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效度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31
/ 2

小学科学教学效度研究

吴德文

贵州省榕江县八开镇中心校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 557207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中,要体现教之有“度”,才能有效实施基于素养培育的科学教学。即教学设计要体现“思度”,教学探究要深化“究度”,教学评价要追求“效度”,教学育人要蕴涵“温度”。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学探究;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承担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学科育人功能和价值。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四个度”,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水平,增强在课程教学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实施基于素养培育的科学教学。

一、教学设计要体现“思度”

教学设计是根据已有的理论和方法,关注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计划系统。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行为的完美体现,是对课堂教学的精准预判和有效生成,应在教学前要对教学目标、学情、学程、学径等进行有效的构思设计,体现教师的深思熟虑。

(一)教学目标要设计“适度”

教学目标应在“适宜、具体、可达成”上多下功夫,在教学目标达成策略的设计上促使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以恰当的教学目标助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顺利进行。通过有结构的活动安排,使教学目标层次化、具体化、最大化,有效承载三维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要讲究“准度”

学情分析,首先要分析学生已有的科学前概念是什么?掌握到何种程度?还想学习些什么?学到什么样的程度?其次要分析学生是否善于捕捉探究过程中的信息,是否学会选择合适的形式或工具进行探究,是否能用韦恩图、概念图、思维导图、统计图表等图表以及文字、语言等形式来记录或表达探究的过程等,都需要有准确的分析和把握。才能使教师在“用教材教”的过程中,准确地把握教材编写者的真实意图,精准实施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书提出的教学意见和建议等,做到“有的放矢”。

(三)过程设计要紧扣“律度”

教学过程设计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的学习过程设计,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发展预判等来进行设计,体现教程即学程。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就要紧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的规律来进行设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合作性,激发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发问题去思考、去探究、去解决。正如皮亚杰在认知发展阶段论提出的:“教学应尊重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的认知方式和特点”,促进其知识的主动建构。

(四)学习进阶要预设“梯度”

学习进阶是对学生在学习概念时遵循的由简单到复杂相互关联的概念序列描述,有利于规划好学习的典型路径及成就水平,搭好发展阶梯。最新版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贯穿了学习进阶的思想,用学习进阶表征出小学生科学学习中应达成的目标,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和促进其科学核心概念的建构和理解。因此,用“学习进阶”的思想指导学生的概念发展和认知,对落实课程标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探究要深化“究度”

探究教学作为小学科学主导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探究要从问题的提出、活动的开展、过程的把握、结果的思考等方面去深化可探究度。

(一)探究问题要可“究”

探究源于问题,问题是探究教学的初始,直接影响着探究教学活动的进行。探究问题的可探究性要从主体性、真实性、生成性等方面去把握。问题的提出不管是来自教师的提问,还是来自学生通过书本、网络以及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和困惑等等,都必须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感受,关注学生真实情境或实操中体念和感悟,才能激发其问题意识,提高提出问题的质量,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二)探究活动要能“究”

探究活动的能探究性,不仅要体现探究活动所需材料、物品等简单易得,操作简便,符合学校实际,也要体现在探究的主体—学生具有探究的愿望和热情,符合学生实际,学生完全有能力在相应的条件支撑下,顺利开展探究活动。

(三)探究过程要会“究”

探究过程,要把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态度和技术作为重点,就如何做到会“究”,应在探究方式的精度上多下功夫。一是科学用语要精准,二是工具测量要精准。

(四)探究结果要引“究”

探究的结果,不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诸如此类的交流、陈述和表达等。更关键的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后,“又有了什么新的发现?”“还能提出什么新的问题?”“还有什么想要了解的?”探究教学要带着问题而来,又带着新的问题而走,通过探究的过程、结果等,引发新的问题和思考。

三、教学评价要追求“效度”

教学评价是对科学教学过程及预期达到的目标的测评,对科学教学起到把握方向的作用,是科学教学的可视化和可测性,可以从问题提出科学、方案拟定可行、证据提取真实、结果呈现具体四个方面去追求其“效度”。

(一)问题提出,科学有效

探究问题的科学有效与其可探究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探究问题的科学有效是可探究问题的高一级进阶,可探究问题是科学有效问题的初始表现。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判断问题的科学有效性:一是看学生是否能从生活熟知的现象以及教师、教材、网络媒体等观察、学习、思考中引发问题;二是看是否能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及方法,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三是看是否又能产生新的问题,突出问题导向。

(二)方案拟定,可行有效

方案侧重于操作层面,方案的切实可行,应基于学生生活实际和科学学科的真实问题去拟定活动内容,围绕探究主题,拟定探究计划。

(三)证据提取,真实有效

探究教学注重证据的提取,小学科学又是讲“理”的学科,需要在真实情境提取的真实、正确的证据支撑结论与定律的得出。学生可以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不断测量、比较等方法去提高证据的有效性。以便用证据来对探究的假设或猜测做出合理的解释。只有基于真实的证据,才能促使学生不断地去完善和修正自己的观点,才有利于探究活动深入和目标的达成。

(四)结果呈现,具体有效

探究教学的学段目标要求学生能选用自己擅长的多种方式去记录和呈现探究结果。如,用较为科学的语言、文字、符号、图表等方式。使学生兴趣高涨,乐于去表达和接受,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四、教学育人要蕴涵“温度”

科学教学的真正目标是为了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下一代,因此,必须要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科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将“温度”蕴涵在学科的育人功能中,促使情感态度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一)关注主体需要,利于兴趣激发

马斯洛认为人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其行动的原因和动力。因此,只有关注学生主体的需要,才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

(二)强化证据意识,敢于质疑求真

科学学习中学生的猜想(或探究的结果)是否可靠,需要不断搜集和筛选信息,提取证据来证明,因此,必须强化学生的证据意识。如果发现有的学生的想法或结果和他人有冲突时,就要激励他(她)去主动疑问,寻求解决的方法,不达目的不罢休,在质疑求真中,钻研的精神和求真的品质得以提升。

(三)注重应用迁移,勇于思维创新

科学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相关的内容入手,联系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生长点,做到举一反三,解决存在的一些问题,实现知识、技能、方法的应用迁移。并在此中,进行思维的再造,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和发展。

(四)重视表达交流,乐于合作分享

科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表达交流,要适时的给予必要的鼓励和帮助,使学生能用科学语言、文字、图表等方式表达交流自己或小组的研究发现,形成一种积极地学习状态和体验。在互动中,分享成功的喜悦,查找自己的不足,引发思维碰撞,经历主动获取知识并进行深加工的全过程,形成一种主动、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葛秋萍,杨蕾蕾.教学设计中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策略[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8,Z1:23~25.

[2]蒋蓉,李金国.小学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张红霞.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吴德文(1989-),男,侗族,贵州榕江人,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科学教学效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