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阙生命的赞歌——《安塞腰鼓》教学案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9
/ 2



一阙生命的赞歌——《安塞腰鼓》教学案例分析

张青

山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它以安塞腰鼓的表演过程为事线,以作者的惊叹、赞颂之情为情线,以表演前和表演后的沉稳和安静为衬托,分别从场面之美、声音之美、后生之美、舞姿之美四个层面描述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表现了其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歌颂了黄土高原后生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这篇文章恰如一阙生命的赞歌,让学生反复吟诵,不断去体悟生命力的蓬勃与旺盛,引发强烈共鸣。

课文运用大量的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及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气势,铿锵激烈。“好一个安塞腰鼓”的赞叹贯穿全文,一咏三叹,情绪的饱满激昂几乎到达顶点。《安塞腰鼓》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因此这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升品析语言的能力的好教材。

【教学过程】

一、初识腰鼓:

上课前播放歌曲《黄土高坡》

上课。请大家欣赏安塞腰鼓表演视频。安塞腰鼓有“天下第一鼓”的美称。我们就随陕北作家刘成章一同走进《安塞腰鼓》,去感受它扑面而来的热情。

二、目标确定

品读课文主要有几个关键词:朗读、品味、气势、情感

三、走近腰鼓:

(一)师范读,同学们注意做到两点:

1.初步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能用“ 的安塞腰鼓”的句式进行评价。

(二)教师追问:

1.安塞腰鼓好不好?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它在文中几次出现?

(一咏三叹,它既是文章的主旨句,又是文章结构上的线索)

2.朗读课文的时候,是否用同样的音量和音调?

(使感情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更高亢、有力。)

四、吟咏腰鼓:

(一)安塞腰鼓是生命的激昂和宣泄,我们读的时候,应该坐直了甚至站起来,使得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畅通。课文主体划分为四部分,分别交给四个方阵。请每个方阵选取你们最喜欢的方式,将撞击你心灵的激越的情感和力量表现出来。

(二)我们为什么要用如此激昂、急促的语气来读呢?

小结:正如有人这样形容: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使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是劲!

五、品味腰鼓:

请每个小组从自己刚才所读的语段中选择一处有气势的句子,谈谈你们选择这处语句的原因。

预设一:转换成诗歌的样式。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点拨:

1、排比、比喻,层层递进,突出安塞腰鼓带给人心灵上的震撼力(发狠、忘情、没命)和视觉上的冲击力(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人鼓合一,显示出高原生命的火烈。

2、同时运用铿锵的短句,营造了激越的气氛。

预设二: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的能量!”

点拨:从“红豆角”和“老南瓜”中体会到现实虽然是困苦的,但黄土地的人们并不痛苦,他们有信心凭着自己的双手改变贫穷,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小结:急促的鼓点敲出了旺盛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气势雄浑、激越、豪放、恢宏、盛大。综合来看,本文在语言上有如下三个特点。

1.修辞:激昂的排比。

2.句式:铿锵的短句。简洁有力、脆生响亮、铿锵激昂,掷地有声。

3.语感:疾猛的节奏。课文自始至终,节奏鲜明,倾吐着对生命和力量的赞颂,体现出了诗一样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六、解读腰鼓:

(一)请各组讨论,从所在段落中挖掘出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请同学们回答:

(二)有人说,安塞腰鼓能使空气燃烧,是的,就像空气中本来就包含着氧气一样。请全体同学再次燃烧激情,朗读课文关键段。

1人读(1——4)语气轻柔舒缓,

全班齐读7、23、24、27段,急促激昂。

1人读(28——30)腰鼓表演结束后的沉思、回味、轻缓、言有尽而意无穷。

七、放飞“腰鼓”

请同学们把思绪放飞,说说由安塞腰鼓你还会想到什么?

小草破土,旭日东升,婴孩降临……

安塞腰鼓仅仅要表现生命和力量吗?不,还使我们想到安塞人冲破贫困和落后的勇于改革,大胆追求,更使我们想到了中华民族久经磨难而永存,历经艰辛而发展的不屈不挠,坚韧顽强。所以,它不仅仅是生命和力量的赞歌,更是我们中华名族的一曲荡气回肠,震天撼地的赞歌。真的让我们叹为观止!

【推荐阅读】

阅读 “刘成章乡土乡情散文系列”。

【教学反思】

读有韵味,悟有情怀

20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我一直在实践“语文味”的路上摸索前行,尽力使自己的课堂入情入境,使学生读有韵味,说有理据,悟有情怀。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以下几点:

  1. 注重文本意识、人文意识

整堂课紧扣课文,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通过朗读品味,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使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1. 注重对话意识

课堂上,我和学生平等对话。除此,我还设计了读者和文本的对话环节,不同的读者对《安塞腰鼓》主旨不同理解的展示,让学生思考,理解,探究,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主旨有多元化的理解。

  1. 注重问题设计

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在教学多元化探究文本主旨这一环节,提问:你比较倾向于哪种观点,你的理由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现存的,而是要学生经过选择,独立思考,组织语言陈述出来的。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艾青说过:“一篇文章不仅使人从那里感触了它所包含的,同时还可以由它想起一些更深更远的东西。”希望这堂课能够给学生一点启发,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更加热爱语文;希望我能更加坚定地实践自己的情感教学,多读书、多学习、多思考、多积淀、多改进,让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也使更多的同学更加感受到语文教学世界的广远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