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爱心教育与学生做朋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21
/ 1

加强爱心教育与学生做朋友

江丽琴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江丽琴江西省赣县实验学校341100

摘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就当前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就如何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些意见。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来自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等四个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

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第二,社会因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

第三,学生因素。

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如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

第四,教育因素。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学生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而这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要做学生的知己、朋友,取得学生的信任,并经常性地跟学生聊天、谈心,时刻了解学生的困境,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耐心细致的开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或者缺点。

2、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他们只有被人接受了,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3、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例如通过经常开展班级文体活动、经常开展集体主义教育、经常开展主题班会等活动来创造多种多样的教育环境,让他们身心能够健康全面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肖汉仕著《学校心理教育研究》.论文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林建华主编《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田学岭《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