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例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2-12
/ 2

新课改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例谈

李国强

李国强河南省许昌县蒋李集镇第二中学461000

近年来由于初中生物学科不计入每年的中招考试成绩,因此绝大部分学生轻视生物学科的学习,把生物当成副科的思想早已形成习惯,甚至于部分学生把生物课程看成是一种负担。此种背景下,生物学教学要想真正突出重围,就必须从自身改革,求变,求新,方能奏效。笔者多年来致力于中学生物教学新课改工作,我从生物学科本身特点切入,努力挖掘引入各种趣味因素,增加引人入胜的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本人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心得,供大家参考。

一、利用网络新闻、社会新闻切入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网络新闻和社会新闻给一成不变的生物课堂注入了大量的新鲜的血液,精挑细选、去粗取精后的新闻故事给学生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人心的心灵感受,往往让学生喜不自禁、学而不倦。同时,与社会同步发生的新闻也让学生增加了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的动力和改造社会的责任感,效果良好。

2003年初,我国广东省首先发生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随后,广西、山西、北京等省市也陆续发生非典疫情,继而蔓延到全国。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际往来。非典疫情的发生连结着全国人民的心,牵动着所有有责任感的学生的情感,可以说,将非典疫情内容同步纳入到中学生物教学的每一章节中去,既符合当时国情,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理所应当且效果良好。

应该注意的是,在运用网络新闻和社会新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时应把握好切入点,新闻宁缺勿滥,同时应避免因网络新闻和社会新闻故事太精彩而冲淡了课堂教学本身的内容,防止喧宾夺主,这一点在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时更应该注意。

二、利用古典诗词曲赋成语,提高学习兴趣

古典诗词曲赋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史中璀璨的明珠,琅琅上口,音韵铿锵,声情并茂,回味无穷,一直受到很多人的青睐。许多古诗词中还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并巧妙运用学生熟悉的古诗词,不仅能言简意赅地创设要表达的意境,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提高学生对生物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能力,而且能使生物教学语言简练,增强审美情趣,同时又耳目一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生物教学。

如在学习《昆虫的变态发育》时,我引用了千古传颂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要求学生分析:

①难道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吗?

②从蚕的发育过程来分析,这句诗有什么不准确的地方?你能通过改动其中两个字使之既有科学性又不失艺术性吗?

③诗句涉及的实际上是蚕的“_______”,这里所谓的“春蚕到死”实际上是经历着“由______到_______”这个阶段。

④事实上春蚕“作茧自缚”后并没死亡,而是化蛹成蛾,属于______。

通过如此探究,学生也认识到了掌握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的品质和态度的重要性。

古典诗词曲赋内容包罗万象,只要留心,可用的材料比比皆是。比如,用“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说明不同物种间的_____关系,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_____关系,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来说明生物的____,用“春色满院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说明植物的____,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说明生物圈_____循环,用“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说明“生物既能_____环境,又能______环境”,用“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说明了生物学上的“_____色”,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果以诗词为背景材料命制试题,新颖别致,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愉悦心情。如:

下列诗句都描述了当时的自然景观,从中可以看出,生态环境最差的是()。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另外,生物教学中适当引用成语、谚语,也能增强学生的兴趣,这里不再举例。应当注意的是,运用古诗词应选择恰当时机,不论是导入新课、知识理解、巩固知识还是增强趣味,都要因地制宜、适时运用,方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利用生物发展史增强兴趣

纵观中外各类自然科学发展史,形形色色的科学事件层出不穷,蔚为壮观。生物学也不例外,能够顺手拈来,加入生物课堂教学的内容,为我所用,提高学习兴趣,是每个生物学教师不能忽视的重要资源,也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功。

讲到《生态系统》一章,我最常用“生物入侵经典案例:澳大利亚兔子的启示”导入新课:

1859年,兔子进入澳大利亚后,一场可怕的生态灾难爆发了。兔子是出了名的快速繁殖者,在澳大利亚它没有天敌,由于数量不断翻番,它很快就开始毁坏庄稼。到1880年,它们到达新南威尔士,开始影响南澳地区的牧羊业。人们组织了大规模的灭兔行动,但收效甚微。到了19世纪90年代,当兔群抵达西澳时,人们修了一条长达1000英里的栅栏,试图将其拦住。但是,这个栅栏很快被冲破了。1950年,澳大利亚的兔子的数量从最初的五只增加到了五亿只,这个国家绝大部分地区的庄稼或草地都遭到了极大的损失,一些小岛甚至发生了水土流失。绝望之中,人们从巴西引入了多发黏液瘤病,以对付迅速繁殖的兔子。但是针对兔子的细菌战被证明只是使不断恶化的状况得到暂时缓解,一小部分兔子对这种病毒具有天然的免疫能力,它们在侥幸逃生后又快速繁殖起来。整个20世纪中期,澳大利亚的灭兔行动从未停止过。

类同的例子很多,每次使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适时增加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生物学与生活联系紧密,但不可能面面俱到,有些内容教材上没有,学生又想学习,教师应及时补充,投其所好,这样才能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植物细胞失水”时,我让学生联系市场上的芹菜放置久了失水萎蔫的状态。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我举了以下生活事例:颗粒归仓有个前提条件是粮食种子一定要晒干。刚刚收割的粮食堆起来后温度会升高,继而会发生霉变,这是为什么?

再如讲《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时,教材上从未讲“蚊子的生活史”,但是作为农村中学,其生活卫生又与蚊子息息相关,我把这段内容及时补充上来,学生都很喜欢。又如“蝉的生活史”、“蛇为什么会蜕皮”、“献血的真实情况及有关国家的献血制度”等等这些来源于生活中的问题,教材上都没有出现,但学生又都想知道,及时补充上来就极易拉近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启迪思维,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五、通过故事快速导入新课,增加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时,利用一些紧扣教材内容的小故事、典故作为“引子”,铺陈渲染,就可以大大激发并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上并使之持久保持下去,激发师生互动,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流畅,效率更高,进而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

例如讲到《条件反射》时,我经常用到的一则小故事是《爹,走吧》。

故事讲的是儿子与父亲一起种地,儿子负责在后边把握方向,父亲在前方拉着驴走,每次儿子套好车,对前面的父亲说:“爹,走吧。”父亲就拉着驴向前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天,父亲没来,儿子一个人套好车后,不论怎么赶驴,驴都不走,儿子气急。后冷静下来,高喊一句:“爹,走吧。”驴缓缓前进!儿子晕倒!

学生听到这个故事,往往笑得前仰后合,不能自已。我趁热打铁提出了几个问题:①为什么发笑?②什么是条件反射?③都有谁形成了条件反射?④条件反射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学生笑过之后,答案自然明了。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教学效果能差吗?

用故事典故导入新课,一要注意其生动性;二要紧扣教材内容,铺陈渲染;三要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入状态;四忌引入故事用时过多,喧宾夺主。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只是本人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的浅显心得。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深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意义重大,难度更大,需要做的事有很多,疏漏与不当之处,请多多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