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小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7
/ 3

挖掘小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杨杏芳 王会萍

云南省保山市永昌小学 678000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把握文中的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略字里行间跳动中的感情脉搏,那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不在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因此,情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小语教师,应该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

【关键词】情感教育 教师自身 教材 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情感,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具有培养审美情操,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学会同情、学会依恋、学会移情、学会自强、学会爱憎。

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说得容易,行之难。真正要做到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情感教育确实不易。但我想,不管面临的是怎样的局面,为师者若能持之以恒地努力,孩子的健康成长必定有你一份功劳。我觉得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

一、完善自我,做一名情感丰富的语文教师,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是很容易受到感染的。当一名语文教师不但要具有广泛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具有比较好的心理涵养和积极向上、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可以以自己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各方面同步发展。

首先,教师要努力让学生亲近你、相信你。学生如果亲近你、相信你,他们就会乐于接受你的教育;如果学生不喜欢老师,甚至和老师作对,那么对这门学科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教师要给学生全部的爱,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尊重他们,相信他们,对每一个学生充满热情,尤其对学困生、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爱。毫不吝啬给予他们微笑、期待、鼓励和表扬,跟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老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

其次,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此,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启发,多引导,多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特别是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遇到障碍而出现中断和错误时,要多铺垫,多引导启发,尽可能创造条件让他们自己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获得成功的快乐,认识自己,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也愈发信服老师,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

再者,教师的积极情感氛围主导着学生的积极情感,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烈高涨的情感。当我们进入课堂,走向讲台就应该同时为学生带去亲切的笑容、和蔼的教姿、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深情的目光,绝不把不利于课堂教育的个人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

教师自己的情感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调动起着积极主导的作用,反过来,学生的积极情感也影响着教师的情绪,推动着教学的顺利进行。师生积极情感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会不断地将积极情感气氛推向新的高潮。

二、勤于思考,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材凝结了前人的智慧与心血,一部好的教材,不仅向学生提供知识信息,而且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因此我们要充分搜寻教材中的美感、思想道德的情感和心理素质教育的因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悲喜,爱其所爱的,恨其所恨的,陶醉其中,甚至达到忘我的地步:

走进自然,体验自然,激发美感

《桂林山水》中水清、静、绿,山奇、秀、险;《黄山奇石》山险石奇;《五彩池》水色奇异、变幻无穷……中华民族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那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大自然是美的,只有让学生走进自然,体验自然,才能激发他们内心的美感。并非都得让学生游漓江、爬黄山才能体验,其实大自然每时每刻都在上演交响乐曲,每个生物都以自己独特的声音参与演奏。一棵树,一朵花,对于孩子所意味的不仅是一个物质对象,更是一个精神对象,一个充满诗意的创造和对自我的真实发现。大自然充满韵律和色彩的自然之声给孩子的想象是全息的,是任何音乐厅和美术馆都无法比拟的。让学生到大自然里去,大自然会以最巧妙的方式开启孩子的心智。

我们的学生生长在农村,农村天地广阔,田野风光美,自然景观美,农家新居美。春日花开,夏日水凉,秋季叶落,冬天雪飞,只要有一双善发现的眼睛,家乡处处有美。我们家乡有“文昌阁”、“白云山” 、“五峰山” 、 “流庆寺”等,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值得欣赏,值得自豪,可以激发学生浓浓的爱家乡之情。一个人要爱祖国,首先要爱家乡,这话一点也不假。学生爱家乡了,敏感的心灵更能捕捉桂林的美、黄山的美,更能捕捉语言文字中祖国的美,从而激起他们内心热爱祖国的豪情。

弘扬传统美德,接受良好的道德品质熏陶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好多课文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隐藏着对学生道德情感、理智的培养,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熏陶的典型材料。《两块银元》反映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少年闰土》写出了鲁迅和少年闰土的纯真友情,《落花生》让我们更注重内心品质的崇高,《月光曲》中盲姑娘对音乐艺术的执着追求会震撼学生的心灵,贝多芬身为音乐大师,却有一颗平凡、博大的爱心,等等。

我们要有意识地搜寻教材中的道德情感,用心感受,以情发声,用声传染。通过读文章来熏陶,让教材中蕴含的伦理道德、人间真情、民族尊严等充分感染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减少理性的支离分析,增强直观感受,从某一种程度上来说感悟、欣赏比理解内容更重要,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陶冶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同情心、友爱心、责任感等情感品质获得发展。

培养自主、自信、自强等心理,塑造健康人格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方面可谓“得天独厚”。

首先语文教材有好多涉及的人物是历史上的仁人志士、英雄人物。这些优秀人物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让人钦佩的人格,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无不具有启迪和借鉴作用。《我的战友邱少云》、《飞夺泸定桥》、《草船借箭》……教学此类课文,我们紧紧抓住课文内容,运用多种手段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在人格上得到升华。

其次,语文教材荟萃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或体现真善美,或反映自强自主,奋发进取等,如《小珊迪》、《请求》、《劳动的开端》……我们利用此类教材,通过发扬真善美,痛斥假恶丑,激励学生百折不挠,自强不息,使学生受到激励,受到鼓舞。

总之,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的情感教育的素材,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这种优势。课前,我们要广采博览,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该激昂时要激昂,该委婉时要委婉……这样,使学生在对潜在的字、词、语、修辞的领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反之,如果教师只教其“文”,未教其“义”,更没有情的输入,那么就不会以情动人了。

三、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为主导的教师应把作品中的情感传达主体——学生,使其受到感染。作为主体的学生应自觉溶入课堂教学的意境之中,主动接受情感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而要达到这种状态,教师必须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以境育情”。

1、借助导语,诱其入境。

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教师潜心设计课前导语,能“先声夺人’,创设美的意境,能唤起学生的无限情趣,激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诱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如教学《司马迁发奋写〈史记〉》一课,导入时,我就请学生来介绍司马迁,学生们争先恐后、各抒己见,当然,没几个能全面、深入评价这位为人,自然而然的,我从司马迁的“废人”——“伟大”入手教学。这样的设计,既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为情感的进一步激发奠定了基础。

2、借助语言,创设情境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中典范性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富于变化的特点,运用自己掌握的丰富多彩的词汇,借助比喻、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让意境在学生心中产生,从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受到美的熏陶。

3、借助阅读,深化情境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范读,学生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把学生带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例如《在大海中永生》朗读时要怀着对邓小平的无比怀念和尊敬的感情,准确表达人民的心声,那么课堂就会被庄严、肃穆的气氛所笼罩,同学们也就会仿佛置身于送别伟人的场景中。这样学生们不仅进行了情境活动中的形象感知,而且将情感升华到情感体验,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会用自己的情感去体会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情节的发展。

4、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文学作品是通过描绘生动的形象和景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反映思想的。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让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产生,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有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中的影、像、声等科技手段对学生施加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如密《教学艺术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2) 郭景扬《现代课堂教学与管理》中国矿业出版社 2000年8月。

(3) 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