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有道方能“习”有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预”有道方能“习”有效

郭敬群

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甘光仪学校

摘要: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方法主动学习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在精读指导之前,得先令学生预习”。古人也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必要途径。基于此,我对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做了大胆的尝试。

一、预习的呈现方式应该阶梯化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对“预习”是这样解释的:“学生预先学习将要听讲的功课”。顾名思义,预习是学生主动性的学习行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笔者认为预习的呈现方式应该阶梯化。对于刚上学的一年级的小学生,重点应该是上课认真听讲,回家看书,并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使所学的知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复现得到巩固;二年级开始预习入门,也是从实际课文中的生字词入手,会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加大课外阅读量;从三年级开始,引导学生动笔写写预习,以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和其他人看到:“我”学到了什么。随着孩子年级的不断升高,预习的内容和要求也会有所变化。通过实践操作,我感到预习呈现方式的阶梯化,真正关注了孩子在学习中的年龄特点,也为日后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预习的呈现方式可以书面化

以往常规预习,即学生上课前,都必须解决读、画、查,无非就是让学生自己在书上读读画画,具体学生到底做没做,查没查,老师根本没有办法逐一检查监督,学生即使不做也不能发现,久而久之,这项作业形同虚设。既不能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也没有对学生上课其到多大的帮助。在教学中,我根据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结合班上的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了“预习”书面化的方法。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在作业本上写一写自己通过预习学到了什么。

刚开始这样操作的时候,我给了学生一个模式,让学生进行填空式预习:“我通过预习,了解到或明白了(),我不理解的是(提出自己的问题)。”在预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借助一些工具书,此时教师应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学会从众多资料中提炼自己需要的内容,并针对文本思考,可以是不懂的词句,也可以是课文的写作方法;慢慢到了高段,建议或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欢的方式进行预习(有的学生就用了自问自答的方式来梳理自己查到的相关资料,让人一目了然,极其方便)。这样我每天在上新课之前都能够看到学生的预习作业。由于经常能够给我带来许多惊喜,因此这项作业反而成了我对改作业的一种期待。预习作业的书面化,让我对学生的预习状态和学习态度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和监督。

三、预习的内容要有包容性

这个要求更倾向于开放式预习,就是让学生到不局限于课本、工具书,按照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以自己的能力所能达到的一种表现方式,对外呈现出的预习内容。这个过程可以说是学生在预习实践中,培养了自身搜索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预习作业,结合我自己的教学课堂,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每天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反复在教学生的,可能是他们已经知道的;而学生想问的却是老师认为他们应该都知道的。如在学习《祖父的园子》一课时,由于缺少文中所说的生活经历,有学生就问:“瓢是干什么用的?用什么做的?啥样?”在学习《蝙蝠和雷达》一课时,我的教案重点是给学生讲蝙蝠的耳朵和嘴巴的作用时,有学生在预习作业里问:“蝙蝠的眼睛有什么用呢?”;在学习《母鸡》一课时,学真的还给我补习了一下关于母鸡下鸡蛋的生物知识。对于学生在预习中的内容,我给予了最大限度的包容:没有对错,只讲方法,并注重效果。鼓励孩子们在阅读中思维不受限制,能问出自己想问的。这种对预习的包容性,给了学生巨大的学习动力。这样写出来的预习,让学生更有“学习的主人”的感觉。

四、预习必须有延伸性

在预习中,我也很重视调动家长参与到孩子学习中的积极性,鼓励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指导孩子的作业,并写出相应的评价语言。经常会在害的作业本上见到家长这样的评价:“今天的预习问题很有自己的见解”,“今天的问题动脑筋了”等等。这样的延伸,还涉及到了品德课、综合实践课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语文观的魅力。

在教学中,我针对学生在预习作业中的问题,及时调整我的上课思路,甚至对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我都向有经验的老教师或是“百度”求助,然后到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样尊重了学生的“学”,让学生有一种成功感,也会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会思考会提问才是主动学习的原动力,我只是在努力让学生用有效预习的方法,来达到更高的学习目的。虽然能力的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我愿意付出辛勤的劳动,去探讨去尝试。

参考书目:

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育部2001年7月颁发

《小学生读书兴趣的培养》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4年第六期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4.11期作者;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