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案例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优化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案例式研究

金振宇

溧阳市文化小学金振宇

优化学生学习活动的意义

在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双方在目的自觉程度、个体经验水平、交往过程中的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事实上存在着诸多障碍。教材是专家设计的课程,教学活动则是教师帮学生设计的活动,这与学生自主进行的学习活动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学的核心任务在于使专家和教师的设计转化为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活动,问题的关键是究竟采用何种转化方式。我们应该让主体在与环境交互的过程中自我建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优化学生学习活动的方法与途径

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这是人们的共识,但很难落到实处,如何了解学生?虽然是旧话,却是新题,目前教师主要分析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特点,仅凭自己的感觉和想象,很少关注学生是如何看待教材的,且缺乏科学的方法。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实践反思的方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

(1)记录事实。将成功之处、印象深刻场景、课堂特殊现象用师生实录或教育故事的形式详细记录下来。

(2)案例分析。对所记录的案例逐个按教学过程进行分析,主要弄清其中的原因。特别要分析学生对教材中某一知识点的认识水平,活动设计的形式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重点在于探求更优化的设计。

优化学生学习活动——案例分析

苏教版第五册“周长是多少”

学生已经认识了物体表面和图形的周长,这节课主要的学习活动是小组合作,动手测量身边部分物体的周长,并通过获得的直观认识(测量的结果)来估计身边其他一些物体的周长,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案例描述:

师:你能根据刚测量出来的一些物体表面的周长,来估计一下这张视力表的周长吗?

同学们开始观察,比划,用各种方法进行估计。

师:把你估计的结果悄悄的写下来,呆回儿比一比谁估计的最准确。

汇报交流:

生1:我估计是260厘米,因为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是80厘米,我看视力表大概比3本数学书再大一点点,所以用80×3再加20厘米,等于260厘米。

【生1拿着数学书边比划边说明了一遍。我反应过来了:学生不是在用周长进行比较,而是用面积进行比较,视力表的宽度和数学书差不多,长度大约有3倍。他把数学书的宽对着视力表的宽,然后把书向上翻了3次,说明视力表的周长是数学书的3倍多一些】

生2:我不同意他的说法,老师让我们估计周长,应该把数学书的长和宽与视力表的长和宽进行比较才对。他比的是视力表有几本数学书那么大。

生3:我估计视力表的周长是170厘米,我是用课桌面比的,视力表的长跟课桌面差不多,宽短一点。(师:大约短多少?他用两指挎了一下,大约15厘米)所以视力表周长比课桌面少30厘米,也就是170厘米。

师哪一种估计方法正确呢?

……

反思优化:

学生学习测量周长以后,根据已具备的知识经验(包括已经测量到的结果)来估计身边另外一些物体表面的周长,事实上很多学生不自觉的用物体表面的大小即面积当成周长去比较。因为面积学生看得清清楚楚,而周长必须先抽象出来再进行比较,相对来说学生理解面积要容易些,而教材安排一直都是上学期教学周长下学期教学面积。当学生普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时,教者既不能让学生一知半解又无法把有关面积和周长的关系一下子说清楚,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如何有效的进行教材的整合?

虽然当时我引导理解的同学做了解释和说明,但因为时间关系,我知道仍然有一部分同学不能理解,如果学生一知半解,在以后估计物体表面周长还会犯同样的错误,现在学生出现的问题不应该都等以后学到面积再去解决。因此在第二节课的教学中,我带了几根线分别围了那几个物体表面的周长,学生看清了它们的周长到底在哪儿又应该怎么去比,让学生初步又直观认识到物体表面的周长和物体表面的大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从而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方法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