学策略探析

1.渗透故事,巧设悬念。在讲解题目时,适时插入一些与之有关的问题由来或数学家的故事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认识到数学的生活性,建立与奥数的亲近感,同时也能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例题:把1-1997这1997个数,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排列在一个圆圈上,从1开始按顺时针方向保留1、擦除2;保留3,擦除4……转圈擦下去,最后剩下的是哪个数?分析:讲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时可以向学生介绍“约瑟夫斯”问题和日本的“继子立”问题:(1)约瑟夫斯是犹太历史学家,他领导的反抗罗马人的武装起义失败了,他和四十名犹太士兵被罗马人围困在山洞中。四十个士兵宁死不屈,决定杀身成仁。但约瑟夫斯不这么想,但不好反对,于是提出一个方法,就是四十一个人站成一圈,从某人开始数起,凡数到三的人就成全他升天,这样下去直到剩下最后一个人,这个人就自杀。大家都没有意见,于是约瑟夫斯就挑选了第31号的位置。结果所有人都死了,剩下他一个活下来了。(2)日本的“继子立”问题,是说某贵族家有30个孩子,其中15人是前妻所生,15人为后妻所生。要从这30个孩子中选出一个来继承家业,就让这30个孩子排成一圈,从某一个小孩开始往下数,让第10个孩子从圈中退出,再从下一个继续数,数到20时就让对应20的那个孩子从圈中出去。照此数下去,数到整十的数时就把对应该数的孩子从圈中拉出,直到最后剩下一个孩子,就由这个孩子来继承家业。

2.巧设情境,启发思维。有效的教学情境能促使学生去质疑和探索,不但可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探索欲望,强化学习动机、发展创新意识,同时也是全面提高奥数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例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情境创设:杂技演员进行表演,下令:“起!”此时,笼子里金鸡独立,兔双腿站立,两种动物各抬起了一半的腿,此时笼中还有94&pide;2=47条腿。再一次下令:“再起!”此时,兔子开始单脚跳芭蕾,鸡开始纷纷飞起来,也就是说每只动物都抬起了一条腿,又抬起35条腿。此时,笼中还有:47-35=12条腿。这12条腿就是笼中跳芭蕾的每只兔子的一条腿,即12只兔子,鸡的数量即35-12=13只。该题的解答若不借助情境对于小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假设思想对于低段小学生而言相对抽象,而依托现实情境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再者,通过杂技表演的形式,在增添趣味性的同时为方法的引出做了良好的铺垫,通过情境的创设,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和内化方法的难度,同时也为其打开了创新之门,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实现举一反三,从而使奥数学习脱离晦涩难懂的苦海。

3.借助游戏,寓教于乐。例题:跳棋游戏。如图,一个三角形的棋盘放着15个棋子,一开始随意取走一个棋子,出现一个空格,然后按以下规则开始跳棋子:棋子A越过它的邻格中的棋子B跳到棋子B另一侧相邻的空格中,并将B吃掉。按以上规则不断跳下去,每跳一步少一个棋。问:能否跳到最后还剩一个棋子?

分析:学生先玩一玩,可以给图中的位置编号。

将奥数融于游戏中,由枯燥讲解向学生自主探索转变。

三、充分发挥奥数教学价值

开展奥数活动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氛围,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奥数知识的学习,培养创新性和探索性,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彭芝奥林匹克数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2]叶锦义学科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6-84。

[3]《数学课程标准》.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