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教材地位和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2

浅谈“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教材地位和教学设计

杨旭

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杨旭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内容安排的是22种非金属元素中颇具代表性的硅、氯、硫、氮等典型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用途,它们分别是周期表中的第ⅣA、ⅤA、ⅥA、ⅦA族的代表元素。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经常要接触、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从知识编排上来看即为第一章的实验内容、第二章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理论知识提供感性认识的材料,又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周期表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学习了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基础上更加促成学生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思路。本章内容也更好的诠释了化学课程的科学教育功能,因为在内容上与生活、社会、工业及高科技联系非常密切,条理性强、阅读性强、趣味性强,能使学生真正的体会到从自然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社会生活的认识过程,因此本章内容是全册乃至整个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

二、内容结构特点与教学目标

1、知识结构示意图: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2、新旧教材的对比

新课标教材章节涉及的知识点与老教材比较

新增内容删减内容备注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本章主要介绍Si,Cl,S,N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4.1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1二氧化硅

2硅酸

3硅酸盐

4硅单质水泥\玻璃\陶瓷

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1氯气

2氯离子的检验卤素的性质在必修2中介绍

4.3硫和氮的氧化物1硫单质(简介)

2二氧化硫

3NO,NO2

4环境污染P的化合物的性质

注:二氧化硫性质介绍较少

4.4硫酸硝酸和氨1浓硫酸的性质

2浓硝酸的性质

3氨的性质、喷泉试验、铵盐性质、检验、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4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不介绍浓硝酸的

分解

硫酸工业

与以往教科书明显不同的是,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本章沿“物质的性质与用途间的关系”这样一条主线,突出典型元素及其化合物,将零散知识点集中处理,从中发现共性,恰当体现知识的系统性、规律性。强调“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不再强调“族观”。在教学范围和教学要求上发生了改变,教学时间大概需要11课时,与原教材相比缩短了时间。同时在内容上体现化学知识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引导他们构建更加丰富的有应用迁移价值的思维和认知模式,又由于贴近生活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3、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要求:常见非金属元素(如H、C、N、O、Si、S、Cl等)

(1)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设计

1、运用氧化还原理论指导本章的教学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同“金属及其化合物”一样也是对第一、二章的延续,应充分运用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指导学生对本章的学习,如①使学生建立起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思路;②从物质类别所具有的通性预测某个具体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如引导学生学习SO2中元素的化合价、氧化物的类型去预测SO2的性质并以实验验证。其中硫元素+4价,从化合价角度分析它既有还原性又有氧化性,可以设计实验验证理解。

2、创设问题情境,提升教学效果

巧妙的设计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源泉,有利于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也是有推动作用。为了更好的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创设问题情境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如(a)二氧化硅、硅酸盐的化学性质:通过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用途,通过幻灯片观察图片,①锦绣中华——巍巍昆仑山——气势磅礴的东岳泰山——奇峰峻岭的黄山②广袤的土地——塔坷拉玛干大沙漠——美丽的长江三角洲来引出二氧化硅,增强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b)氯气的发现和确认:利用“科学史话”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里了解氯气可以从氧化盐酸中制得,氯气是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等,而且从科学家身上学习到科学研究的思想和科学探究的精神。(c)硫、氮的氧化物性质:引入新课时,“利用空气质量日报”提出几个问题,激发学生思索,使学生较快地投入到学习的情景中。

3、做好演示实验,增强感性认识

有关物质性质的学习从实验现象出发分析要比从结构推断来的更加直观化,形象化,易于接受理解,所以本章的教学还要做好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在教师要明确实验目的,明确实验要观察的重点的前提下,使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现象,来分析变化的本质。如、氨溶于水形成喷泉实验,对于氨与盐酸的反应,也可以用实验进行演示;二氧化硫与水并滴加紫色石蕊溶液、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并滴加酚酞溶液,二氧化硫与品红溶液;演示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时可做蔗糖中加浓硫酸的实验,结合教科书图4—31,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4、突出环境问题,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

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对于SO2与NO2对大气的污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了解SO2和NO2的产生、危害以及防治的措施等。然后根据SO2、NO2的利用和对大气的污染,开展如何评价SO2、NO2的讨论。这样既巩固了SO2、NO2的有关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利用化学知识化害为利的科学思想。

在教学的始终要注重各种化学物质在生活中应用,密切联系实际,关注化学与材料、科技、交通、药物、食品等之间的联系,提高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真正做到化学从生活中来又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