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体验”、操作“体验”、迁移“体验”、评价“体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探索“体验”、操作“体验”、迁移“体验”、评价“体验”

马文静

辽宁省朝阳县六家子镇中心小学122000

一、猜想,探索中“体验”学习

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和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是学生学习的两个转化过程。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积极参与的学生为学习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实现。因此,数学教学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数学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

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千数”的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口算:“50&pide;5=(),15&pide;3=()”,有了口算的体验后,再把学生组织到猜想编口算除法题“80&pide;4=(),60&pide;2=(),90&pide;3=(),40&pide;2=(),24&pide;3=(),18&pide;6=(),12&pide;4=(),48&pide;6=(),72&pide;8=()”的活动中,多次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活动。不在于学生是否能猜想出正确的结果,重要的是通过猜想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学到探究知识规律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发现“75&pide;3=(),65&pide;5=(),84&pide;4=(),42&pide;3=()”的多种计算方法。学生对口算的感悟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享受到探索活动的乐趣,对枯燥无味的口算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在进行数学规律探索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大胆地让学生猜想,在探索中体验学习。

二、实践,操作中“体验”学习

数学活动要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体验知识的形成,使其认知、情感、技能、态度协同发展,获得积极良好的学习效果,这正是“学科本位”转向“关注”学生的过程。在“认识周长”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教师可设计:

1.“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三个环节,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感知周长。让学生在比较中给图形分类,揭示封闭图形与非封闭图形。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有了媒体的直观演示,便于学生交互使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发展思维能力。请同学评一评,并指出所画图形的周长,使学生获得一种满足感,进一步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2.通过“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体验周长。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这些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实物操作,再到画图,充分体验周长的意义,并感悟周长的实质。激起学生的思维振荡,放射出欲罢不能的情感元素,从而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学习讨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都能依靠各自的知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加深对图形周长的感受和体验。

三、沟通,迁移中“体验”学习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与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以往本人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先让学生把一个苹果或蛋糕平均分成2份,引导出“1份可以怎样表示”。在学生无法用整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时再引出分数。显然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完整牢固的数学知识,不利于学生面对问题、主动搜索、沟通联系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用已有的经验来解释和同化新知的过程,也是未知与已有的经验之间建立实质性联系的过程。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用1、2两个数字组成尽可能多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这一开放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沟通了数与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探究“1&pide;2是什么意思”时,教师巧妙地提供8&pide;4、4&pide;2这两个算式。学生借助它们,通过类比思考,发现了1&pide;2与4&pide;8等算式的本质联系。这样的教学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契入点,引导他们着力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在捕捉联系、发现窍门的“顿悟”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历着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认知矛盾趋于平衡,认知结构得以拓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思维,同时也在解决问题、学习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激励,评价中“体验”学习

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就是一切以人的发展为本,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使每个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发展和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多层次、多角度对学生评价。对于一些学困生实行“暂不打分”,“舍得送分”;对于一些优等生的表现,实行“突破满分”。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师生的激励声中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去攀登知识的高峰。师生自发的热烈鼓掌,既是对问题解决的评价,更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

总之,要实现数学教学从获取知识这个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真正体验和感悟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实现学生在认知、情感、智能等方面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