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语文优势,训练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2

发挥语文优势,训练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刘松雪

刘松雪山东省胶州市北京路小学266300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而创造性思维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各门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作为文化科学基础的语文课具有更便利的条件,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培养语文能力同时也就培养了思维能力。语文学科特别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所编写的语文教材,包容了我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创造教育内涵。议论文、说明文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科学性,可以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文学作品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跳跃性,可以训练抽象思维能力;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的思维训练……所以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特点,深刻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因素,精心设计、强化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特殊认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的特殊性在于认识的主体总是带有满意的情绪色彩和向往的心情,主动而积极地去认识事物。可以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因为只有出于对事物的迷恋,一个人才能积极主动、锲而不舍地进行创造活动。研究表明,凡是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的科学家对自己的研究课题都有非常浓厚、稳定的兴趣。兴趣对创造思维的推动作用还表现在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充分发挥智力因素的作用,使创造性思维活跃起来。

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思考问题的内部动机,就必须正确利用语文课本身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因为语文课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具有独特的引人入胜的地方,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其固有的趣味性,用有特色的教法使语文课生动起来。诸如精彩的朗读、巧妙的提问、逼真的模仿、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人等等。

当然,语文成绩和能力的提高是不容易立竿见影的,如果学生总是看不到自己的进步,兴趣就会慢慢降低,学习动机也会随着减弱。为此,教师应该利用反馈效应的规律,利用多种方式和机会,使学生不断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每次成功,哪怕是点滴的进步,都应及时加以肯定,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战胜困难的乐趣,让他们知道自己身上有巨大的创造潜力,从而激发起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二、掌握规律,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内涵丰富,它包括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等等。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只注重聚合思维和正向思维的训练,而相对忽略了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培养。但是对于创造性思维来说,其本质特点就是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其中,流畅性指思维迅速地沿着不同的方向发散出去,对一个问题能想出许多解决方法;变通性是指克服头脑中某种僵化的思维框架,想到许多不同类别的解决方法;独创性则是指以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从创造性思维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只有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才能保证真正的创造性思维的进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规律。

1.由点发散,多向思维

发散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多方向地探索知识,多层面地解决问题。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握语言知识、语言情感、语言规律的聚焦点,引导多向开拓,全面铺开,让学生在广阔思维训练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跳水》一文,依据教参,该把理解船长的机智果断作为教学重点,但是为充分运用教材,对中心进行多角度挖掘,一位教师这样引导:当孩子得救以后,在场的人们会如何议论这件事,并从中接受教训?通过发散思考,学生明白:从小孩儿的角度,这件事启示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考虑后果,不能凭着性子一意孤行;从水手的角度,这件事启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思前想后,防止意外,遇到紧急情况不能慌张;从船长的角度,这件事也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认真思考,以防万一,而一旦出现问题则要沉着冷静,机智果断。

2.打破常规,逆向思维

思维习惯的束缚和思维定势的影响,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最大障碍。在教学中,要把握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突破定势,倒过来思,反过来想,从而在逆向思维中进行新的探索。如阅读《滥竽充数》一文,在学生理解内容、理解寓意后可这样引导:故事中的南郭先生固然有错,但他不学无术却能蒙骗别人,这怪谁?怪他们什么?这样,学生就能从新的角度挖掘其深层含义:如果齐宣王深入实际,了解实情,下察民情,南郭先生就不会蒙混过去;如果乐队的其他人出于对南郭先生的关心,及时提醒,好言相劝,他也不致于一直碌碌无为,以假相蒙骗他人。这就表明:齐宣王高高在上,腐败无能,是滋生不学无术者的主要原因;乐队其他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滋生不学无术者的间接土壤。经过这样的分析,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中心含义,重要的是还可以让他们养成敢于“反其道而思之”的品质,从而为创新打下基础。

3.保留空间,发挥想象

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没有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就失去了翅膀,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中的阅读和作文教学都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好途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未预先给出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将故事情节强的课文开头和结尾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补充当中缺失空白,学生按照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内容,进行创新作业,最后教师把课文全文推出,让学生评判哪种写法最接近作者的原文。如果学生有更好的内容,或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都应给予表扬、肯定。如《狼和小羊》一文,以“说完,狼就向小羊扑去”结尾,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为加深对寓意的理解,可这样引导:狼往小羊身上扑去的结果会怎样?——发散思维。对此,学生则可能发散出多种结果:可怜的小羊被凶恶的狼吃掉了;羊猛地一躲,狼没有提防,扑向水里淹死了;在危急关头,来了一位猎人,打死了狼;羊想出了办法,用尖尖的角把狼顶进了河里……在此基础上,可这样引导:结合课文你认为上述结果哪种比较合理?——聚合思维。虽然是二年级学生,但只要引导得当,学生则会明白:最为合理的是第一种,是正常情况下的结果,因为它更能激发人们对狼的痛恨,对羊的可怜,学生进而可以明白蕴含于这可悲的故事中的道理。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还能够锻炼他们思维的逻辑性。

另外,作文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媒介。作文的命题要为学生的想象提供驰骋的天地。如《我的六十岁生日》、《我登上了月球》等等,这样的命题没有给学生太多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们可以尽情想象。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要把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置于应有的高度,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创造思维的因素,精心设计教学。同时在教学全程中,要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眼,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嘴,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并以多种手段和形式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从而为他们以后进行创造性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