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作文教学困境下的救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3

乡村小学作文教学困境下的救赎

蔡海燕

蔡海燕

(遂宁市安居区步云小学校遂宁629000)

【内容摘要】当下乡村小学的作文教学俨然成了应试教育的工具,各段语文教师缺乏大语文观,盲人摸象,各自为阵;忽视指导学生体验生活,写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无话可写,写起来就像挤牙膏;习作方法上缺少系统的指导,学生写作成了茶壶里煮汤圆——有货道不出来,倒出来了别人也不太懂。笔者建议乡村语文工作者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以指导学生体验为核心,格物致知,丰富生活积累,注重作文方法的系统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作文教学困境救赎认识体验方法指导

作文教学,乃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其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学生作文全面地展示了他们的语文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是衡量其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从教以来,总感觉到乡区孩子们视野狭窄、见识少、信息贫乏,大多局限于课本范文,对周边的学习资源整合不够。因此所写作文往往题材单一、模式化;内容空洞,缺少情感体验,空话、套话多;表达不清、思维混乱;语言贫乏,千篇一律万口一词,不及城里孩子文笔流畅、富有个性,俨然成了应试教育的工具!对此,我甚是忧虑。

细究之后,发现乡区学生和城区学生相比,虽然在生活环境、家庭教育和信息接受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但并不是农村的小学生写不好作文的主要原因。城市有都市的繁华与骄傲,农村也有乡村的宁静与清新!这是两种不同的美,两种不同的优势!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们谈文色变、神情紧张呢?我们语文工作者该做、能做什么呢?

请允许我谈谈一点浅薄的看法。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首先,我们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写作文呢?

“当然是为了考试呀!”、“为了考好一点啊!”“我也不知道,老师教写的。”这是笔者咨询学生时的得到最多的答案。

我们又来听听老师们的声音:“开头和结尾一定要写好,中间就可以随便一点,阅卷老师一般只看首尾,中间就看字写得好不好。”“实在没写的,你就抄试卷的阅读吧,这么热的天,阅卷老师是不会仔细看的。”“期末考试的作文大概是写记叙文或写想象作文,我准备了两篇,你们抄下来,背熟了,肯定会得高分!”

这样的认识,教师能教好作文吗?学生能写好作文吗?现在让我们来捋一捋正确的思路吧。

首先,作文教学不能堕落成应试教育的工具,它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力为己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说真话、说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和套话。

其次,作文教学是一项宏大的“航母工程”,也是一个经纬交织的立体结构。作文教学以学段为经。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目标实行九年一贯制整体设计。在课程总目标之下细分四个学段,各阶段目标相互联系——前一学段是后一学段的必要基石与铺垫,后一学段又是前一学段的巩固与升华,这样螺旋上升,最终达成总目标,作文教学亦如是安排。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大的作文教育观,必须通晓整个义务阶段四个学段的分目标什么,怎样让它们彼此融合为总目标服务,而不是盲人摸象,各自为阵。教低段的不管中段,教中段的不管高段,教高段的埋怨中低段底子薄。

作文教学又以与语文板块结合为纬。作文是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的全面展示,不是孤立的一个语文教学板块,是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等语文板块的有机整合。

二、以体验为核心,格物致知,丰富生活积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教学的源头在哪里呢?在我们的教科书里吗?在我们的教室里吗?在语文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里?

NO!生活!“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课标一语中的,是呀,只要能贴近生活,乐于表达,何愁写不好作文?

1、师生要开怀拥抱自然、用心体验生活。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大自然集中了无数神奇美妙的景观.师生要敢于打破“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发挥乡区优势,让学生走出课堂,与绚丽多姿的大自然拥抱、亲密接触。

孩子们在自然中,可以观察到幽深的山谷、起伏的原野;尽情地欣赏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春天,梨黄栗香、蟹肥鱼跃的秋天。这样,既可以陶冶学生健康的情趣,又可以让学生收集到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还可以捕捉到心中感动的美的瞬间,堪为一举数得。这样就避免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别人的思想”,早春的第一声蛙鸣,盛夏的最后一朵玫瑰,深秋的满山红叶,寒冬的鹅毛大雪,无一不触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撩拨孩子们的诗兴。

当孩子们置身于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的大自然的时候,也为教师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提供了契机。在大自然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观察家乡的第一场秋雨,捕捉它给自然界带来的细微变化,培养思维的敏捷性;让学生观察蚂蚁搬家的过程,了解搬家初与搬家时蚂蚁的活动特点,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可让学生观察山茶、杜鹃和含笑,比较它们的花色、花期和花形诸方面的异同,培养思维的独特性......通过如此多角度、多侧面地训练,学生写起作文来也必定会思维活跃,文思泉涌,他们的作文必定会小中见大,平中见奇,鲜活充盈。

2、师生要留心院落内外的故事、用情关注社会。

农家的院落里天天都在发生美好的故事,我们可以用心体会邻里之间的交往乐趣、亲人之间的纯情美。农家结婚寿诞、满月进屋、买船造桥、办厂开业等方面的风俗习惯都可以成为孩子们写作的题材。孩子们采集到这些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材料,并加以精心整理,不仅可以改掉依样画瓢、千篇一律的作文弊病,也为孩子们写出具有“个性化”的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农家人憨厚、纯朴、勤劳、善良,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故事比比皆是:在农忙季节,为了赶农时,众乡亲互帮互助,不记报酬;为了方便大家出入行走,众邻居出钱出力,修桥筑路;张家喜事临门,亲戚邻居就会带着红包主动上门表示祝贺,李家遭遇不幸,亲朋好友就会伸出温暖的手给予无私地帮助。孩子们深入农家,在观察、采访中收集到这些题材,并通过与老师、同学间的信息交流,可以比较出村与村、户与户、人与人之间的大同小异,深刻感受到农家人的人情美。

其次是千百年的农家文化,农家风情,有其独特的风格,富有旺盛的生命力,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农家祖祖辈辈的纯真品格。特别是农家过春节,他们有自己的独特方式:节俭了一年的农民常常是杀鸡鸭宰猪羊,烹鱼煮虾;贴春联放鞭炮,张灯结彩;搭戏台唱大戏,祭拜神灵;走乡邻、访亲友,举杯把盏,一醉方休。农家的节日,不仅有“五一”节、国庆节、元旦和春节,还有更具农家特色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元宵节等等。在这些农家的传统节日里,他们采用的庆贺方式又不同。如每年的三月初三,家家户户要做艾饺,据说这一天吃了艾饺,种田淋雨不会生病发烧;七月初七,农家妇女老老少少要用木槿树的叶子榨汁洗头,令头发柔软美丽、乌黑如云。让孩子们深入农家,了解这些风气习俗既可以陶冶他们的健康的生活情趣,又可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3、用眼观察时代变化、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

我们常常感叹小学生的作文立意肤浅,缺乏新意。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我们教师及学生家长大都不提倡学生过多地关注社会生活,怕因此影响孩子们的考试成绩;二是因为学生被局限于“两点一线”的狭小天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啃教科书,以致孤陋寡闻,文思枯竭。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教师,必定会鼓励学生奔向“十字街头”,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社会现实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作文田园。我们让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就要鼓励他们切实做到:“眼多看,耳勤听,口常开。“眼多看”就是要孩子们经常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法制在线》和《实话实说》等电视节目,观看《中国少年报》《小学生语文报》《少年文艺》和《学习方法报》等报刊杂志,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和童话小说以及街市上的广告、海报、通知、启事、墙报、板报、公约与制度等。节假日不妨三五结伴走出家门,游名山大川,观乡土人情,看云亭飞阁,品题咏镌刻。“耳勤听”就是让孩子们坚持在课余时间听广播节目,听报告讲座,听老师对时事的点评,听民谣、谚语、笑话、听相声、小品、评书,听商贩巧舌如簧地推销商品,听导游娓娓动听地讲解名胜。“口常开”就是要经常组织孩子们广泛开展点评名家作品、议论时事政治、畅谈利弊得失、辨析美丑善恶、吟咏唐诗宋词、背诵名篇佳作和即兴演讲比赛等活动。

三、重视作文方法、过程指导。

1、引导学生反刍回味,进行二次体验。

孩子们在自然界体会到的壮美、清新、隽永;在生活中体验到的愉悦、忧郁、崇高、悲恨;在学习中体验到的成功、失落......这一切都积淀在他们的心中,有的成了潜意识,有的常常浮现在梦中,或清晰或朦胧.我们教育者的核心作用就是在作文课上创设情境,引导孩子们回忆、回忆、回忆,再组织当时的画面(这时的画面已是剪切过的、筛选过的),唤醒他们沉睡的记忆。

“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对准音调。”做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我渴望感应到孩子们心中的那根根琴弦,并从彼此的共鸣中体味到了无法言语的快乐!

然后再请学生分组讲述当时的情境,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请学生代表在全班简述自己的难忘经历,这时,故事已经再次变得清晰而自然。

2、行文技巧指导,让学生放胆“写”。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特别重视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多写放胆文。我们的祖先很重视对作文经验的总结。南宋著名诗人谢枋得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曾在《文章规范》中讨论过文章写作的一般规律,提出大胆文”和“小心文”的概念。他说,“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他指出学习作文必须经历两种境界:初学作文不要泥于文法、技巧之类的清规戒律。可以在初始阶段有意识地多降低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淡化“创作”的色彩,注重学生的个性表达。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愿望随心所欲地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把自己想吐露的思想、想表达的各种心情尽情地袒露,没有束缚头脑和手脚的框子,在这样宽松而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写作,没有思想压力,心情愉悦,把纸上洋洋洒洒的文字作为心灵的一扇窗子,”尽量不要用统一的要求和尺度约束学生的手脚。要让学生懂得写作文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把心里的话写清楚写明白就行。在内容的选择上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生自己喜闻乐见的、想说能写的内容,让学生轻轻松松写作文。在形式上也可以少一些条条框框,多一些自由表达,从而激发学生以写为乐的情感,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3仔细“改”

修改是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文章不厌百回改”,即使是文学家的作品,也需要推敲和斟酌,更何况是小学生的习作呢?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对习作修改存在很多认识误区。有的重写轻改,前重后轻,注重了写前指导,忽视了学生的习作修改;有的独揽批改大权,以批代改,认为学生写老师改是天经地义,一篇篇习作精批细改不遗余力,常常是劳心劳力却收效甚微;还有的指导学生修改方法简单、不得要领,只停留在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的纠错层面上。长期以往,使学生失去了习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修改的机会,这种缺失,导致学生习作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力首先应该属于作文者本人,老师只给些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小学生作文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具体观察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需要学生在长期的作文实践中认真体会和训练,从而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安排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反复读、改自己的习作,教师则相机为学生提供指导,教给学生具体的修改步骤,要让学生修改作文成为一种习惯,通过个体自查自悟、学生互批换读、班级共批、范例引领等方式逐步提升学生修改能力

4、多搞些展评交流。

此外,语文教师还应尽量最大可能寻求多种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办手抄报、编印优秀习作、开办习作展、参加各类作文比赛、参与学校各项活动报道等;并给学生一定的形式多样的肯定、表扬、奖励,让学生建立写作自信心,获得成功感,并在整个作文教学中保持高涨的写作热情,为提高写作水平提供思想上的有力保证。

作文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阅历和文化底蕴有密切的关系,孩子们通过这样的多看、勤听、常说,大胆地练笔、活生生是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有心人。对于这样的有心人在我们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何愁写作文不能左右逢源、言如潮涌?写出的作文又何愁不视野开阔别具风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