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浅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2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浅谈

汪洋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汪洋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学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是根据课文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索、主动操作、自主活动为特点,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等全面和谐发展。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一、回归多姿多彩的生活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这一个基本的理念。所以注意在学生活动中体验中进行教学,这是学科的特点。

虽然这学科也有探究性的特点,但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特别是道德的问题。品德的东西不是讲道理能够将清楚的,过去一个很大的困惑就在这里。以往教师努力地给学生讲道理,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努力地听老师讲道理,揣摩老师让他怎么去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这样做。其实道德问题,课堂上讲的学生听得懂,但从愿意去做到习惯,中间是有通道的,让课堂上的东西回到生活中。这个通道,从知到行,中间有很多障碍,有困惑,需要我们帮助他解决,排除障碍。可能上完课后学生并不能讲出多少道理,或者说不太清楚,但能自己悟出来。

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多彩的、活生生的生活,通过一个个儿童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儿童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加深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和感受。

二、营造放松自由的学习空间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体验和研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配角。

我们长期以来,由于从小在整个品德教育中,几百年、几千年都是在一种教化、教育中出来的。所以一般情况来讲,课上更多的是老师暗示学生,说一些空话。例如:你们看这个对不对?学生答:对!这个是不是这样?是!学生更多的精力放在哪儿呢?放在揣摩老师的意图上,是否跟老师的答案合上点。老师说:对,看他答得怎么样?学生答:对!但这不是学生真实说的话。低年级的孩子开始时的思想是非常鲜活的,是最纯真的想法,可让老师慢慢地训练成全是套话了。本来想让学生讲真话,但出来的是磨合好的一种定势。教育的悲哀是学生没有自我了,没有自己的东西,最后培养孩子的是什么呢?学生有什么收获呢?可能最大的收获是能揣摩别人的意思。磨合完了,只剩下表演了。

将来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所以学生更需要放松的自由的空间展开学习。虽然开始表达时可能不太清楚,虽然幼稚可笑,但是学生需要在更淳朴更原始状态下释放自己,我们老师就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这样的空间。

三、寓教育于巧妙活动

巧妙的活动设计,是进行教育一种途径。有些属于直接体验的活动,让学生自己直接做一做。如:站起来展示自己的精神面貌;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盲人的困难。有些是间接体验的活动,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让学生体验,挖掘挖掘的它的教育意义。如果说让学生站起来发言,你来说一说,我来说一说。可以吗?当然可以。在小学阶段可能更多的是需要让学生自己表演,这不仅仅是为了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在课堂玩得高兴,表演得活跃。这里有很多东西,可能他说的感受,和他在实际上想办法通过自己的形体,多种感觉器官,在再现的时候是不同的。

通过设计情境和活动,使学生获得新的体验,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体验,学会换位思考。学生在回味、感受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一些体验、感受甚至探究性问题都可以通过表演去解决。

要使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使学生亲身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还有更多的方法,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究,使课程标准得到更好的实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党和国家对年轻一代思想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思想品德要深入人心,促使学生将道德准则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必须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激励评价增强信心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总是强调“多送蜜,少送刺”,笔者认为,其中的“蜜”就是指激励性评价。只有恰当运用激励性评价,才能创造出学生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度,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才会统一教学的规范性和创新性。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要实事求是的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肯定。学生都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表扬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性的评价有很多,如“你真是一个肯动脑筋的好孩子”、“你读书真仔细”、“你的思路很巧妙”等等。这有利于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接受挑战的进取心,有利于创新人格的塑造。如果教师一味的批评指责学生,态度过于严而有加,学生的配合就不是很好,甚至会激化师生间的矛盾,引起不良后果,当然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也就不高甚至消极对待。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要通过具体事件、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有所提高。在小学中开展好此课程,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总要求。在认识不断提高的前提下,要加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下,使学习质量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张建树,魏太钰.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浅谈[J].教育教学论坛.2011(08)

[2]雷铁涛,赵静.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不足与对策[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09)

[3]周军.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几点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