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语本科阶段阅读课程建设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8
/ 4

阿拉伯语本科阶段阅读课程建设研究

张聪

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基于《普通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要求,文章分析了目前阿拉伯语本科阶段阅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内容依托式”教学、学习动机和折中教学法理论出发,对阅读教材编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四方面进行探索,提出思路和对策,旨在对传统的阿拉伯语本科阅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实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阿拉伯语;本科阶段;阅读;课程建设



1.引言

自1946年阿拉伯语被纳入中国高校教育体系以来,阿拉伯语专业已经经历了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目前该学科已经完成本、硕、博和博士后的完整梯队建设,开设阿拉伯语专业的高校也从最初的十多所增长至五十多所院校。在阿拉伯语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阿拉伯语本科教学中,阅读既是学生学习阿拉伯语的最主要的目标之一,也是学习阿拉伯语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语言输入的重要手段,也是掌握阿拉伯语的关键。阿拉伯语学习者可以通过阅读了解阿拉伯国家的国情及文化知识,培养逻辑思维、深入理解词汇、培养语感能力,以此为基础从而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根据最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外语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需要的各类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1] “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2]但传统的阿拉伯语阅读教学模式往往将阅读课上成了精读课,侧重词汇、句型和语法的讲解以及中阿翻译,不利于《国标》中所要求的具有各项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学生除了掌握一些额外的词汇、句型和语法点外,其他方面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因此对传统的阿拉伯语阅读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2.阿拉伯语本科阶段阅读课程教学现状

传统的阿拉伯语本科阅读课程教学一直被认为是枯燥乏味的,课堂上学生的活跃度不高,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阅读教材中的文章题材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一些文章的题材和难易程度超出了学生当下的认知和语言水平,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无法达到激发学生学习阿语的兴趣和增强学生阿拉伯语语言能力的双重目标。

第二,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内容有限,无法给予学生大量的阅读来加深对阿拉伯文化的了解,也没有调动学生积极的自主学习能力去进行大量的课外泛读。

第三,教学模式单一,阿拉伯语阅读教学往往容易将阅读课程的材料按照精读课程的教学模式来教授,教师占课堂的主体地位,一讲到底,侧重语音、句型和语法,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具体的剖析,对句子进行表面的翻译,这种教学模式枯燥呆板,学生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能力受到了极大的束缚,无法锻炼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反思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和速读能力等。

此外,阿拉伯语专业四级测试(以下简称阿语专四测试)也能侧面的反应阿拉伯语阅读的教学效果,目前阿语专四测试是全国公认的检验阿语专业教学质量的最有效的考试,其中对阅读能力考查设有20分的阅读题,从2009年-2019年的阿语专四测试全国应届考生阅读理解部分平均分来看,得分率最高的一次是70.95%,,最低的一次是46.45%,其余大多徘徊在50%左右,且近几年有下降趋势(如表1所示),数据表明我国阿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综合分析能力还有待提升。

表1 全国应届考生阅读理解部分(20分满)平均分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平均分

13.23

14.19

9.71

12.12

11.19

11.17

10.1

10.61

9.76

9.29

11.18


综上所述,如何选择或编写合适的阅读教材、如何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如何提升阅读课程的教学效果是阿拉伯语阅读课程要解决的问题。

3.教材设计与编写

教材建设是阿拉伯语阅读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突破口。内容依托式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简称CBI)为阿拉伯语阅读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很好的指导。Styker&Leavers归纳了内容依托教学模式遵循的三个原则:“一是以学科知识为核心;二是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三是满足特定学生群体的需求。”[3]基于以上三点原则,并结合《国标》的要求,阿拉伯语阅读教材的编写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建议。

3.1分阶段编写教材

《高等学校阿拉伯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阿拉伯语本科不同阶段的学生阅读水平都做出了具体的要求,《大纲》规定基础阶段为二学年,并将基础阶段分为四级,每学年为一级,就每一级学生的掌握阅读内容、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上都作了不同的要求,所以阅读教材分阶段编写是很有必要的。为此,建议分专业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两个阶段编写阅读教材。

3.2.分内容编写教材

语言上,CBI追求对真实语言材料的使用,所以选作阅读教材的文章最好保持阿语原文的完整性和学术趣味性,阿语阅读材料地道且有趣,可以营造良好的阿拉伯语学习环境,这既有利于学生了解地道的阿拉伯语表达,又避免了因改写所带来的意思扭曲。选材上,要注意题材广泛,不要仅局限于文学经典和寓言故事。专业基础阶段的阅读教材,其材料内容可以分专题编写,可涉及阿拉伯国家文化、历史、风土人情、民间故事、饮食文化等,以此吸引学生的兴趣,在夯实语言基础的同时,对阿拉伯国家国情和文化知识有一定了解。应用提高阶段的阅读教材,其材料内容可以涉及更专业的领域,如法律、金融、国际贸易、国际政治等,可依各高校阿拉伯语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方向而决定。除此之外,应用提高阶段的阅读不应只局限于课本材料,因为阿拉伯语阅读课程的课时是有限的,仅靠课内时间阅读是不够的,还应该补充大量的课外材料,在编写教材时可在后面附上阿拉伯语专业业内常见的期刊、杂志、网站、公众号等其他自媒体平台,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课外阅读。

3.3.阅读习题设计

阅读教材除了包含文章材料外,还包括阅读练习,阅读练习是阅读教材的核心。专业基础阶段教材受众是低年级学生,这个阶段以夯实阿拉伯语语言基础为主,所以设计练习可着重语言单项训练。语言单项训练可以分别涉及考察读音规则、词汇辨析、语法考察、文意理解及翻译等。练习题的题型应该多元化:选择、判断、问答、概括、叙述、讨论、课外思考等,客观题为主,主观题为辅。应用提高阶段教材是针对高年级学生,其水平已经达到阿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的要求,进入应用提高阶段则要侧重培养理解、分析、概括和表达的能力,即了解文章中心思想,作者的立场和观点,同时能够表达自己的感想和观点,所以这个阶段教材的阅读练习要注重综合训练以及课外拓展训练相结合,加大主观练习题的设置,以此调动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着重培养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研究能力。

4.混合式教学

传统的阿拉伯语本科阅读课程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所以给学生带来的教学内容也随之受限,仅仅依赖传统阅读课程,不能提升阅读教学效率,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课外时间扩大阅读量,将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形成“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是阿拉伯语专业阅读课程建设的关键。

首先阿拉伯语阅读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尤其是应用提高阶段的阅读,因为该阶段的阅读课程需要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有效阅读,以此来提高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速度。这就需要学生具有积极的、高涨的内在学习动机来促进和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在传统的阿拉伯语阅读课教学中,大多数高校将阿语专四测试视作考核学生阅读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这就导致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都是为了应对等级考试而服务的,学生以通过等级考试作为学习目的,这不利于学生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的形成。教师和学生可以以阿语专四测试作为检验阅读学习效果的一个衡量标准,但不应以应对等级考试作为阅读课程教学和学习的目的。McCardle,Chhabra,Kapinus指出:“教师可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从中可以有选择性地阅读,能够拥有合作型的阅读活动,并且能参与到有挑战性的阅读与学习情境中,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4]

再有阿拉伯语阅读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强调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使用,目前互联网和自媒体发展迅速,网络资源丰富,教师可以依托网络资源共享性和时效性,为学生营造一个丰富的教学资源平台,让学生能够全面地获取知识,实现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相接轨。教师可以在学习通、智慧树、云课堂等网络课程平台上建课,在半岛电台、金字塔报、新华网和人民网等阿拉伯语网站上选择适合各年级学习水平的阅读材料上传,材料可以包括经典阿拉伯语文学作品以及每天最新的时事新闻报道等,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线下阅读过的素材上传到网络平台,同其他同学分享、讨论阅读篇章。

5.折中教学法

教学方法和教材、教学模式是相互依存的,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教材、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共同作用。目前阿拉伯语阅读课的泛和精读课的精,二者的教学方法相比别无两样,普遍采取的教学法有语法翻译法、提问答疑法、交际法、阅读讨论法等,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

语法翻译法通过学习词汇、掌握语法、分析句子结构和翻译来实现阅读课的教学。其将语言系统化,有利于学生明确语言使用上的对或错,易于理解文章,准确使用词汇。但语法翻译法形成了看懂式阅读,看懂式阅读最后掌握的就是或多或少的单词量和看懂大概的阅读能力,重语法和阿译中,以接受现成的阿拉伯语为主,不利于学生形成主动表达阿拉伯语的思维,与现代强调表达能力的发展趋势不符。提问答疑法通过老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提问,引导学生对老师或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和阐述,从而让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阅读教学的理解程度和问题所在。交际法在阅读课程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运用语言在不同场景进行交际,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活动,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语言技能训练上,不能保证语言知识积累的数量和质量,没有深厚的语法支撑,忽视了口语的准确性。阅读讨论法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然后带着观点和疑问与其他同学讨论、辩论和交流。

每一种教学法都有利弊,不能一概而论,一种教学法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在前面的教材编写和教学模式中已经提出分阶段编写教材和混合式教学模式,所以在教法上也可以采取折中的方式,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教学目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专业基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阿拉伯语本科大一、大二,以语言习得为主要目的,要为阿拉伯语语言技能打下夯实的基础,接受阿语专四测试的检验,所以针对此阶段学生的阿拉伯语阅读课程可采取语法翻译法为主,辅以提问答疑法。而应用提高阶段的学生在有扎实的阿拉伯语语言功底后,要注重培养除语言技能之外的能力,如表达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创新能力等,这就需要阅读课堂上以交际法和阅读讨论法为主,让学生思考和表达。

6.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阅读课程考核方式一般由出勤、作业和期末考试组成,形式较为单一,这会让学生认为只要按时上课、完成作业、期末考试认真复习阅读教材内容就达到了阅读课程的要求,这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无法达到《国标》中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各项能力要求。因此要形成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改革考核方式既是阿拉伯语本科阅读课程教学改革的结果,也能促进其有效地实施。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首先要降低考核体系中期末考试所占的百分比,期末考试内容不拘泥于教材,要注重对阅读能力的考查,并把学生整个学期阅读课程的学习表现(如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分享、课堂测验)都纳入考核范畴。 改革后的考核由出勤、作业、学习表现、期末考试组成,其中出勤和作业各占20%,学习表现和期末考试各占30%。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能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7.结语

综上所述,阿拉伯语本科阅读课程应根据学习者所处的语言水平及需求分阶段教学,多元整合,根据不同阶段学生要实现的能力塑造和目标需求,在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四方面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调整,从而提升阿拉伯语本科阅读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学改革下的阿拉伯语专业未来发展势必要立足专业课程建设,专业应根据《国标》指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体现学科定位和办学特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1][2]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2.

[3][3]Stryker.S.B.&B.L.Leaver.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Models and Methods [C].Washington,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97:3-28.

[4][4]McCardle,P.,Chhabra,V,and Kapinus,B.Reading Research in Action:A teacher’s Guide for Student Success[M].Baltimore:Paul H.Brookes,2008.

[5]《高等学校阿拉伯语教学大纲》[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谢丽.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基金项目:2019年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专业认证背景下阿拉伯语专业本科学生阅读教材设计研究”(课题编号2019B30)


作者简介:张聪(1987—)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讲师,研究生,主要从事阿拉伯语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