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育中的人文主义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0
/ 1

英语教育中的人文主义教育

翟林一1朱芳芳2

翟林一1朱芳芳2

(1.宜兴市官林中学江苏无锡214251;2.宜兴市汇文中学,江苏无锡214200)

近些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奥运会、世博会、大运会的成功举办,这些势必使得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也对国人的英语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外语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和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和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具有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为此,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重认知、轻感情的教学误区。

语言的学习要求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差异,以便得体地进行语言交际。但是教育过程中却存在很多缺憾。在贯彻新课改的同时,区域差异甚至同一地区的城乡差异都比较突出。在农村重点高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为了照顾学习不是很好的学生,平时光搞清楚课本的内容已花去大半时间。鉴于各类考试的题型基本上就是听力、单项填空、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任务型阅读、写作,为了应付考试,英语课大多是以词汇和语法教学为主,配套搞些听说读写这些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课后尤其是考前通常都是大量的题海战。有时候教师想讲一些西方人文知识或布置一些groupwork都被学生视为是浪费时间。很多老师也认为给学生讲这些还不如分析语法,多做点题来得实惠。于是新课改后牛津高中英语中的Welcometotheunit,Wordpower,Task,Project等都没有受到重视,甚至被很多教师视为浪费时间,有的草草过一遍,有的甚至都不上。同时,学校本身也就是看考试成绩,对这方面的教育比较忽视,因而很多老师都觉得缺乏学校的支持而心有余力不足,归根到底,考试体制是导致轻视人文素养培养的罪魁祸首。当今的考试形式仍没有和人文主义教学的理念接轨。无论学什么、怎么学,到头来考试都是一个样,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机制使学生还是沉浸在背语言点、记单词、做考题的苦差事中,很难把英语学习当成一种享受。针对目前的考试题型,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不要大部分的题型都是选择题(听力,单选,完型填空,阅读理解),好像答案非此即彼,即使选对了,有的学生也只是碰运气,完全不懂。应该出能考出学生真正阅读技能的题目,形式应该有问答题等。另外,题目内容不能老局限于词汇、语法,要设计一些有关英语语言文化的或是开放性的题型。

(2)增加口语比重,并把分数纳入高考总分。现在很多学生只会写不会说,尽管考试得了高分,但是语言表达能力却非常差,这完全违背了语言学习的目标。同时口语考试内容最好以必修模块各个单元的主题为基础,设置情景英语的考核,这样会让学生觉得“牛津英语”中所学的内容与考试息息相关,一定要好好消化。

除此之外,要想一些其他的办法来改善当前教育现状,各类考试的轰炸以及高考的沉重负荷,使得学生经受着超乎寻常的压力,学生中各种各样的厌学表现屡屡出现。家长管不住孩子,就埋怨学校教师教学无方。要解决问题必须看到学生脆弱的心理,适时开展一些课外活动,缓解、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尤为重要。比如说随着圣诞节的来临,可以在活动课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布置教室,搜索关于西方圣诞节的来历及文化传统,利用班会课开展各种交流活动,这会极大地增强学生对于这一文化的兴趣。当然,凡准备要开展的活动,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具体的方案,不可泛泛而谈,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对相关的知识了解到位,其实这也正是教学相长的一种体现。

此外,可以通过一些影片来鼓励学生学习英语,像《老友记》《绝望的主妇》这些影片被英语学习者热力追捧,里面的口音也非常纯正。学生在欣赏剧情的同时要反复看他们的表达,然后可以挑些片段让他们进行模仿,模仿能够很快地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久而久之,不仅学生的语感能够得到培养,他们也能更多地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更加浓厚。

除了实质性教育措施外,环境和氛围也是很重要。下面举几个例子来看看有哪些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融入这种学习氛围。每个教室里每个月都会出主题黑板报,板报中可以融合一些其他国家相关的文化风俗,文人逸事;或者在教室里悬挂名言警句;此外,学校的草坪上、过道、甚至是水房、餐厅等处,悬挂张贴各种具有教育意义的宣传语。要力求通过发挥校园的教育功能,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引导学生的文明行为,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社会大力弘扬素质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推脱的责任。如果它还是不能够贯穿到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那它就永远只是一纸空文。为了实现教育的目标,需要家长、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