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4
/ 2


新形势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董俊


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 250013

摘要:作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部分,水稻种植新模式的探索一直是农业发展的关键。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正在逐步发展,对提高水稻产量、提升稻田利用率与发展生态农业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从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推广的重要现实意义展开讨论,分析了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同时详细论述了如何更好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希望以此促进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稻渔综合种养;新形势;实践;发展趋势

1、前言

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提速,人们对农业的绿色生态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农业发展当中的一次新的探索,不但能够有效地提升水稻的产量与收益,还能够实现生态环保的目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这种养殖模式已经达到了大力的推广与发展,在新形势下需要结合过往的实践经验与技术创新进行积极的探索,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持续健康发展。

2、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意义

结合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特征与笔者的从业经历,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水稻产量进行显著提高

传统的水稻栽培方法需要施肥操作,定期进行病虫害防治和除草作业。整个工作量很重,输出也不理想。普通大米价格偏低,导致农民总收入偏低,对农民种植积极性有很严重的影响。通过对水稻渔业综合养殖模式的示范推广,可以将鱼粪直接用作水稻的有机肥可以将渔业生物粪便直接用作水稻的有机肥,从而节约水稻年施肥成本和投资。此外,在稻渔综合种养田养鱼后,稻田和水产品已成为绿色无公害的健康食品。对水稻产量也有明显的提高作用,水稻价格也大幅度增长,这将对促进当地农业收入和产量发挥重要作用。

在稻田综合种养复合生态系统中,物质就地进行良性循环,能量朝着稻、鱼渔(虾、蟹、鳖、鳅)双方都有利的方向流动,形成了稻鱼互利共生生态系统形成了稻渔互利共生生态系统,从而实现了“以渔促稻、提质增效、生态环保、保渔增收”的发展目标。由于稻田中的鱼类对田间害虫和野草的控制卓有成效,并且鱼类粪便等排泄物为水稻提供了养分并且渔业生物粪便等排泄物为水稻提供了养分,从而促进了水稻增产;水稻亩产量能够稳定在500kg420kg以上,平均单位面积增产高达5%-15%。而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又为鱼类提供了食物,同时水稻的生长净化了水质,从而促进了鱼类的增收从而促进了渔业生物的增收。根据水产养殖品种的不同,各种大宗淡水鱼类平均亩产可达50-100kg,商品鳖亩产可达300kg150kg,小龙虾亩产可达100-150kg,泥鳅亩产可达50kg,成蟹亩产可达25-30kg40kg。而且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平均减少了50%以上。整体来看,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不仅为市场供给了高质量的大米,更为农户带来了优质水产品,综合效益增加了50%以上。

2.2实现了稻渔一体化农业可持续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历史悠久,但工作方法还不够科学合理,难免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或多或少的污染,不利于环境和农业的全面发展。稻渔一体化种养的推广不仅可以对现有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还能尽量降低对于环境的影响,实现绿色生态。另外,该模式还能有效保护水资源,应对天气变化。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上,积极发展“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站式服务模式,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化由此体现,有效刺激农业生产积极性,更是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科学化、现代化的农业种植思想。

3、新形势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趋势

我国水稻渔业综合种植历史悠久,在长期的推广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了能够使得这一模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提升种植产量,我国相关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索,并积极进行改革,以确保它能够真正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目标。在新形势下,水稻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应该将注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以粮食生产为主要任务

水稻栽培工作是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重心所在,在水稻潭中进行鱼类养殖也是以促进水稻生长在水稻池塘中进行虾、蟹、鳖类养殖也是以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田利用率为目标展开的。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过程中首先要对稻田进行一定得改造,以适应鱼类养殖以适应渔类养殖,这一过程要保证表层不受影响,改造面积也不能超过总体的十分之一,要充分保证稻田的水稻种植功能。在种植过程中,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水稻生产和增加收入,水稻与水产品收入之间的平衡要掌控好,防止水稻种植的主体地位被忽略,发生本末倒置的现象。

3.2注重绿色生产

随着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在稻田中使用化肥和农药需要进行控制,对于非必要的化肥农药的使用应该能免则免。这样一来首先能够对稻田的种植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另外还有效的防止了化肥农药对水资源的污染。在养殖过程中给要注意充分利用水产品的功能,实现对稻田施肥、杀虫的目的。同时,严格控制渔药的使用,确保最终产品的生态无污染。

3.3工业化模式的发展

农业发展的最终目的目标是想工业化生产发展,工业化模式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增加总收入。因此,应加强有关这方面的探索。新形势下,农业生产的发展应该朝着“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全方位发展,同时对于农业生产形式进行积极探索与开发。在这方面,有关部门政府层面也应该政组织专业人员制定专业性的发展规划,防止在探索新形式过程中出现问题。

3.4相关政策支持

首先政府应在政策上进行合理的规划要求首先相关部门应在政策上进行合理的规划要求,在观念上宣传以水稻种植为主理念,确保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会本末倒置。同时,从宏观层面预测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合理规划和调整种植养殖模式的应用范围,实现区域布局。其次需要制定相应的种植养殖标准,以保证农作物的种植能够达到绿色食品的标准,在养殖标准与农药化肥的使用上需要进行严格的规定与准确的说明。另外,需要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新的生产和销售体系,对农业生产的生产与加工销售进行更发范围上的发展与控制。这一方面需要积极建立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对新形式的农业发展提供帮助,积极解决所出现的问题,促进农业发展。在加工销售上要实现产业化,形成自身的品牌,利用品牌效应提高农业创收。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稻种植与渔业养殖在我国农渔养殖行业发展历史悠久,发展相对成熟。推广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不但能够有效地提高水稻的产量与收益,还能保证产品的生态无污染,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新形势下该种模式的发展需要注意保证水稻的总产量以及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新形势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需建立在对实践经验总结基础上,进行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主导模式及配套关键技术集成与创新,摸清稻渔综合种养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和功能,探索不同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适宜的营养策略及产品营养品质评价,建立稻渔综合种养系统农产品质量控制及综合效益评价方法,实现产业化和标准化,形成较为完善的稻渔综合种养基础理论与技术应用体系,在稳粮前提下大幅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从而实现大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严家辉.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绿色生态稻渔综合种养[J]. 江西水产科技, 2019, 000(006):51-52.

[2] 吴明林, 崔凯, 李海洋,等. 安徽稻渔综合种养经济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科学养鱼, 2018, No.344(04):8-10.

[3] 郭凤鸣, 陈克春, 孙潜,等. 稻渔综合种养5种模式养殖试验与前景探讨[J]. 科学养鱼, 2019, 000(004):3-5.

[4] 刘其根, 罗衡. 稻渔综合种养的概念、理论体系及主要模式(下)[J]. 科学养鱼,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