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学模式,优化生物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2

转变教学模式,优化生物教学

张焕焕

张焕焕河北省武安市第十中学056300

巴班斯基教育思想曾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在新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应转变课堂的主体,转化师生关系,让老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这是转换教学模式的基础。如今的素质教育已经全面推行,现在又提出了新课程改革。在生物教学新要求中,需要的是让学生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

一、与时俱进提高积极性

要在课堂中转化师生关系,让老师与学生处在同一个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老师及时沟通。在课下,我会让学生写一些小纸条,把自己的一些反思和想法写上去,然后交给我,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与老师之间沟通方便,更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一部分学校中忽视了生物学科的地位,认为可有可无,老师没有积极地去转变教学思想,从而更加恶化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心理。因此,需要正视生物的地位。我在这几年工作实践中提出了“让学生爱生物,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为主题的课题研究,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最终目的,把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

二、与时俱进运用新手段

利用科学技术可以将画面形象直观地演示出来,让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了解得更加直观。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可以说是我的得力助手,它可以取代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比如,我在以往讲解《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的时候,必须要带上几幅细胞分裂的图例,用很长时间才能把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给学生讲解明白。有时候,由于光线的原因,后排许多学生看不清楚,导致他们逐渐对生物失去了兴趣。无形中不但浪费了许多时间,还耽误了课时,效果十分差。然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我可以将细胞分裂的过程做成flash,用十几秒的时间就可以形象地把细胞分裂过程表现出来,之后只需要我简单讲解,学生们就可以理解得很彻底。利用多媒体,我可以把复杂的理论变得直观化。因为学生们喜欢看形象的演示,而不是老师冗长、抽象的讲解,所以我提倡老师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广泛地应用多媒体技术。

三、动手实践受益匪浅

生物是一门能够拓展思维的课程,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课本去按部就班地给学生灌输理论,这样只会禁锢学生的思想。随着社会经济的加快,需要的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作为理科学生,我们需要的是拓展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将自己的能力毫无限制地释放出来。在如今的考试中,试题越来越开放,许多都不是课本上的死知识,而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发现新的结论。我经常在课下给他们布置一些小实验,比如让学生们分组记录几种种子的胚芽形成过程,然后对比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们在课下都为自己的实验做了相应的记录,并且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寻找答案,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这对于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是一个良好的锻炼过程,创新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提升。

四、因材施教

高中学生刚从初中毕业,他们的知识储备水平有限,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渐进,针对不同的年龄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高一的学生,我们应该以培养他们学习生物课程的兴趣为主要教学目标,在课上用简单的图例和动画告诉他们学习生物的重要性。比如,我会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社会、生活、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因此提升了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而到了高二、高三,我们就要以拓展学生知识为主要目标,可以在讲解完课本内容之后,额外增加一些课外知识。比如,讲述DNA的结构、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时可以与化学的物质结构相结合,讲述有丝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时需与物理力学方面的知识相结合。或者利用课堂最后几分钟,给他们看类似《探索时代》等科学性的短片,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生物的能力和兴趣的提高。

五、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只有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才是真正的能力。参加实践活动不仅是一种检验知识客观性的途径,更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局限于书本,还要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生活,探索生物教学的新方式;对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也要重新定位,转换师生角色,使师生感情得到充分沟通,努力营造一个良好且和谐的教学环境。此外,教师不能压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支持学生去思考和创新,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才会产生兴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生物属于自然学科,因此,生物教学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六、善于创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充分诱发出学生的思维动机,缺乏动机的思维也当然缺乏创造力。比如,在讲授《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课时,教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测定成熟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对于这种问题,学生经过一番思考,进而会想到利用浓度各异的蔗糖溶液去测定。教师就是通过创造这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想象,从而解决问题。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当利用不同的知识点去培养和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讲到《环境保护》一课,洗衣水排放到河流里,由于洗衣水中含有大量的磷,使得河水富营养化,从而导致藻类植物繁殖旺盛。

总之,优化生物教学,将传统课堂转变为一个高效自主的课堂,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