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触发功夫融入"走转改"——试议记者应具有的触发功夫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2

增进触发功夫融入"走转改"——试议记者应具有的触发功夫

李涛

李涛(齐齐哈尔报业集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摘要】什么是触发?触发功夫内涵,触发功夫修炼,增进触发功夫的途径。

【关键词】触发独立触发新鲜触发增进触发的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2)04-043-02

现在,"走转改"活动如火如荼地在各地展开,已经成为带有标志性的大事情。事实上,"走转改"已不全部属于新闻传播的范畴,它已进入整个社会管理的大视野。凡是"走转改"做得好和做到了的地区,党和政府的执政基础就巩固,执政资源就牢靠;反之,则不然,甚至可能要出大问题。这个正向和逆向的经验教训更加表明:我们一定要把"走转改"常态化、长期化和机制化。

要使"走转改"常态化、长期化和机制化,就必须进一步加深对"走转改"

活动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而为了适应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其中具备高超的触发功夫是新闻记者的努力追求的重要素质之一。笔者认为,在当前"走转改"的新形势下,每位记者都要增进触发功夫,用自己独特的触发能力和技能技巧,使自己融入伟大的"走转改"洪流之中,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大教育家夏丐尊与叶圣陶曾合写过一本书,名字叫《文心》,书中曾说道:"读书贵有新意,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有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意思是说,读书时发现书中的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时所读的书中某处有联系,是一种触发;书中某一段话,某一种事,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联系,获得一种印证,是一种触发;书中的某情节、某事件,觉得将来可以作为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也是一种触发,这是对读书说的。对从事记者工作的新闻媒体人来说,目前自己经历的事物,发现了别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自己写作的好材料,是有新意的材料,是有创造性的材料。夏叶二老十分精辟的阐述了什么是触发,我们也理解到了触发对记者写文章具有何等的作用,可见,触发功夫对记者来说就是业务素质的重要体现。

几年来,鹤城晚报开辟了一个《风言锋语》专栏,此栏目中常刊登一些有见地、有力度、有分量的评论性文章,颇受读者青睐。文章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令人叫绝。例如:关于某博物馆写的一封感谢信,出现一个用词不当的小问题,本应说一下道歉就可以的问题,却遮遮掩掩,出现不快,捍字写成撼字,一字之差,谬之千里的事物中,作者触发灵感,有感而发,加以议论,很是得体,正是触发功夫的有力体现。

我们知道,读书要有新得,写作要有新味。读书不能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只知皮毛,不知其味。读书没有新得等于白读。"只把文字当文字读,从文字上学文字",到头来一无所获。要有新得,全在触发的功夫。我们作为记者就要具备这种触发功夫。

怎样才能具备触发功夫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夯实基础。基础就是读书学习,既学习文化知识、业务知识、还要学习党和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为自己确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奠定基础。二是学会观察。这就要求每一位记者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实情,在观察中触发灵感,写出脍炙人口的好文章、好新闻、好评论来。三是学会积累。积累是触发功夫的重要资源,必须做到日积月累,熟能生巧,触类旁通。为此,笔者认为要形成厚重的触发功夫,就要做到三多、三要,即多读书、多观察、多联想;要细心、要研究、要独立。这就是说,"触发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要争取独立触发创新,要有自己的发现和创造,不要总是等现成的。"如果袭用,就等于一味说人家说过的话,自己不说说明了。"吃人家嚼过的馍没有味道,就是这个道理。这样做也无所谓触发,只是袭用别人的东西。鲁迅先生曾过一段话,可以拿来作为借鉴,他说:第一个用花比喻女人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就是庸才,第三个便是蠢才了。所以袭用是不新鲜的,缺乏个性特点,也没有味道。

最后我的想法是,要使自己有触发的能力,就要培养自己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广泛阅读生活这部无字的书,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丰富积累,这样才有两项与想象的基础,才能有触发的源泉。如果不是这样,满腹空空,谈何联想和想象?又怎样能触发呢?即使生活、身边的事件触动了你,你也"发"不起来。

触发功夫离我们很近,又很远,这就要求我们把触发技能技巧当成自身素质的重要方面来提升,让自己的触发功夫彰显自己的记者风采和水平。

第一,记者要提升和修炼自己的触发能力,必须走基层。

走基层:就是走到最基层去,这是提升触发能力的关键环节。

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的这个"最基层",也是考验我们新闻工作者思想水平、为民排忧解难能力、与民关系融洽程度的标尺。只有走进这个"基层",才能了解百姓所需,才能明白百姓所求,才能知道百姓冷暖爱憎,才能懂得百姓苦乐哀愁,"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只有这样做,党员干部才能是真正的"人民公仆",才能在新闻战线上写出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才能在新闻写作上写出真正反映民情民意的新闻作品,才能起到监督和自省的镜子作用,这是触发能力的最重要环节,离开基层,一切触发就是空谈瞎谈。

第二,记者要提升和修炼自己的触发能力,必须转作风。

彻底转变观念,转变作风是提升触发能力的根本。只有抓住这个根本,才能在思想上、理念上贴近群众实际。因为作风能够鲜明地体现出个人素质和信仰理念,新闻工作的作风亦是能够鲜明地体现出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信仰理念。现实生活中,由于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总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由于主观认识的局限和不足,总会产生一些新的麻烦和困难。"转作风"活动,就是要试图解决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就是要试图解决新出现的麻烦和困难。新闻工作总是有受众群体的。受众群体就是人民群众。工作的时候,总要与人民群众打交道。让人民群众看到新闻之后觉得十分满意等方面。新闻工作者"官老爷"的态度和行为是错误的,是应该进行自我检讨的;新闻工作者"争名夺利"的心态和行为也是错误的,是应该进行自我反思的。新闻工作者应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关心百姓利益,反映百姓需求,新闻受欢迎,不骄傲,新闻不受欢迎,不气馁,进行反思,找出原因,再接再厉,为下一次能够产生受欢迎的作品去努力。

第三,记者要提升和修炼触发能力必须改文风,

改文风这是提升触发能力的有效途径,触发自己的观点,就首先要抓到点子上,写老百姓愿意看到的使用好"文风"这把钥匙,有利于新闻工作的持续、健康、有序、科学的发展;管理好"文风"这把钥匙,有利于新闻工作的受众群体--人民群众的接受、理解、喜爱、反馈。要进行"改文风"这个活动,就一定要"改"在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要不断学习来自于生活、来自于最基层的语言,提升语言的层次感和认识感。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这个活动的开展,要求我们能够"走基层",在"基层"中最大化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能够"转作风",在"作风"重塑的条件下展示新时期的新闻成就;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能够"改文风",让"文风"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工作的作用。

记者写有深度的文章需要灵感,灵感的源泉出自记者的感受,产生感受的基础在生活,基础牢实的生活在基层。

当然,笔者认为,最好每一位记者都要有自己开辟的栏目,如同《风言锋语》栏目一样,是自己的触发功夫能有一个展示的阵地,也为读者写出心心相通的好文章、好议论、好新闻,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做出新闻工作的应有贡献。提升每位记者的触发能力,是自己融入"走转改"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洪流中淬炼自己的触发能力和新闻记者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