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 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0
/ 2


走进生活 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黄东琴

广东省东莞市石碣实验小学广东省东莞市 523290


[内容摘要]数感是人的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之一,建立学生的数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培养小学生的数感要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关键词] 生活 数感 形成 产生 培养 升华

[正文]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主要是指,使学生具有应用数字表示具体的数据和数量关系的能力;能够判定不同的算术运算,有能力进行计算,并具有选择适当的方法实施计算的经验;能依据数据进行推论,并对数据和推论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进行检验,等等。可见,理解数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身边事物,数感形成的奠基石

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发展的特点,为学生联系身边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让学生结合这些事物,发现、感悟生活中的“数”。这样,学生在学习中“看得见”“摸得着”“乐意数”,从而初步形成数感。

学生对实际数量的感知与体验,是形成数感的基础。如在一年级教学“数一数”时,引导学生观察“美丽的校园”图,飘扬的国旗,高大的教学楼,和蔼的老师,活泼的学生,飞翔的白鸽,葱郁的树木……美丽的画面,生动的情节,激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 “数一数”中:1面国旗,1位老师,1栋教学楼, 2个小朋友在跳绳……当学生数完后让他们找找我们身边有这些数吗?学生的兴趣更浓了,如教室里有: 2块黑板、6台风扇、8个大字等,学生还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我家有3口人,妈妈给我买了5支铅笔,我有9本新书……在交流中学生感受到身边的事物不仅可以说说是什么,还可以说出有多少,加深了学生对“数”的理解。

在认识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的数,用数表示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到“数”就在自己身边,从而积极地、自觉地理解数,并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与同伴交流,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生活情境,数感产生的原动力

《标准》指出: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这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要结合有关内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体验现实的、有趣的情境,把数感的培养体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

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和体验。如:我们学校升国旗时,操场上大约有多少学生?多少个这样的学校大约是10000人?猜猜我们学校的文体馆大约能坐多少人;出示用1000块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让学生想像用10000块小正方体拼成的正方体有多大。让学生在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万以内的数,使学生对数的认识有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从而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产生数感。

数感是一种心灵感受,不可能由别人代为建构,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自然的动机。

三、数的意义,数感培养的金钥匙

学生的数感不是轻易就能形成的,而是需要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体验、提炼建立起来的。教师可以从生活中举出一些例子,帮助学生把书上学习的概念与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从中感受和理解数的意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数感。

如六年级《折扣》这一课,学生在生活中对“打折”一词,已经有所见闻,我为了让学生切实理解折扣的意义,课前布置学生到商场了解什么是“打折”,商场物品如何打折,打折后按什么价格出售,优惠了多少钱。学生经过实地“考察”后,课堂上争先恐后地要与同学分享收获。一位学生说,一件上衣“标价”是100元,现在打八折,也就是80元可以买到,便宜了20元。我追问,你是怎样算出80元的,于是,引出“标价”就是“原价”,这件衣服打八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少花了原价的(1-80%),这样,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理解了折扣的意义,解决折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由于数感的形成是一个逐步体验的发展过程,所以,教学时我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从中培养数感。

四、解决问题,数感升华的快车道

发展学生的数感要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和学会方法,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数感也从中得以发展和提高。

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为了突破难点,加强学生对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我安排了这一练习:星期一,我们参加了“瀛洲生态园”校外实践活动,很多女同学买了漂亮的“花环”,我就以此为题材,请一位女生讲述那天遇到的向老师请教的问题:“一个花环要23元,我只有9元,还差多少钱?”我问:“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会解决吗?”这一环节,从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回味无穷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学生当时遇到的不会解决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所以说,数感是数学与生活问题相联系的一座桥梁,只有将数学知识实用于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才算真正理解它。

总之,小学生的数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老师的引领下,在与同学的交流中,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学会数学地思考、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建立起来的。让我们与学生携手走进生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发展数感吧!


[参考文献]

[1] 刘兼,孙晓天主编.《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吴俊辉,黄凤娟.《浅谈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数感》.人教网.2012. http://www.pep.com.cn/xxsx/jszx/xslw/201204/t20120416_1118783.htm

  1. 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九章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