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荀子的教师观及其现代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2

浅谈荀子的教师观及其现代价值

高佩佩

山东省平原县第五中学253100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之中,荀子最倡尊师,他特别强调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将从荀子关于教师的地位、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从业标准、师生关系等方面,全面了解荀子的教师观,从中吸取教师思想的经验和教训,并揭示其中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荀子教师观现代价值

荀子,名况,是战国末期最后一位赫赫有名的传经大师,他在继承儒学的基础上,汲取百家之长,自成体系,成为先秦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其思想体系中,他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教师观,他的教师观,自汉武帝以后对中国各个阶层的师道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荀子的教师观

1.教师的地位。儒家学派历来重视教师。孔子十分懂得为师之道;孟子曾经也把教师与国君并称,而荀子特别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其著作——《荀子·礼论》中:“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明确提出了天地君亲师的说法,把教师提高到了与天地、祖宗同等的高度,荀子的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荀子强调统治者必须尊敬教师,他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荀子·大略》)荀子从统治阶级的层面,明确提出了教师在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荀子关于教师地位的论述极大提高了教师的地位,奠定了中国数千年来“师尊”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师道思想。

2.教师的作用。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主要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性本恶,但荀子并是绝对的性本恶,而是认为若不对先天的本能进行正确的指导和控制,任其发展才是“恶的”,因此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化性起伪”,他说:“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荀子·劝学》);二是实现礼法兼治的社会,离不开教师的“正礼”作用。荀子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荀子·修身》)荀子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助于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以及培养学生的一种社会认同。放在当下也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作为教师,一方面要传授学生知识,另一方面更要促成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美德;然而今天我们的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和成绩,忽略了对学生道德的培养与引导,没有真正地做到育人。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道德的引导与养成。

3.师生的关系。

(1)荀子认为学生应该尊师。荀子说:“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2)荀子继承了孔子以来教学相长的思想,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勇于并最终超过老师;其在《劝学》篇中说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荀子把师生关系等同于君臣关系,强调老师的绝对权威,学生要“师云亦云”,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只能无条件的服从,不能有任何的异议,这是不足取的。荀子认为学生要勇于超过老师的观点,表明了荀子对学生的鼓励以及一种博大的胸怀,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就了一种敢于超越的思想精神,对中国的学术以及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着极大地激励作用;但是我们知道荀子强调的是一种绝对的师生关系,是为了那个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放在今天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是对学生积极性、自由的一种压制。因此,我们的教学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荀子师道观的现代价值

1.尊师重道的传统。荀子作为先秦最后的传经大师,他从教师的地位、作用、标准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做了相当精辟的论述。他使中国后世的统治者乃至普通平民认识到了教师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天子对于太傅要执学生礼,视为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尊重;中国的俗语中也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可见,从孔孟荀开始形成的尊师重教的传统,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心底。当下国家一直在积极提倡建设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在取法西方的同时不应遗忘中国古代的优良传统,尤其是从孔孟荀开始的那种优良的师生关系,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2.教师的职业道德。荀子对于教师提出了及其严格的标准,不仅是知识方面的更重要的是道德层面上的。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学生尤其是未成年儿童有一种天然的模仿意识,我们常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老师自身的道德状况出了问题,就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极其不良的影响。

三、结语

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崇信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指引下的中国封建社会在近两千年间都引领着时代的发展,自有其合理性的方面。荀子的教师观在汉代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并逐步形成了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近代以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战乱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趋于沉寂,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的优良传统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继承。我们在建设新型师生关系的同时应该借鉴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真正促进当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安小兰译注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高时良学记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曲铁华中国教育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