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相容、共创、同进”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8
/ 2

建立“相容、共创、同进”关系

朱勇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桃花初级中学 231200

关键词: 情感相容 协力共创 师生同进

内容摘要:

教育者要克服教育遇到的难题,既要在宏观上站在一个高度;又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办法。” “教育的内涵,应该不是仅仅解决我们的学生未来吃饭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升我们的学生的灵魂。” “时代的飞速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只凭靠传统的惩戒或一味放任,都已经不适应新的教育需求和教育实践。” “师生相容、共创、同进关系的建立,值得我们结合自己的校情、学情,在实践中尝试。”

河湾耕耘的农者说:“一个螺狮一条路”;才华满腹的墨客言:“天生我材必有用”。虽然字面表达相异,而实际上都包含一个共同点:大凡芸芸众生,如果要想成人、成才,甚至要期待有更突出作为,首先最好先能学会认识自己,正确地给自己定位!4那么,如何给自己定位呢?作为一名老师,就是学生重要的引路人。

但难以避免的是,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又存在各种有待改进的问题。无数历史一再证明:仅仅靠对学生一顿发火无效;而一味迁就最终也不是办法。有没有行之有效的“良方”呢?值得尝试的做法:师生力求“相容、共创、同进”。俗话说,登高才能望远。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只有把自己的工作、责任,与民族的命运、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力求休戚与共,只有才能从平凡的工作中,洞悉不平凡的意义和价值。

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在面临“拷问感情与责任”的难题时,务必认识到:“生命本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帮助他们洗刷污垢” 。比如:每逢预备铃声响起,总有少数同学对“课间”恋恋不舍,不愿回到自己座位;有些虽然在自己座位上,但仍然“左右逢源”的闲聊;还有些学生在座位上,表面看似很忙,实际连课堂要用的课本,都还不清楚放在哪里。

作为一名授课老师,如何解决这类司空见惯的现象?如何引导学生在预备铃响后,就自觉做好相关课堂准备?是凭一头之气大声呵斥,还是不得已听之任之?

根据现代出版社,2020年出版的《教育惩戒的场合分析与尺寸把握》一书所言:“在以往的教育中,曾出现过两个极端:一是教育惩戒的过硬,教师动不动就惩罚学生;二是教育惩戒的过软,教师不敢惩罚学生……”这两个极端的实质都是没有做到“师生相容”!也就是说,对育人要有全面而具体的认识,即贯彻“目中有人”的教育理念,符合时代的要求,培养教育者的使命意识。要学会与各个层次学生长期相处,需逐渐形成前瞻性思维。人的生命体本身也蕴含着全面发展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把学生的潜能变成发展的现实。这也是素质教育最本质是反映。那么,实际教学中,应该如何落实呢?

常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找到平衡点?师生首先力求做到“心理相容”,然后才能“言行相容” 。何为“心理相容”,即师生在心理上协调一致:伴随着之间相互理解、情感融洽、态度认同、平等民主等等。特别是,特殊情形下务必避免激化矛盾。

每个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所以,在师生做到相容的前提下,尝试师生“共创”,共同沿着同一目标,是完全可行的!我们不妨从分析学生心灵的深处出发,引导广大学生学会互帮互助,学会自我管理。动员班级值日班干或课代表,参与课堂管理。譬如:预备铃声响后,对“好动”学生,我们可尝试安排邻近同学给予帮助,相互提醒对方保持安静、耐心等待。或让彼此之间相互监督。或进而向学生提出相关具体做法:备好课本;查看自己相关作业;找齐学习用品等。甚至建议学生,学会自我检查自己的双手,是否都放在自己的课桌面上,等等。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当然,如果能结合学科特点,创造性的建立“相容、共创、同进”的师生关系,以“相容”替代“相斥”,以“共创”替代“灌输”,以“同进”替代“空耗” ,无疑会更具有可行性。在建立起“相容、共创”关系后,自然做到师生“同进”,亦不是难事了!

有了执著的追求,宏观上打开了视野,理念上居高临下;微观上就要扎扎实实,一丝不苟,在实践中既能积累和创造行之有效的经验,又能从理论上高度认识和把握教育的规律,有些难题就不难解决了。以历史学科为例:如何让学生热爱历史课堂?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自然离不开激发自己的学生,对无数历史人物的探究兴趣!不必说三国时代千里寻兄的关羽,如何“夜读《春秋》”,也不必提现代伟人毛泽东,在革命征途中,怎样做到“手不释卷”,就结合现行人教版《世界历史》上册,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来说,在介绍“哲学和法学”成就时,提到“苏格拉底认为 ,求得知识的最好办法是有系统的问和答;并主张人应该认识自己。”本人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结合部分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有机借鉴之;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醒学生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像苏格拉底说的,可尝试自己与自己对话:现在是什么时间?我现在应该做什么?哪些事情是我必须做的?哪些事情是可做可不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这些暗示或建议,也是学生在心理上可以承受的。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欣慰的发现:在师生“相容、共创、同进”的理念指导下,已经不乏不少学生能够很好的改变了“过去的我”,重新塑造了自己。特别是他们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懂得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在教育者与各类学生相处时,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教育没有选择性。“育人是大目标,教书应该为育人服务”。当然也有部分自觉性高的同学。他们通常在预备铃响后,甚至能够自觉拿出课本,预习新课内容。即使周边有干扰,他们这些同学也能做到不声不响,遨游在知识海洋,沉浸在自我天地里。

涓涓细流成大海。长江黄河在开源的地方都是小溪,然后不断地有水系汇入其中。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也是这个道理。对于出现的问题,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待。从学情角度出发,决定取舍、改造、创新。只要师生之间持之以恒,天长日久达成默契,“相容、共创、同进”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建立,而且也会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合肥市《师德建设汇编》;

现代出版社:《教育惩戒的把握》;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华师大出版社:《差异化教学》;

人教版:《世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