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5-15
/ 2

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陈伟跃

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陈伟跃

(广西钦州市第三中学535000)

【摘要】现代教育强调为政治、经济服务,为科技发展和大工业生产提供后备人才,忘记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格完善,从而导致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求真向善趋美的本性扭曲,甚至迷失了精神家园。文学教育正是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学生个性养成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思想;诗意的生活;人文知识;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051-02

“文以载道”,文学从它产生时起就肩负着道德教化的责任,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重要功能。文学经典所宣扬的道德精神会成为学生人格培养、理想确立、道德熏陶的重要食粮。

儒家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流思想。儒家宣扬的仁义礼智信的人伦规范,“正心”、“修身”的行为方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最全面、最深刻的阐释。读屈原,那九死不悔、上下求索的告白,展示了不随俗沉浮的高洁人格,良心、道义、使命感、奉献精神充盈在字里行间。读杜甫,爱国的情怀深入到骨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事和家事早已水乳一体;茅屋为秋风所破,还幻想着用“广厦”“大庇天下寒士”。辛弃疾那慷慨纵横的词章,陆游魂牵梦萦、老死不忘的情怀,早已自觉地把自我追求与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李清照以女流之辈在宋朝南迁苟安时,书写“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誓愿;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格信念怎能对我们的人生没有启迪与激荡!

法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的生活是一种对人间、对世界怀着美好愿望和情感的生活,是远离粗俗、愚钝,走向精致、聪慧的生活,是崇尚高尚、向往崇高,是在生活中随处都能感到意趣和美的存在,是对生命的领悟、肯定与热爱。叶圣陶也告诉我们:“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取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我们对诗意的追寻已超出“水仙花”的慰藉,引导学生体悟生命,点燃激情,塑造健全的人格。批注过《水浒》、《西厢》的金圣叹用“不亦快哉”表现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每一丝细微的生命波澜都能触动他灵魂的颤抖;宋代文学家王禹偁被贬黄州,建竹楼为文道:“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2]苏轼有一不足百字的短文《记承天寺夜游》,道出了与友人庭院赏月的美景,他感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我们所缺的也正是这种与自然对话的闲情逸致。

大学语文课堂无疑是进行文学教育的重要阵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家庭便由于人们的婚姻、社会等意识的变化而发生破裂。从教育的角度看,相亲相爱的父母、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的正常、健康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可替代的良好教育因素。反之,无一个完整稳固家庭的学生,其心理的发展容易产生偏差,思想行为上也就会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我们通过下列途径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人学素质教育。

1要注重传输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认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2要大力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高级层次。只注重了人文知识的输导是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旅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3精心塑造人文品行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说传输入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那么,塑造人文品行就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怎样让学生养成人文品行?一方面,我们语文教师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比如,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就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就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要光大天人合一的精神。就要求学生爱护环境,和谐自然;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理念,就要求学生珍爱生命,崇尚文明,破除迷信,反对邪教,拒绝毒品;要正道直行,爱国爱家,就要求学生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的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