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能否自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1

教能否自教

刘艳茹

——一段戏文引起的思考

刘艳茹

摘要:前段时间,迷上一部老电视剧《大宅门》。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二奶奶生病了,按理说一家世代行医,且是名医,自家人生病了,看病应该很方便,然而不但请别的郎中来瞧病,而且还有句台词“医不自医”。由此,上网查阅了相关来历、说法及内涵,忽然想到周围有不少朋友谈到自己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并且自己作为一名教师也深有体会,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也是中说纷纭,但也不乏成功范例。这确实让笔者陷入思考,能否从“医不自医”中悟出一点其中的道理,与大家共同讨论。

关键词:自教;思考;戏文

前段时间,迷上一部老电视剧《大宅门》。其中有这么一个片段,二奶奶生病了,按理说一家世代行医,且是名医,自家人生病了,看病应该很方便,然而不但请别的郎中来瞧病,而且还有句台词“医不自医”。由此,上网查阅了相关来历、说法及内涵,忽然想到周围有不少朋友谈到自己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并且自己作为一名教师也深有体会,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也是中说纷纭,但也不乏成功范例。这确实让我陷入思考,能否从“医不自医”中悟出一点其中的道理,与大家共同讨论。

一、角色扮演不同

这个词一出,大家是不是认为这家伙真入戏了,其实不然,我们都处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且在不同的场合则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学校的角色是教师、是班主任,在家里的角色应该是父亲和母亲;即使在社会中不扮演教师的人也必然有其他的角色,但在家里定会是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在学校教育学生的时候角色是固定的,并且从心里认为是伟大的,即“教师”;然而在家里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样的角色,“教师”还是“家长”角色就会摇摆,如此必然会产生心理错位,同时也会让孩子产生心理错位,不知所措。正是这种心理错位使得大人的角色摇摆,孩子也必然不知道自己该扮演“学生”还是“撒娇的孩子”;在这种双重错位的情况下可想而知教育自然是没有效果,也就是很多人认为和体会到的自己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因此,双方都进入固定的角色,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此时教育也必会有效果。

二、期望值

目前在受教育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说句自私的话,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和家长对自己孩子期望值是很不一样的,教师功成名就之时是桃李满天下,就一棵树上的桃李而言,园丁再怎么辛勤,管理方法再怎么科学,桃李也会有大有小,也会有色泽的差别,这也客观事实;但是到了一个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往往被盲目放大。很多家长明白其中的道理,向我这样的教师家长又何尝不明白,道理明白归明白,不能做到按理行事是使我们觉得自己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的问题所在。此时可能会有这样的质疑“自己孩子教育不好就是百分百的失败”“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等这些美好词语不都是说给我们听得吗?不都是前人的经验之谈吗?固然不错,胜于蓝,胜出多少算胜,没有固定的标准,我想谁也给不了一个标准,很多人都会这样说“只要孩子将来比我强。”想一想我也这样对我的孩子这样说过。但是说起来容易,孩子做起来是什么样的难度,恐怕想过的人不多。所以,对孩子的定位很重要。笔者认为这是一门科学,教师要做到,家长更要做到。怎么做?简言之,一不要把自己的意愿不切实际的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二不要不考虑孩子的兴趣与爱好;三望子成龙要让孩子看到他就是一条龙。同样,这几条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这就要看我们自己如何修炼。

三、控制欲

教师对学生有控制欲,家长对孩子有更强的控制欲。教师的控制欲是一个人面对几十个学生,而家长的控制欲更可怕些,是一个孩子面对两个甚至更多,不同的家长控制欲的表现在有所不同,这样的话可想而知教育的效果会怎么样?《道德经》中“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清楚地揭示了教育的真谛:只有父母弱下来,才能够让教育之道真正产生作用。是不是家长越弱,教育与有效呢?显然不是。有不少的家长把孩子比作风筝,家长则是放风筝的人或是风筝线,不管是人也好线也好,要想风筝非得高远,则线不能控制的太紧也不能太松,松了就得紧一紧,紧了就得松一松,我们对孩子的控制欲也是一样,正确引导的情况下该紧紧,该松松。

笔者既是教师,也是家长,尽管有一些教师把“教育孩子是学校和家长共同的事情”挂在嘴上,其实是把不少的教师该做的事给了家长,而家长又因为望子成龙好像责无旁贷,过高的期望值,混乱的角色扮演,过强的控制欲等让自己觉得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其实我们每个人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只要角色扮演合适,尺度合理,相互信任,医亦可自医,教亦可自教。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理工大学子弟小学0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