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使臣洪良浩与清朝文人的尺牍交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2
/ 3

朝鲜使臣洪良浩与清朝文人的尺牍交流

温建维

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 133002

摘要:洪良浩,生于1724,卒于1802,字汉师,后改名良浩,号耳溪,丰山人。北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英祖壬申生员,文科。历检阅修撰。甲午登俊试,擢大提学判义禁府事。人耆社,谥文献。有《耳溪集》、《耳溪洪良浩全书》等存世。洪良浩曾两次出使中国,1782年(壬寅)十月第一次出使中国时,交流过的清文士有徐绍薪、戴衢亨、德保、博明、金简、齐佩莲、李美等。1794年(甲寅)第二次出使中国之时,交流的清文士有纪昀、铁保、李鼎元、释广老等。归国后,他仍然与戴衢亨、戴心亨、纪昀、齐佩莲、李美等保持着诗书联繁。其间,洪良浩与他们有书信往复、诗歌赠酬、学术研讨、礼物互赠等等。洪良浩先后与清朝文人、画家、学者有过频繁的尺牍交流,这为清代中期中韩尺牍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关键词:朝鲜使臣;洪良浩;清朝文人;尺牍;交流

1782年(壬寅,乾隆四十七年)十月二十二日,洪良浩以冬至副使身份出使中国。《使行录》载:“乾隆四十七年十月二十二日,三节年贡兼谢恩行:正使判中枢郑存谦,副使吏曹判书洪良浩。”《正祖实录》卷一四亦载:“六年十月二十二日乙西,召见冬至正使郑存谦、副使洪良浩、书状官洪文泳,辞陛也。”
1794年(甲寅,乾隆五十九年)十月二十九日,洪良浩冬至兼谢恩正使身份出使中国。《使行录》载:“乾隆五十九年十月二十九日,三节年贡兼谢恩行:正使判中枢洪良浩。”《正祖实录》卷四〇亦载:“十八年七月七日,以洪良浩马冬至兼满恩正使。”

洪良浩出使的年份在18世纪,经历了康乾盛世的繁荣,清朝在此时显得熠熠生光。许多朝鲜文臣怀着景仰之心前往清朝。

洪良浩在正祖朝文学地位很高,“五盖公之文章,名于天下”心。正祖曾称其曰“巨儒也”又赞其为“当世鸿匠”。其创作及理论对朝鲜文增有极大的贡献,李晚秀称云:“夫燕、并作于唐,而三古之大雅复兴;欧苏倡于宋,而一代之文体不变。世必有握文权,长铜盟之大宗师,然后方可以仪型后生,鼓发衰俗,渢泱灏噩之美,与治道齐升矣。国家右文,声光弥宇,而祖宗作成之鸿儒硕学,邈乎难追。公独如灵光之岿然,绩学种文,多积博发,卒能执耳词苑,下扫糠批。世之下里噍杀之音,小品梯稗之体,吹万不同者,得公而一一切取正焉。此我先王所以命公以一夔之任而当世文昌之责,公不得辞也。今公之没,文章正脉殆将无传。”于此,李晚秀实际上认局洪良浩是正祖时期“执耳词苑”,慧眼真伪,“导文章正脉”的大宗师。

通过对洪良浩与清朝文人尺牍交流的研究,可以一窥清代中期中韩文人尺牍交流的盛况,了解中韩古代的尺牍文化交流的广泛性、深刻性,具体感受中韩古代文人墨客之间的深厚情谊,从而为今天中韩(朝)之间的联系追寻历史文化根源。

尺牍往来实例

阻想政尔耿耿,即奉手帖,汉室残暑,旬履清胜,至如濯热。第因华阳之事,转成藤葛,真是横逆,而辞谢路阻,想增闷隘。岁末忽人处之地,劳碌日甚,奈何?先稿草已经传,可幸。伴惠两种,谨领多谢,余姑不宣。伏惟台照,谨谢状上。乙巳十月廿六,岁末良浩顿首。

这是洪良浩于乙巳年(1785)距离第一次出使清朝壬寅年(1782)已过去了三年,在第一次出使中,洪良浩就结识了不少清朝文人,于是时对友人的思念涌起,洪良浩写下了这封书信。

洪良浩在自己燕行途中创作了不少的诗歌,他创作了一首五言长诗《赠戴翰林衢亨》以示纪念:

生平慕古人,夙怀四方志。每恨东海偏,未睹中华懿。颠发已种种,偶充朝元使。眼看神州大,足践尧封地。侧闻有戴氏,赫舄声远暨。三苏可并驾,二陆方联辔。状元何英妙,裒然为国瑞。无路接光辉,愿言徒倾跤。有客颇何傥,好文仍好义。拟上光范书,道怀孔融刺。既观君子仪,兼致主人意。一见即解榻,再见更倒屣。谈理如析毫,论文已哜裁。上下扬千古,快若并刀利。虚往每实归,亦足窥一二。幸因皤木容,得识瑚琏器。纵未登门屏,犹喜质文字。王程有常限,归期在造次。胜言怀伊人,宁无感气类。不意蓬莱客,殷勤致珍馈。瑶函动光彩,罗列文房四。摩挲手不停,个个香且腻。岂徒物为美,谅是贤者赐。况我老翰墨,真惬性所嗜。贶之由中心,受言藏弊笥。自顾疏且远,乃蒙不退弃。无以答厚意,礼际良可愧。但愿崇明德,九仞加一篑。茫茫宇宙内,孰非男子事。惟能择路歧,然后造精粹。敢将一言赠,聊技片心示。精神贵相通,何间山川异。春风动江海,悠悠策征驷。愿凭东飞翼,毋悭尺素寄。

整首诗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戴衢亨以及与其交往的情况,状元之才盛名远播,与苏洵、苏辙、苏轼、陆机、陆云并驾齐驱,谦谦君子,热情好客,在这里洪良浩用了解榻、倒屣两个典故来形容戴衢亨的惜才之德。第二部分,主要记叙了戴衢亨赠送的礼物,所馈赠的文房四宝都是洪良浩平生最爱之物,归期在即,他希望以后通过诗歌继续交往。戴衢亨也有诗言“相期白首保令名,莫忘今日歌诗情。”在诗中“每恨东海偏,未睹中华懿”“眼看神州大,足践尧封地”这两句可以看出在洪良浩眼中的中国是富足的,令人神往的一个国度。一“偏”一“懿”,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的是洪良浩的华夷观。以下是戴衢亨回复信全文:


渴慕已久,因使期匆促,不得一晤,徒增怅仰。承惠手书,并读新什,欣慰无似,所着《六书妙契》理解精到,不让古人。谨作长句一首题后,并以赠行。尊纪在门,走笔局之,知无当于大雅也。名纸极佳,辄书一幅呈上。余珍种种,如数拜登,敬谢!敬谢!长途万里,伏惟珍重,珍重!不宣。二月五日,衢亨顿首,上朝鲜副使洪先生足下。

副使洪先生,内长句一首上。

鸭绿江头春水生,贡使诹日将登程。示我一编别隶体,六书妙解罗纵横。偏旁点画具心得,奥字奇语令人惊。书体从来首篆籀,岷峨积石源流清。上考冰斯溯仓颉,贵从山下穷沧瀛。岣嵝荒碑不可读,陈仓石鼓徒纷呈。急就凡将杂训诂,往往附会参形声。洪公读书究原委,欲以新意超前英。强寻波磔欣创获,细与注释夸研精。有如园客献独茧,音徽一一符天成。昨者朝正会诸使,华镫清宴联拜赓。诗成竟得天子喜,胜事传播嗟朝卿。使归期限不可驻,诘朝万里将东行。我虽未见已心折,况乃佳什投瑶瑛。方今圣人焕文治,宏开四库排峥嵘。譬如洪钟列万虚,大叩小叩铿然鸣。愿子登堂勉入室,更追太古探咸韵。此编苋讨亦不易,辛勤膏晷凡几更。置之几案珍什袭,有如晤对相论评。春风马首元菟城,蓟门烟树瞻神京。相期白首保令名,莫忘今日歌诗情。
朝鲜洪副使示所着《六书妙契》,局题其后,并答来诗,即以赠行。大庾戴衢亨稿。

翰林修撰戴衢亨(江西人,字莲士),是清朝荣登状元榜年龄最小的人之一,也是当时有名的大儒,洪良浩在《送从子乐游赴燕序》中赞扬戴衢亨道:“壬寅之行,得戴衢亨翰林,少年魁鼎甲,声名甚盛”。在洪良浩向清朝文人(包括纪昀和戴衢亨等人)赠送自己著作《六书妙契》后,戴衢亨对《六书妙契》表示高度的赞赏“所着六书妙契,理解精到,不让古人。”(《与戴翰林衢亨书(附答书)》),洪良浩非常欣慰自己的著作能得到好友的肯定,希望能够在清朝刊印出版,在书信中也表达了这一寄托:“往岁所呈六书妙契,尚置案头否,厥后多有增删,易名以六书经纬,面目比前稍异,故更书以呈此书。如有可采,则布示学者,以广其传,使海外管见,得齿中国书肆,则岂非圣代奇事耶。”(《与戴翰林书》)。洪良浩的文学素养在戴衢亨的这首长句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示我一编别隶体”“书体从来首篆籀”,这两短句证明洪良浩本人对于中国的书法书写是十分擅长以及汉字书写历史也了如指掌“偏旁点画具心得,奥字奇语令人惊”“急就凡将杂训诂,往往附会参形声”,除了在书法上有所了解,洪良浩在关于以汉字为中心而形成的“小学”(即文字、音韵、训诂)方面也有所掌握。这表明中国文化对于朝鲜文人的影响是深层且广泛的,从阅读到书写,甚至是对话。时至今日,汉字在韩文和朝鲜文还留存着很大比重。

洪良浩还结识了当时的才子李美,两人交谊匪浅,书信往来频繁。“万里精神犀一点,十年颜发雪千丝。灯前把酒还分手,明月长悬两地思。”(《赠孤竹居士李美》)虽然两人都年事已高,分手在即相思之情充斥二人心中。后来李美给来清朝的朝鲜使臣并要求转交、询问洪良浩的书信。

致洪老大人阁下。永平秀才,自永平府寄。

洪大人《夷齐读书处后叙》实旷古奇文,发挥尽致。此千秋之业,今欲刻石立于书院山中。得足色纹银四两,即可成事,立石后仍印寄洪大人。敢烦大人回贵国时,向洪大人为鄙人致意,有便鸿时,即可邮致银两。鄙人无妄语也。洪大人惠物数种,俱已拜受,并谢。北平李美顿首拜具。
在这封书信中尽显李美对于洪良浩的尊敬,对洪良浩的文章《夷齐读书处后叙》大为赞赏,认为是“旷古奇文”,李美甚至表示想把这一篇文章刻印在石头上立于书院,刻印完后还会再次印寄洪良浩。随后还对洪良浩远从朝鲜带来的礼物表示感激。此后李美还给洪良浩写信:

洪老大人晋封。孤竹郡人李美谨再拜,致意洪老尚书阁下:一纸书贤于十部从事,况益以珍品骈蓄耶?佩领之余,惟有悚惕谢贶。至《夷齐读书处后叙》,巨笔鸿裁,直发挥其所以然,此古今来有数之文字也。中及鄙人姓字,可谓葑菲不遗,几欲鸠工砻石刻于是山,属清圣微显阐幽,即为阁下树千秋之名于中夏,且俾鄙人附骥之行愈远,诚所谓一举而三善备。但恨力绵,不能任重耳。阁下倘别有以教之,更以冰衔详示。立石后,仍印数十纸,远再致阁下,以宣鄙人敬惜《后叙》之至意,则感切不朽矣。书不尽言,东望引领。再启者:“飞将军”三字,字既星碎,且多半蚀土翳藓,人力实难措手,非敢方命也。美再拜。
洪良浩与礼部尚书德保之间也有酬唱之作,为感谢德保细致周到的接待,洪良浩写了一首诗赠与德保。此诗载于洪良浩《耳溪洪良浩全书》卷六,第118页。题目为《礼部尚书德保致款于诣阙时。屡送饼糕,后日又到馆外问讯。求诗笔。书此以赠》。

梯航万里趁三元,剑佩成行集午门。南至使星沧海远,中朝卿月秩宗尊。笋班顾眄荣光动,蔗饼殷勤礼意温。自念遐踪那得此,帡幪应是体皇恩。

在这首诗中,全诗押平声“真”韵,可以看出洪良浩对于中国的诗词歌赋的音韵以及其中的典故可谓是信手拈来,遣词造句的功力可见一斑。德保随即回赠一首名为《朝鲜使臣庆贺元旦来京,因指引礼数,馈送饮食,见赠以诗,即用原韵答之》的和韵诗。

御苑华灯庆上元,海隅星使谒天门。雅歌合奏闻仙乐(是日,大戏并杂技俱陈献),法酒亲承荷至尊(使臣蒙上召至御案赐酒,真难逢异数也)。云起挥毫东国秀,风和应律早春温。独惭嘉客无酬赠,惟有宣扬广圣恩(带领人宴,并引进御座。上间及可能诗否,代焉奏明能诗)。礼部尚书德保稿。

除此之外,洪良浩还作诗赠给清朝的友人铁保:“玉帛登嘉会,文章尽大观。辉光生一顾,笔下耀琅开。”(《礼部侍郎铁保手写一联诗见赠,诗以谢之》)这是洪良浩读过铁保的诗集《涉江草》的评价。“山岩岩兮水渺渺,我向天东君住西。泰山之歌何时续,惟有归云送马蹄。”《墨庄李翰林鼎元送示登岱图---帖遂书泰山高歌一篇以归之》) 李鼎元送给洪良浩一幅登泰山图,洪良浩对这幅图进行了一番描述,向往泰山之景,无奈年老无法攀登。纪昀也创作了一首关于这幅登岱图的诗歌《李墨庄登岱图》,对于李墨庄登山所画之景大加赞赏。

结论:洪良浩乾隆间曾两充贡使,纪昀对洪良浩的作品评价很高。他称赞道:“近体有中唐遗响,五言吐词天拔秀削,七言古体纵横似东坡,而平易近人足资劝戒。无才人之妍媚之态,又民生国计念念不忘,亦无名士放诞风流之气。”凭心而论,这些评价绝非溢美之辞。在朝鲜与清朝友人的尺牍交流中,他们不仅仅局限于官员身份之间普遍的官方应酬和互相题赠,还体现在分别后心与心之间的契合。即使天海相隔,中朝友人仍然保持着书信往来,不仅如此,他们还不远万里互赠书籍、书画、笔墨、特产等等,若不是心有惦记,怎会如此远托问候。天涯地角,却有一段永恒的相思,相距万里,难忘每个隔岁的情缘。可见,在尺牍交流的过程中,中朝友人建立起了非常真挚而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在晚清这个充满悲伤的年代闪烁着异样的光芒,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有识之士。洪良浩家族和纪昀家族的后代子孙也延续了这一交流传统,实在让人称道。

朝鲜使臣洪良浩所创作的燕行作品与尺牍往来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得到众多中国官员文士的肯定和赞扬,这种沟通和互动不断加强了中朝之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此外,我们也得以从域外的视角反观中国社会和文化,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新角度,弥补了国内的史料不足。


参考文献:

[1]廉松心.十八世纪中朝文学交流[D].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4.

[2]柏松.明清时期朝鲜王朝“华夷观"探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 2009.

[3]黄卓明.六书经纬与朝鲜时代的汉字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4]孙卫国.纪晓岚与洪良浩初晤略考[J].学术研究.2013.

[5]曹春茹.朝鲜文人对明代文学接受与批评的儒学化特色[J].外国文学研究.2014.

[6]李姝雯,徐毅.论明清时期中朝文人往来尺牍帖的学术意义[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4.

[7]孙卫国.乾嘉学人与朝鲜学人之交游--以纪昀与洪良浩之往来为中心[J].文史哲. 2014.

个人简介:姓名:温建维出生年:1996.09性别:女籍贯:重庆江津单位: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职称:研究生学历: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单位邮编:13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