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植物图鉴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9
/ 2

跨学科植物图鉴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刘勇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十六初级中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学模式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原有的教研形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下学校教育的需要。教学理念的转变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学校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教育关系了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是提高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教育的改革。在原有的植物图鉴校本研究过程中,主要以生物学为主,用生物学的方向进行校本课程的探究。现代教育界流行的跨学科形式的校本研究打破了从单一学科对校本进行探索的观点,能够做到多学科的思想进行融合,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也对提高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具有很大的推动性。下文重点对植物图鉴进行跨学科的校本探究进行深入剖析。

关键词:跨学科;植物图鉴;校本课程

前言: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来看,知识的学习是分学科进行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非常重视自身所教学科的重点知识,几乎将所有精力都用在提高学生本门课程的分数上,而忽略了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这样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各门学科之间的均衡发展。跨学科校本的探究有助于从各个学科的角度对生物中的植物图鉴进行分析和总结,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路,全方位的去了解植物图鉴。这种跨学科形式的教研方式将对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也有助于培养符合21实际人才要求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型人才。

一、植物图鉴校本课程的内涵

校本课程的概念指的是学校在完成国家或者上级规定的教学任务,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技术上,充分结合学校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自身情况,有学校推出的一种课程形式。校本课程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学校的自身特色和当地的特殊环境,让学生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只局限于书本之中,能够很大程度上弥补书本知识中的不足,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能够增强学生对当地环境和学校特色的了解。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实践动手的能力与探索求知的精神。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也是现实生活中用到的地方非常多的一门学科,探究出能够符合当地环境和学校特点的校本课程,能够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效率提高。

  1. 植物图鉴校本探究的思路

2.1、把人当作整个探究过程中的中心

现代教学理念中提倡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主要的教学目的。在生物学中植物校本图鉴教研的探究应当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着力点。不单单是让学生能够掌握课本中的知识重点和知识难点,培养学生能够独立发现问题并处理问题。更要养成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思考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高度和思维宽度,能够站在国家资源的再生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在植物图鉴校本课程的探究和运用过程中,有助于让学生去了解植物图鉴的发展,对学校本地的具体情况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2.1、因地制宜的教学内容

在国家的课本中,无论你是处于祖国的哪个区域,或者是农村还是城市,教材内容都是完全统一的,并很久可能都不会更新一次。在很多情况下,课本中举得例子可能学校当地并没有这种植物,这样的话学生学习起来就会非常的吃力和难以理解,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让教师的教学目标很难实现,达不到教学的要求。植物图鉴校本课程能够充分的利用当地的实际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容易的去贴合现实资源,提高学科中植物图鉴的学习效率,也让学生懂得了植物图鉴绝对是一门非常贴近人们生活的学科,学好这门课程在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进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植物图鉴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的主动学习植物图鉴的相关知识内容。

2.3、重视学生探索意识地培养

植物图鉴的校本探究内容应该注重学生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和探索中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地培养。在学生对植物图鉴进行探究时,学生既要动手去操作,也要思考问题,可谓是手脑并用,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全方位的去分析问题,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学要求的不断变化,植物图鉴应该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延伸,让学生不断的拓展知识面,建立全方位的知识体系。植物图鉴校本探究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过程,更多的要进行不定期的更新,学校的教学工作者应该及时发现植物图鉴校本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

  1. 跨学科植物图鉴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3.1、各科教师互动合作的模式进行教研探究

在语文植物图鉴的校本探究课程中采用语文、数学、生物等多学科教师互动的教研模式,让校本探究的过程在一个团队下进行,有助于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植物图鉴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科之间形成互动的气氛,对植物图鉴的研究仅仅从语文方面未免会显得有些狭隘,这样运用多学科融合的形式进行对植物图鉴的校本研究,有助于各个学科之间互补融合,融会贯通,对语文中植物图鉴的研究更加的全面和透彻。运用这种学科之间融合的形式展开对植物图鉴的校本研究,首先,各科教师应该积极的备课,各科教师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后由任课教师进行观点的提炼与汇总,然后进行课上演讲。

在讲课教师进行课上演讲时,课题组的其他的成员应该参与课堂,认真的听取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的展现;其次,由其他小组成员对执教者在课堂上对植物图鉴的讲解进行评价,提出讲课中的疏漏或者错误,重新让执教教师进行上课。最后,再次对执教教师的课堂讲解情况进行评价,各科教师对本学科知识在课堂上的体现进行深入的解析。主题活动的展开应当以实际的课程内容为载体,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努力探求个各个年级阶段适合各个学科之间互相融合的项目进行课程的开展,在学习语文中的植物图鉴时,既应当从语文的角度分析植物图鉴的寓意,代表的特征,也可以从生物学的角度重点分析植物的习性、结构特征等,甚至可以从数学角度去分析它的数量,成活率等等。利用这种多学科相融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全方位的锻炼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

3.2、利用学科之间的知识共享

植物图鉴校本课程探究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于学生实际的课堂之上,为了培养出综合能力优秀的学生。教学工作者应当努力挖掘教学中各科可以相互融合的点,并在教学课堂上加以利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的效率。在进行植物图鉴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学工作者可以从课题小组成员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究的资源中选择与植物图鉴相关的内容,让学生从语文表达情感与思想的角度分析植物图鉴,也可以从数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去分析植物图鉴,多角度全方位的对植物图鉴进行分析。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利用多种渠道收集各类相关的资源,然后把收集的资源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分类汇总,最后形成一个资源库。教师应当不断的对资源库的内容进行完善与更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资源库的相关内容时,直接拿出来使用。但是,当我们的资源库中没有所需的资料时,教学工作者应该学会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的植物图鉴进行对学生的讲解。这种教研教学形式,既保证了在学生掌握国家课程的同时,也缩小了南北方的不同,弥补国家教材中的不足。可以有效的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3.3、学科之间的开放和融合相统一

在对植物图鉴进行学习时,应当注意学科之间的开放和融合相统一。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虽然每个学科的教学目的不一定相同,但是各个学科之间也会出现一些内容相似或者相近的部分,围绕统一内容在各个学科之间用不同的角度去展开,在各个学科之间互为背景与铺垫。课题组可以以语文中中讲到的植物图鉴进行探究燕研究学科之间的放开和统一。首先给学生留下一个开放性作业,让学生在课余的时间去观察身边的植物图鉴并且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在课堂上,学生对自己见到的植物进行讲述,学生可以从植物的外观、结构、给人的感觉、寓意、习性等多个角度进行阐述。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对阐述的内容进行归类,并对不懂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互动。开放性作业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让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分析、观察与记录。然后再对学生布置一个学科之间相融合的作业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哪些属于语文范畴、哪些属于数学的范畴、那些属于生物学的范畴,让学生体会对植物图鉴的研究在不同学科之间时融合的,知识阐述的角度不同而已。让学生学会拓展思维的学习方式,有效的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对植物图鉴的研究不仅是单个学科之间纵向延伸,更可以在多个学科之间进行融合,进行横向的拓展。

结论

目前状况下,中国经济飞速的发展,不论是社会还是家长、学校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于用什么样的策略或者方式实现学生素质的提升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的提升值得广大的教学工作者深入探讨。转变以前的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课形式的转型。有效的改善高校学生课程的学习不主动的现状。让学生把课堂的学习当作乐趣,提高学生热爱学习的精神。就目前的教育状况,教学的过程中仍旧存在很多的弊端,这些弊端的存在直接造成了教学改革的进展非常的缓慢。很难响应国家对大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号召,也不利于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人才。由此可见,教学要不断的探寻新的方式,适应新的时代发展。采用跨学科教研的形式引导学生思维的拓展。让广大的学生能够更全面的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阳丹. 基于项目式学习课程开发的生物学教师工作坊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20.

[2]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3]张晓刚.跨学科研究;20实际中国艺术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4]沈毅.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D].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