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的自得之乐――归隐之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9
/ 1


《归去来兮辞》的自得之乐――归隐之乐

蒋晓飞

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核工业卫生学校 湖南衡阳 421002

摘要:文章对陶渊明经典名作《归去来兮辞》的思想内涵特别是那种溢于言表的归隐之乐进行了剖析和归结,并对他的价值取向、性格品质及弃官归田的历史根源进行了分析和阐释,以期在教学和欣赏中共享与探讨。

关键词:归隐;田园;乐趣


《归去来兮辞》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陶渊明弃官归田,作了这篇《归去来兮辞》。这首辞体抒情诗,不仅是他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颠峰之作。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起任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任彭泽令。十余年中,他曾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他有过政治抱负,但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使他几度失望。晋安帝元兴二年(公元403年),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到了义熙元年,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绝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纠结,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其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一、归隐之乐之一——家庭之乐

1、归途之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辞官回家,如释重负。归心似箭的急切心情暗示出归隐的无比轻松喜悦,“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这是作者的轻松之乐!

2、到家之乐:“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见到家很高兴,到了家更高兴,有仆人和小孩迎候,有树有花有酒,“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有花有酒春常在”,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天伦之乐!

3、居家之乐:“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自斟自酌的生活,一边喝着酒一边观赏着院子里的绿树,虽处斗室而其乐融融;闲适的日子,可以悠闲地在园子里“闲庭信步”。这是何等的闲适之乐!

4、出门之乐:像鸟一样不累就出去,累了就回来,“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想到哪就到哪,想走就走想歇就歇,自然而然,自由自在。这是何等的自由之乐!

二、归隐之乐之二——田园之乐

1、归隐田园了,远离了尘嚣,远离了世俗,远离了污浊。

飞向田园的心坚定似铁,在理想的归宿地过自己理想的生活,从此和那个污浊的官场一刀两断,断绝交往,从此同那个不合口味的世道分道扬镳,彻底决裂。解脱的快感油然升起,创造新生活的愿望在心中强烈激荡。

2、不再入世了,走进了自然,走进了高洁,走进了快乐。

一是与农人相处之乐:“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可以聊天拉家常,可以尽兴地倾诉知心话,无所顾忌,无拘无束。这是归隐前难得的乡亲之乐,纯朴之乐。

二是参加农事之乐:“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参加农业劳动,自耕自种,自给自足,不要再去为五斗米折腰,既陶冶了性情又保持了自我高洁的品格。这是耕耘之乐。

三是欣赏田园风光之乐:“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沟壑幽深曲折,田园阡陌纵横;自然万物生长及时,欣欣向荣;山间泉水叮咚流淌,溪流潺潺。一派生机盎然、宁静纯美的景象。好一幅山水水墨画!好一幅田园风光图!置身其中,恍惚画里。这是田园之乐。

《归去来兮辞》是辞体抒情诗。辞体的源头是《楚辞》,尤其是《离骚》。《楚辞》的境界,是热心用世的悲剧境界,而《归去来兮辞》的境界,则是隐退避世的超越境界,也是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天地境界。中国传统士人受儒家思想教育影响,以积极用世为人生理想。但在政治极端黑暗的历史时代,士人理想无从实现,甚至生命亦无保障。在这种现实状况下,弃仕归隐就有了真实意义,即拒绝与黑暗势力合作,保持独立自由之精神。陶渊明正是以诗辞形式,将这种归隐意识作了真实、深刻而全面表达的第一人,也是一反常态淋漓尽致高调表达离官场返田园的归隐之乐的第一人。《归去来兮辞》在辞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此。
参考文献:

[1] 倪文锦,于黔勋.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8-9.

[2] 聂巧平.唐诗三百首[M].武汉:长江出版传媒,2012:72-73.

作者简介:蒋晓飞(1965-),男,汉族,湖南衡阳,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核工业卫生学校,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正高级讲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及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