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德育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3

主体德育论

程哲程建平

丽水学院幼儿师范学院浙江松阳323400

摘要:教师和学生是德育主体,要将其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任务明确、教育互补、协同育人的德育格局;主体德育是人人、事事、处处、时时渗透着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德育模式。

关键词:主体德育德育主体教育和自我教育

在合力德育研究中,人们相对关注德育外在因素的整合,形成了“全员德育”理论。“全员德育”注重教育者力量的整合,忽略了受教育者力量的作用,因而并未真正“全员”。主体德育通过对德育内在主体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人人、事事、处处、时时渗透着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德育路子,提高了德育实效。

一、主体德育“网络”的建构

学校德育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实践中要对主体进行优化组合,建立层次分明的教育体,真正形成人人育人的德育网络。

1.教师“教育体”的构成。

从整体考虑,学校教育者可集合成决策层、辅助层和实施层三个教育体。决策层有:党委决策层,负责德育决策和方案制定;学生处和教务处组成执行层,负责德育方案的执行与贯彻。实施层由学科教师、班主任、团委、学生会组成,负责德育方案的具体落实与效果评价,其中学科教师开展学科德育,班主任组织班级德育,团委、学生会开拓活动、实践德育。政工、行政人员和教辅、后勤人员集合为辅助层,负责将德育方案落实在日常工作、生活各环节,其中政工人员进行舆论育人,行政人员开展管理育人,教辅、后勤人员实行服务育人。三个教育体各行其职,教育活动全方位展开。

2.学生“教育体”的构成。

学生集合为基础层、活动层和补充层三个教育体。基础层由班级构成,进行班级德育;活动层由学生会、团委组成,开展活动德育;补充层由学生社团、实践小组、志愿者小队等结成,实施实践德育。三个教育体有序开展活动,学生自我教育丰富多彩。

3.德育主体教育网络建构的实践意义是:形成了责任明确、相互补位、协同育人的格局,为实施主体德育奠定了基础。

而主体德育实效的生成,却有赖于教师教育活动和学生自我教育活动的有机结合。在实践中的要求有:

(1)教师影响力的充分发挥。教师影响力是教师与学生交往所体现的影响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它由权力性影响力即教师地位职务和资历年龄优势与非权力性影响力即由教师品格、才能、知识和情感等产生的影响力所组成的。德育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作用,尽量给学生以积极的、说理的、健康的、启迪的影响。即教师要以诱发学生内因为根本,因为各种教育因素只有通过学生自我内化才能变成经验,外化成能力而上升为素质。

(2)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提升。学生内在“期待视野”十分强烈,自我意识也不断增强,但他们自我范围狭窄,不易扩展,主体地位、价值、使命、责任等相对薄弱,需要德育通过主体意识、精神和能力的培植来增长。一方面是课内教育与活动要凸现学生主体性,使其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引发思考、训练能力、自主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是课外教育与活动要突出学生自主性,使其成为学生自主设计、组织、参与、提高的过程。显然,发掘和利用学生内在积极因素育德是主体德育的一个主要方向。

二、主体德育“载体”的挖掘

师生有机结合是顺利实现主体德育目标的一个关键,而师生结合的最佳方式是在活动和交往中有效互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主体德育就是师生双向交流、主体之间情感共鸣的教育活动。

1.师生互动的教育性。

活动和交往即师生互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有效载体。师生互动本质上具有“教育性”功能,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展现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对学生思想、情感、态度、意志起着榜样示范作用,因而能较好地按照社会要求促进学生品德发展。主体德育就是在引导学生参与交往中形成社会关系,在指导学生参加活动中发展内部思想道德环境,实现品德提升。

2.师生互动的双向性。

德育是营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良好氛围的教育活动。教师的育人使命决定了其必须主动去建立师生良好的互动关系,由此教师的“教”才有效;学生的学习使命决定了其必然要努力去创设良性的交往关系,学业和修养才有望提升。师生双向互动关系的建立,从根本上体现了师生平等关系的实现,这是实施主体德育的一个基础。

3.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首先,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是德育的组织者、学生的引领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德育规划制订、校园环境建设、教育影响控制、学生思想指导与行为转变等方面。其次,学生要发挥能动性。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思想具有复杂性和局限性,必然会与教育要求发生矛盾。学生发挥了能动性,师生目标达成一致,教育就富有成效。再次,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尊重学生是前提,理解学生是基础,启发学生是关键,帮助学生是保证。

三、主体德育“路子”的开发

主体德育实施的有效途径是教师教育力和学生自教力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教师教育力是教师教育行为的力度和强度,由教师形象吸引力、修为感染力、交往融合力、敬业感召力和专业塑造力构成。自我教育力是学生根据社会要求和自身特点自觉进行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从而有目的地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既是教育外力作用的结果,更是学生内化的产物。主体德育旨在建构人人、事事、处处、时时渗透着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学校德育路子。

1.融德育于校园生活的人人。

当今学生存在着是非分辨、行为养成、成才困惑和实际困难四类问题,分别要靠教育、管理、服务、帮助相结合来解决。学校德育要调动教师、管理者、服务者、学生的力量,形成分工合作、协同一致的教育机制。

(1)教书育人。学生思想是非问题主要靠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来解决。这一过程里,教师的职责就是教育、引导、服务、帮助、强化学生主体性。因此,教书育人要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思想素质提升为重点,统筹课内外教育,着力构建学科、活动、实践德育体系。要寓教于知,重视学科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在提高学生人文、科学素养的同时,针对学生思想热点、难点、疑点,引发学生获得正确结论;寓教于乐,让德育有机融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营造文化育人氛围,发挥文化的熏陶功能;寓教于行,着力开拓实践德育,形成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发挥实践育人作用。

(2)管理育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主要靠管理部门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过程中实现。要制定系统的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规划,按学段、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开展生活德育,使养成教育贴近学生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提升品德。

(3)服务育人。学生成才困惑问题主要靠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服务部门引导来解决。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真正做学生的引路人;后勤部门要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把育人自觉地寓于服务的全过程,在精神、道德上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4)帮助育人。学生具体困难主要由班主任和学生干部及时帮助解决。班主任是班级德育的组织者,是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的主体。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骨干分子,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助手。德育导师制是推行学分制、走班制后实现“帮助”的重要途径。可按班级导师制、专业导师制、兴趣导师制、宿舍导师制等形式组织实施。

(5)自我育人。社会生活“歧路”丛生,“陷阱”遍地,“路”只能靠学生自己走。学生在校,增强自主选择的意识和能力,这是自我教育方向的基本保证,又是自我教育的重要目标。提高认知力和明德道:在自我教育中深刻挖掘理论的魅力,真正接受和内化;明确“成德之道”、“行德之道”,自觉地依道修身养性,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实现“道”的内化,逐步扩展“自我”,形成思想品德素质;注重“德行”养成,反复实践,直至成为习惯,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2.融德育于校园生活的事事。

主体德育追求“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的理想状态。细微性是德育的一个特性,它要求注重细节,细小导入,细致入微,细心感受,细水长流。所以,德育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小事做起,在学生生活世界、现实遭遇、内心价值冲突中寻找蕴藏的教育细节,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1)以“基础”要求为切入点。德育的基础要求是学生“必须做到”和“坚决反对”两个层面,从基础切入,逐步提高要求,最终形成综合素质。比如,五年制幼师专业,一年级进行“讲文明、树新风”的基础文明教育,二年级开展“谦恭礼让”的个人修养教育,三年级进行“五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四年级进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教育,五年级开展“师德、就业”的职业道德教育。

(2)以“生活”活动为基本面。良好的德行修养都是生活实践的产物。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具有直观性、丰富性和可感知性,呈现给人的都是真实的感性存在。只有在生活世界里,人们的知、情、意、行才能获得真正发展。德育指向学生现实生活,与学生生活相连接,让学生在鲜活的生活土壤中充分吸收道德营养,学生就能获得具体、丰富的道德感受,由此真正发展起学生识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显而易见,只有“生活世界”才是德的源泉。德育只有回归生活,与生活联姻,让学生在社会生活里全面、全方位地接受熏染,学生的发展才完整。

3.融德育于校园生活的处处。

利用德育主体的智慧,让校园处处呈现出教育性,要求德育主体建构起良性的动态的育人环境,使校园既有求知的良好条件,也有学做人、交往、做事的最优氛围;学生不仅能全面吸收营养,也能较好地把社会文化要求与规范内化为自己稳定的心理品质,全面提升自己。

(1)建设物化文化。校园物质形态包括建筑物、物质设备、生态环境、室内外布置等都呈现教育性,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产生影响。

(2)完善制度文化。校纪校规具体明确,促使学生不断自我调整思想和行为;行为规范具体落实,引导着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制度管理对学生起着表率作用。

(3)提炼精神文化。校风、学风、班风、师生作风、校园人际关系、校园文化氛围等都是一种无形的人格力量,塑造着学生完整的人格。

4.融德育于校园生活的时时。

德育融于校园生活的时时,即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其实践要求有:依据学生成才规律,科学规划年级德育方案,开展系列性教育;依据学生学习规律,德育渗透教学全过程;依据学生生活规律,德育融入学生生活各环节。这样,学生在校期间每时每刻都能受到教育,得到锻炼,提升素质。

(1)全程和定点实践相结合。德育实践活动分层次、分阶段、有重点地贯穿于德育的整个过程,创设与德育目标相应的实践活动,从各方面培养学生品行修养。

(2)教化和内化、外化相结合。德育过程归根结底是教化和内化、外化统一的结果,把教化和内化、外化结合起来,外在社会规范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才能从他律走向自律,由盲目走向自觉。

(3)专业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和其它“各育”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要深入挖掘和开发,运用有效的途径、手段对学生施以教育。专业德育与学科德育相比,具有真实可信、内涵丰富、感染力强等特点,能更好地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班华创造性的培养与现代德育[J].教育研究,2001,1。

[2]程建平主体性人格培育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

[3]高瑞萍“社会教育资源”解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5。

[4]戚万学学校德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3。

[5]冯铁山重视培养学生道德文化自信与自觉[J].教育研究,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