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论语》中“仁”的思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8
/ 2

解读《论语》中“仁”的思想

王峰峰

甘肃省秦安县陇城镇上魏小学

摘要:《论语》是儒家“四书五经”之一,在这部语录体的作品里,重点体现出孔子对“仁”的理解,“仁”是其思想的主要范畴,尽管“仁”字在先秦就早已经存在了,而将其作为思想的内核,孔子是第一人。通过对“仁”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侧面对“百家争鸣”中的儒家有一个微观的认识,探究掌握上层社会话语权的知识精英们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孔子;《论语》;仁;仁者爱人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孔子的思想学说产生于“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春秋晚期,由他所创造的这一套文化思想,在漫长的中国社会中,无孔不入的渗透到人们的观念、行为、习俗、信仰、思维方式和情感状态里,自觉或不自觉的成为人们处理各种事务、关系与生活的指导原则与基本方针,亦即构成中华民族的某种共同的心理状态与性格特征,由思想理论转化为一种文化心理结构,而这种结构有其稳定性形式,这是现代文化学者李泽厚在《孔子在评价》一书中对孔子思想的高度概括。[1](P32)

我们通过解读孔子的生活年代,可以发现每个思想家其思维观念深受时代的影响,烙上时代的印痕。“仁”是孔子思想的主要范畴,在其作品《论语》中这样正确的解读“仁”的意义呢?“仁”字在孔子的语录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有100多次,而在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里每次所讲的“仁”的意思又各不相同,如: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P131)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3](P132)

子张问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4](P177)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5](P133)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6](P139)

正由于孔子在不同的场合对“仁”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以此在后人注释《论语》的时候,对“仁”的含义,出现了很大的分歧。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抽象的概括出“仁”的含义,即“仁”是认定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内核(人性),以及符合人性的心理活动,要求人们约束自己的行为来符合礼的规范,而“仁”是发自内心的自觉并非伪善的假仁假义,这种高尚的品质体现在人们日常的视、听、言、行等具体的活动中。总之,孔子的“仁”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全面道德行为,任何美德都是它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近代西方学人很多都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哲学”,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类似于西方的哲学。这些言论在现在看来虽有些武断,但却也多少反映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特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缺少系统很精致的思辨原理,其这里更多的反映在语录行的谈话里,偶尔有哲学光点显现。以此为界限来看西方人的谈说,我们会有更加理性的认识。

“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7](P69)

在孔子上接三代“亲亲”与“贤贤”的爱人观,有爱憎分明的意味。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在其《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中对孔子这一看似矛盾的观点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好恶是每个人都有的,人若没有了好恶就没有是非,但要成就好恶是不易的,唯有仁者才能‘好人之好’、‘恶人之恶’,如一讨厌就讨厌的不得了,就是所谓的‘恶恶丧德’,而爱人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这就是溺爱不明。”[8](P12)这样判断好与恶又在古代属于礼的关系范畴,这样仁与礼又有密切的关系。

孔子的政治思想里一直以践行周礼为己任,为“正定名分”而奔走呼号,周游列国。在夏商周时代礼仪已经存在了,而“仁”的理念则是春秋时代有新的含义。人是作为周礼的一种补充而存在的。孔子通过用仁释礼,企图将人们的处事规范转化为人们内在的自我意识。“克己复礼为仁”,[9](P131)这句话充分的体现出礼与仁的紧密联系。

孔子所称道的周礼是周朝时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习俗规范的以及节义,这是在继承父系公社遗风下的各种习惯的总结化和系统化。其特别强调的是剥削社会的上下级关系,尊卑长幼之关系。只有在了解了周朝的礼仪的情况下,才能刚好的理解孔子所讲的“爱人”之人的实际范畴。其实在现代社会,我们在解读《论语》的时候往往将孔子的学说加入现代人的观念,将其扩大化,这是很不严谨的。在孔子的政治主张中,他将“正定名分”看得很重要,因为只有社会上的各个阶层都回到自己的应有位置上,这样社会才能安宁,人们才能避免战争。怎样才能将社会的秩序纳入到孔子所设计的轨道上来呢?即“克己复礼”,“克己”是为了践行“仁”,而“复礼”是为了推行“仪”,在这一方面,仁和礼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体系。

子曰:“人而不仁如何礼,人而不仁如何乐”。[10](P61)

说明一个不仁之人是永远不会理解礼和乐的,更谈不上践行礼、乐了。孔子用这种道德的说教进一步说明充实和加强礼教的必要性。而仁与礼是道德说教的主要内容。综上所说,只有社会上有更多的“仁人志士”,社会才会有道。在上面的论述中,“仁”是一个含有各种美德的综合体,任何人只要违背一项道德谴责的“规矩”,都可以被视为“不仁”。在孔子的论述里还将传统的忠、孝、德的理念也纳入到“仁”的范畴中,《论语》中就有这样的说教:

“其为人也孝悌,而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11](P47)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P48)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任”。[13](P49)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14](P92)

仁者,在家就要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在国就要忠于君主,这种古老的观念在现代还根深蒂固的存在于中公认的心中。儒家在讲忠孝的时候有特别的看重君臣的关系。即:

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已忠”。[15](P66)

孔子的学说至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其思想的丰富性。在言忠、孝的时候,孔子又说到了“德”。“德”在古代的时候,本义为“揖让,重视文治,不尙暴力”。通过对《论语》的解读,我们会发现其实他对传说中善射的后羿并无好感,其更加的推崇“躬稼而有天下”的禹和稷。甚至对周武王和武王伐纣的乐舞《武》也不称赞,更加的推崇文治的周文王。这种思想其实和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有关,崇尚文德,反对武力征伐,是孔子针对当时“霸道”盛行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在理论上讲,“德”也应该包含在孔子“仁”的体系中。正是因为孔子学说的人伦倾向性,使其在中国流行千年之后现在仍然还有生命力,起到的说教不仅影响到中国文化的走向,就是在如今的“东亚文化圈”也意义深远,这种流行性和孔子“仁者爱人”的内核有密切的联系。

注释:

[1]李泽厚.孔子在评价[A].中国古代思想史论[C].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3][4][5][6][7][9][10][11][12][113][14][1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8]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