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于现实与模型之间——以“用字母表示数”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2
/ 2

穿行于现实与模型之间——以“用字母表示数”为例

顾学文

常熟市董浜中心小学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 215534

摘要:模型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如何帮助小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我们以“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为例,进行了思考和实践。从现实生活中取材,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领学生经历建模过程,体会数学思想。引导学生主动建模,体会模型作用。

关键词:建模 数学思想 数学模型

模型作为数学核心素养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将其表述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1]如何帮助小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以“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为例,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一、核心问题。

1.用字母可以表示不确定的、未知的数(变量)。

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以下简称“字母式”)也可以表示数,同时兼有表达数量关系(数学模型)的作用。

3.用字母、字母式表示数时,字母有一定的取值范围。

二、课前思考。

《标准》指出:“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2]

1.从现实生活中取材,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现实生活中的多种素材,多可以建模成字母式,用“摆三角形”,还是用“魔盒”,或是用“师生年龄”,老戏如何新唱?备课组导师的一个点子,让我们眼前一亮。微信红包,普通红包,建模乘法字母式;拼手气红包,建模减法字母式。

2.引领学生经历建模过程,体会数学思想。

前文所述本课的核心问题“变量”、“字母式”、“取值范围”,我们希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拼手气红包,如总金额10元,红包个数2个,则一个红包的钱是不确定的、未知的,可以用字母(如a)表示。另一个红包的钱,可以用另一个字母(如b)表示,更可以用字母式(10-a)表示。同时,字母(a)是有一定取值范围的。

3.引导学生主动建模,体会模型作用。

在情境中建立模型,在沟联旧知(运算律、计算公式)中“快闪”模型,在“4a”中扩展模型,不断让学生体会模型的作用,感悟数学思想。

三、教学实践。

1.拼手气红包。

(1)出示“拼手气红包”图。

说说老师是如何“发红包”的?(拼手气红包,总金额10元,红包个数2个。)

如果第一个红包里有1元,另一个红包里有(10-1=9)元。

如果第一个红包里有2.5元,另一个红包里有(10-2.5=7.5)元。

……

(2)用字母表示数。

打开之前,红包里的钱无法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小数、分数来表示,看来,该有一个新方法来表示第一个红包里的不确定的(未知的)钱数。想想办法。(用字母a表示。)

(3)用字母式表示数、数量关系。

这位同学的办法可行吗?好,第一个红包里有a元,另一个红包里呢?

预设一:另一个红包里有b元。

预设二:另一个红包里有10-a元。

哪个更具有数学味道?(10-a。)

另一个红包里有10-a元,这里的“10-a”,既表示数,又表示数量关系。

(4)代数求值、取值范围。(略。)

(5)小结。

用字母可以表示不确定的(未知的)数。

用字母式既可以表示数,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

用字母、字母式表示数时,字母有一定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以“随机红包”为载体,将本课核心问题融入猜红包、点红包、算红包过程之中。打开之前,突破“用字母、字母式表示数、数量关系”,第二次打开红包,侧重“取值范围”,两次打开,解决“代数求值”。引导小结,帮助学生疏理、明晰核心问题。)

2.普通红包。

(1)红包个数不确定。

单个金额5元,红包个数1个,总金额多少元?(5×1=5。)

单个金额5元,红包个数2个,总金额?(5×2=10。)

……

单个金额5元,红包个数不确定,如何表示?(红包个数a个。)总金额?(5×a。)

这里的5×a既表示数(钱数),又表示数量关系(单个金额×个数=总金额)。

(2)单个金额不确定。

红包个数6个,单个金额不确定,如何表示?(单个金额b元。)总金额?(6×b。)

(3)红包个数、单个金额都不确定。

红包个数、单个金额都不确定,如何表示?(红包个数a个,单个金额b元。)总金额多少元?(a×b。)

(设计意图: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堂需要学生静静的思考。打开普通红包的惊喜远不及拼手气红包,我们借“普通红包”为媒介,仍紧扣核心问题,引领学生在思中学,在学中思。红包个数不确定、单个金额不确定、两者都不确定,三个层次的递进,进一步引领学生经历建模过程,体会代数思想。)

3.深入探究。

(1)在两次红包(减法、乘法)情境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情境(如加法、除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略。)

(2)沟联旧知、简写。(略。)

(3)从模型回到现实。

明明去买铅笔,每支a元,4a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4a表示什么?)

芳芳去买钢笔,买了4支,4a表示什么?(a表示什么?4a表示什么?)

刚才4a表示正方形的周长,现在4a表示4支铅笔的总价,又表示4支钢笔的总价。你能用4、a、4a来说说其他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相同(相似)的字母式,可以表示相同(相似)的数量关系。引领学生从抽象出的相同模型回到不同的现实问题中,体会“万变不离其宗”。)

四、实践反思。

1.对“用字母表示数”不同水平的思考。

在英国的儿童数学概念发展水平研究(CSMS)中,柯利斯(K.Collies)提出,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可以概括为6级水平:[3]

(1)赋予特定数值的字母;

(2)对字母不予考虑;

(3)字母被看成一个具体的对象;

(4)字母作为一个特定的未知量;

(5)一般变化的数;

(6)字母作为一个变量。

本节课,我们意图引领学生学习用字母可以表示不确定的、未知的数(变量)。虽然CSMS小组的研究对象是11~16岁儿童,但对于10学龄的五年级儿童来说,也应存在不同级的理解水平,课上受时、空限制兼顾不周。

2.对“模型回到现实”的思考。

模型作为数学基本思想之一,史宁中教授将其表述为“数学模型是指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现实世界所依赖的思想。数学模型使数学走出数学的世界,是构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4]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如下建模过程:从现实问题(情境)到直观模型(如直观图案表达数量关系),从直观模型到抽象模型(如抽象数学语言表达数量关系)。本课中,我们力求两点:一、引领学生在抽象模型中再次深入,从数学语言表达数量关系深入到字母表达数量关系。通过“微信红包”,剑指核心问题,充分经历现实到模型的过程。二、引领学生从抽象模型回到现实问题。“4a”的解释,让学生将“4a”这个模型打回现实。正如刘加霞教授所述:“只有达到‘有来有回’的过程,才可称为学会了‘建模’。”[5]但要让学生真正能自如穿行于现实、模型之间,谈何容易。且本课是第一课时,这个“来回”要达到何种程度,仍需我们作进一步的思考、实践。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徐向颖.臧萍.助学生完成认知上的飞跃[J].小学数学教师,2014(3).

[4]史宁中.漫谈数学的基本思想[J].中国大学教学,2011(7).

[5]刘加霞.小学数学中基本数学思想的类别与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5(9).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