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障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2

视障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李朝霞

李朝霞

(郑州市盲聋哑学校,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现代人健康中包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正常的交往能力。视障青少年因为视觉障碍,使得他们失去靠眼睛获得知识信息和社会信息的可能,因此也导致视障学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异常现象,这需要及时纠正。

关键词:视障;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

视障青少年因为视觉障碍,使得他们失去靠眼睛获得知识信息和社会信息的可能,处于一个比较固定的封闭的环境中,减少了许多与外界的接触、与人的交流。人的认知的形成就是在活动和交流中完成的,这些过程的缺失,就使视障学生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异常现象。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视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纠正其异常心理。

一、榜样激励法

俗语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健全人尚如此,何况对残疾人呢?我们利用晨会、课外活动等时间为视障学生读一些介绍优秀残疾人的文章,如美国又盲又聋的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故事;《大河报》刊登的一位没有受过教育的安徽农村盲人焦照磊怎么成为一个修了一万台电机的人,其事迹载入了吉尼斯记录等。听了这些视障人士自强不息的优秀事迹,同学们很受感动和启发。在“我的理想”主题班会上,同学们除了将来要当按摩医生外,还有同学把目光放得更远,要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从事心目中的理想职业。他们已经从老师告诉他们的故事中意识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勤奋刻苦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坚持不懈朝着目标努力,理想才会变为美好的现实。运用榜样示范的方法,将一些抽象的教育理论人格化、形象化,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

二、个别引导法

一位教育家曾说: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多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笔者班里一个父母离异、家境贫困(四个未成年孩子全归父亲抚养)的视障学生,这个学生做什么都提不起劲,整日无精打采,又爱冲动,对自己的行为控制不住。上课思想经常抛锚,作业爱做不做。用钱没有计划,有时两天的伙食费一顿花完,剩下的时间就饿着肚子。更可气的是,有一次,他用三天的饭钱———十块钱,买了一部其他同学的旧收音机。饿着肚子听了两天,实在饿得忍不住了,又一元钱把收音机卖给其他同学。对于这个学生,一味地批评说教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慢慢亲近感化他,才能达到教育他的目的。

在他上课走神的时候,笔者就轻轻地走到他跟前,用手轻轻地碰碰他。他的思绪就马上回到了课堂;在他把一天、两天的生活费一顿花光之后,笔者就帮他分析这样做的坏处,同时再给他一定的生活费,让他不至于饿肚子;在他有进步时,笔者就及时给予表扬,肯定其身上的闪光点;在他冻得瑟瑟发抖的时候,笔者呼吁家里有和他一般大小孩子的老师为其拿来孩子的旧衣;笔者还把他家的困难反映给学校,学校给予了他一部分补助。后来通过学校的帮助,还为其争取到了每个学期500元的资助。几年过去了,他的家庭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也走出贫困,不用为生计发愁了。经过老师的谆谆教诲,这个学生慢慢地变了,学生成绩提高了,自理能力增强了,对老师和同学热情有礼了。

三、主题班会法

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对他们出现的异常心理现象也可以较好地纠正。有一个胆子很小的学生,不爱说话,在课堂上即使是会的问题,因为自信心的不足也很少举手发言。在一次班会活动中,轮到同学们发言了。老师问:“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同学们谁也不好意思先说。笔者看到他似举非举的手,就鼓励大家说“:谁有勇气第一个上台,谁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说完笔者又见他又尝试着举起了手,赶紧让他上台发言,并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在他的带动下,大家都踊跃地发了言。从这以后,笔者发现其胆子变大了,能积极回答问题了。竞选班长时,他主动提出愿意为大家服务。在工作中,他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此,他变得开朗大方了。

四、社会实践法

视障孩子非常需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他们需要和正常青少年同样的生活经历。在学校有些内容单凭教师的语言描绘是很抽象的,学生是无法想象出来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学校非常重视残疾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每个学期都要为安排学生一些外出活动。学生每次活动积极性都很高,用他们特殊的感知方式———触摸,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不光获得了非常宝贵的人生阅历,还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和富有爱心的人们的关爱。他们在感受美好生活的同时,爱的种子也在他们心中萌发。在活动中,看到他们开心、纯真的笑脸,你会真切地体会到这些活动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多么有益。

五、家校联系法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入学前的一举一动都深深地印着家庭教育的痕迹。即使学生入校后,过着寄宿的生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教师,不可忽视来自家庭的教育。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教师要及时反映给家长,以便家长配合教师,共同促进学生的进步。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探索实践,使视障青少年中出现的异常心理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不断地尝试、摸索,争取把视障青少年培养成具有这样心理素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