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小说中的苦难意识解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9
/ 2

史铁生小说中的苦难意识解读

尚艳丹

西北大学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0

摘要:史铁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在其三十多年的创作中,对残疾人的困境进行了描绘,在小说中融入了苦难意识和个人对命运的反思,并且对人生的困境进行了探讨,将个人体验融入到文学创作中。本文对史铁生小说中的苦难意识加以解读,旨在能对史铁生对苦难的认识和表述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史铁生小说;苦难意识;


史铁生小说创作中将个人对于苦难的理解和认识融入到文字中,用文学的方式思考人生的终极哲学问题,使小说创作内涵丰富,能反映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因此在对史铁生的小说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重点针对其中蕴含的苦难意识进行解读,从多角度对苦难意识的表达和呈现进行分析,从而对史铁生在小说中所表达的思想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能在史铁生的引导下正确的面对苦难,客观看待人生。

一、基于残疾形成的苦难意识

文学是作家心灵物化的直观反映,文学作品中不可避免的会反应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主观情绪体验。在史铁生的小说中,困难意识是其人生经历和思想状态的直观反映,并且史铁生本身残疾所形成的苦难意识使小说中始终贯穿着苦难的情感和思想。品读史铁生的作品能够看出,残疾几乎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在史铁生对残疾人生状态进行描绘的小说中,残疾的主人公多数都是“我”,故事的内容也主要反应“我”作为残疾人在融入社会过程中的思想状态、人生感悟等[1]。通过小说中“我”的人生经历,史铁生能将个人对残疾生活的体验和感受融入其中,使自身与小说中的“我”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融合的状态,史铁生的人生思想和体验也就转变为小说中主人公“我”的体验和感悟。

阅读小说能看出,残疾形成的苦难意识能从生理和心理等角度得到体现,从生理层面上看,史铁生在小说中提出残疾会让人的肉体受到威胁,如《夏天的玫瑰》小说中,主人公两条腿的下半截都是假肢,而在《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都属于残疾人,女的是侏儒病,男的则是被火烧伤后残疾,在《宿命》中主人公因为意外事故撞断脊髓形成残疾状态。残疾造成的生理性残缺导致残疾人的生活面对多重困难,即使在自己的家庭中也往往会因为上下台阶,取高处的物体而引发人的消极心理状态,引发人的苦难意识。而从心理层面上看,身体的残疾会引发人生理性的创伤,残疾带给人的痛苦是无法言说的,在《夏天的玫瑰》中,卖纸风车的残疾老头30多年来反复做同一个噩梦,他梦到自己的腿没有了,只能在没有边际的荒野上爬行,始终找不到出路,而荒野上的狼、毒蛇、老虎都威胁他的安全,始终准备围攻他。在《原罪》中主人公因为脊髓断了每天只能躺在床上,他经常从梦妆惊醒、大喊大叫,逐渐变得绝望。透过史铁生小说中的描写,能看出残疾的人生反映出沉重的苦难意识,特别是社会上存在其实残疾的情况,导致这种苦难意识进一步加重。史铁生曾经说,“于是看见一切众生都是苦弱,歧视与隔离惟伸这茁弱深重”,深刻的反映出残疾的身体状态引发的苦难意识,彰显出残疾人生对人心理和命运的影响,反映出沉重的苦难精神韵味[2]

二、基于孤独形成的苦难意识

史铁生在残疾前就已经对孤独形成了较为深刻的生命体验,从史铁生的回忆能看出,在他小学生活中,就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尘世外,甚至感受到对生活的冷淡的威胁,在史铁生的思想中,甚至家庭生活由于另一种生活的映照,由于冷淡的威胁,也变成孤独的了。史铁生在生活中沉重的孤独感使他的小说创作中反映出一定的苦难意识,并且这种苦难意识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体现[3]

首先,从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引发的孤独看,在史铁生前期小说创作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往往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出现的,并且政治因素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因素,在政治灾难的岁月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更加鲜明,在这种隔阂下家门外说真心话甚至也成为一种“罪”,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逐渐弱化,人们在孤独的境地中生活。而随着史铁生人生经历逐渐丰富,在他的小说中对人与人之间孤独关系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其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不仅仅是因为外部因素的影响所引发的,更为重要的是人类自身原因引发的相互疏离感,人与人之间的彼此猜疑和相互不理解使他们即使共同的生活也会陷入到孤独的境地,从而生成苦难的意识。这一点在《礼拜日》小说中有所体现,在礼拜日日中男女主人公双方的婚姻生活中彼此猜疑、彼此不信任、无法做到相互理解,造成他们即使生活在一起也无法摆脱孤独感,最终使家庭生活中反映出苦难的意识和思想[4]

其次,从群体对个体的排斥引发的孤独看,群体对个体的不认同,对个体生活状态的无动于衷,也会在没有理性排斥的情况下,使个体产生生命的孤独感,从而引发苦难意识。史铁生描写的这种群体对个体的没有理性排斥主要是对文革时期社会动乱的刻画,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盲目的排斥知识分子、排斥有海外关系的人,这就会造成个体在被排斥的情况下形成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残缺,引发精神残疾的情况,导致个体无法找到在社会上的准确定位,会难以融入到社会中,引发强烈的孤独感,形成苦难意识,甚至无法在社会上生存。这种群体对个体排斥引发的孤独是个体生成苦难意识的根源,也是史铁生在小说创作中所反思的问题,史铁生希望能通过个体和群体关系的建构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让个体能寻求精神的依偎。

结语:

综上所述,在史铁生的小说创作中困难意识的表达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体现,在解读小说中苦难意识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以及创作思想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对其中小说苦难表述中蕴含的人生境界和生命意识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为更加全面系统的研究史铁生的小说作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汪树东.超越残疾与苦难——论史铁生的反现代性书写[J].中州大学学报,2020,37(04):1-8.

[2]丁楷伦.苦难的慰藉——重读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J].名作欣赏,2019,35(35):149-151.

[3]饶文婷.史铁生作品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苦难叙事比较[J].文学教育(下),2018,39(11):62-63.

[4]张宇菊.论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宗教意识下的苦难母题[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7(05):66-7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