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协同、衔接有道——基于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活动实践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0
/ 2

幼小协同、衔接有道——基于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活动实践探索

王玉娟

江苏省张家港市北庄幼儿园 215600

摘要:幼小衔接是儿童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之间的衔接,是儿童结束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生活,走上以学习为主的小学生活的过渡。 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多元、衔接、实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育不仅是小学等学校教育的奠基阶段,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教育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它有自身的意义与价值。它与小学阶段是不同的,但是其过渡要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正确发展基础上。孩子能够较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是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良好教育基础之上的。

一、基于现状的幼小衔接分析

幼小衔接问题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分析幼儿进入小学后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不适应现象来加强人们对幼小衔接的认识,探讨怎样使幼儿更顺利的实现由学前向小学过渡的方法和途径。幼小衔接问题也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衔接还不能尽如人意。归纳起来有以下一些情况:

  1. 成绩至上,家庭教育成阻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幼小衔接在很大程度上要有家长的参与才能很好地完成。 由于传统的观念与教养态度等多方面的偏差与不当,造成很多家长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全面发展,重视短期成效而忽视终身发展, 甚至有的家长出于急功近利而超前训练,参加校外培训机构辅导班,要求孩子提前掌握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致使幼儿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感觉学习很轻松,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形成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加大,“储备的知识”用尽了,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最终出现适应困难。这些家长给幼儿园、小学的教学活动造成无形的压力,致使幼小衔接难以顺利进行,有的甚至形成阻力。

2. 缺乏交流,幼小教育成隔阂。

幼小衔接的意义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但是一说起幼小衔接,似乎多为幼儿园教师、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衔接应该是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互相连接,幼小衔接是指由幼儿园大班进入到小学一年级的衔接,此时期恰好是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正 规小学教育的初期,那么作为幼儿园教师理所当然地应当关注,而小学教师特别是低年级教师对解决好这个问题也是责无旁贷。有的幼儿园教师不了解小学教育规律;有的小学教师不了解幼儿园教育特点。一提到幼小衔接,似乎就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其实衔接应是双向的,幼儿园与小学相互多沟通、多交流,找寻到更好的方法使幼儿更顺利的实现由学前向小学过渡的方法和途径。

3.盲目跟风,培训机构成堪忧。

调查显示,家长最担心孩子上学后会出现“学习跟不上”(47%)、“生活不适应”(37%)、“人际关系不好”(30%)、“不愿上学”(26%)和“身体素质下降”(24%)等问题。76%的儿童参加过幼儿园与小学衔接方面的教育活动,说明家长较为重视幼小衔接教育。对于孩子参加幼小衔接教育的原因,选择“学习效果好”和“社会认可度高”的家长分别占24%和10%,而选择“其他孩子都在上”和“家长自己喜欢”的家长分别占30%和12%,许多家长觉得“看到周围孩子都在上,心里挺着急的,就让孩子上了”。近年来,形式多样的针对幼小衔接的培训班越来越多,家长在选择幼小衔接教育机构时,虽然注重教育质量和社会认可度,但存在一定程度的跟风现象,也受到家长个人意愿的影响。家长科学的幼小衔接教育观的扭曲导致了选择的盲目性,在不经意间阻碍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顺利开展和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种教育一旦实施不当,将会给幼儿心灵造成伤害,这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对处于天真活泼时期的幼儿心理与生理都是一种摧残。

二、基于本园特色的幼小衔接实践成果

我园在探索幼小衔接的道路上尝试着新方法新思路,注重幼儿自主探索、经验积累和表现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且获得了一点明显的效果。我们注重把以往零星,不够全面的经验和做法,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用科学研究的方式,对幼小衔接做一个系统、科学的研究、实践与梳理。把幼小衔接的过程拉长、放宽,时间设置为中班下期到大班毕业。在这过程中研究、实施了一个具有创意意义的幼小衔接方案并积累了一些成果。

1.课题研究——强化习惯培养为孩子一生打基础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人的健康人格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人成长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和价值。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等习惯将会终生受益。我园的“十二五”规划课题《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正是抓住了这样一个契机,经过前期的调研、探索,通过专家的指引,集合我园教师的智慧,契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梳理了我园阳光宝贝的9个好习惯:会问好、会玩耍、会自理、会倾听、会交往、会分享、会阅读、会整理、会关爱。这九个好习惯的培养贯穿在幼儿入园后的三年学习生活中,不仅为小学生活做铺垫,更在为一生的学习生活打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旨在培养了“快乐、向上、执着、幻想、灵动”的实幼阳光宝贝,促进了幼儿更快乐、更健康地发展。

2.沙龙交流——搭建家长与教师的衔接平台。

家长沙龙是一个老师与家长交流、交汇的平台,是由幼儿园牵头、家委会为主体,旨在通过家长与家长、家长与老师之间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探讨、交流,获得育儿经验的活动。我园为家长创设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从大班开始以“衔接教育”为主题的沙龙研讨,家长关注度高,每月一期的系列活动做到“月月有重点,次次有亮点”,比如“如何做个懒家长”“你了解大班孩子吗?”“孩子上小学,我该做些什么?”“兴趣班,我们该如何选择?”等这样的话题,家长与老师们兴趣盎然、各抒己见,活动中由游戏、家长间育儿经验交流,老师、家长互动、亲身体验等内容贯穿。宽松的氛围下,家长们畅所欲言,谈论着自己教育的心声。互动环节中,家长们踊跃提问,家长、老师们群策群力共同探讨学习,分享彼此的经验。每次活动不仅给家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拉近了教师和家长彼此之间的距离。家长们纷纷表示交流研讨获益匪浅,无论是理念还是具体方法上都很有启发。

3.主题活动——创设幼小衔接的多彩生活。

幼儿从大班升入小学,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小朋友,陌生的学习方式,陌生的课堂规则……面对这些,幼儿往往会感到手足无措,情绪低落,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面对这些情况,老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提前为幼儿做好适应环境的工作。因此,当幼儿进入大班时,为了让孩子们对小学不再陌生,了解、喜爱小学,我们创设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了》,《走近小学》、《离园倒计时》等。大班的孩子已经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同伴间的交往能力也明显增强,会有各自友好的小群体,也经常是几个小群体在一起开展一些游戏活动和讨论活动,我们在区域内张贴了一周课程表,引导幼儿看一日的活动安排并做到心中有数;在墙面上张贴了一些图文并茂的挂图,引导幼儿课外结对互助认读;在主题墙张贴了小学生在学校学习、课后玩耍、集会等活动的照片,并附带了几页小学一年级课本的内容和小学生必备的学习用品图片,如书包、文具盒、课本、铅笔刀、尺子等,让他们逐步认识并产生渴望拥有的欲望;在区角中设置了以学习为主的活动区,如“数学区”“阅读区”等。另外,为了与小学课堂更相近,我在幼儿离园前两个月还试着调整了课桌椅的摆放位置。这些扎实有效的主题活动将“幼小衔接”活动真正落实到实处。

4.参观小学——扬起幼儿萌发求知的风帆。

参观小学是幼儿园幼小衔接主题教育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对幼儿园的孩子而言,小学是一个陌生而又富有诱惑力的地方。每年的5月,我们都会带领大班的孩子参观比邻我园的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北校区。通过参观小学可以减少幼儿对小学的陌生感、神秘感,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及学习的憧憬与向往,为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孩子们怀着好奇和期盼的心情走进小学,每一个孩子都好奇的张望着小学的角角落落,那是一个与幼儿园完全不同的环境,对于他们来说,更像是个未知的“迷”。观看一次小学的升旗仪式、参与一个小学老师的课堂教学、体验一回小学生的课间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初步的了解和体验了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强了上小学的愿望。

5.无痕对接——加强幼小老师的交流沟通。

幼小衔接是一种“双向衔接”,幼儿园与小学有各自的教育教学特点与模式,如果幼儿园大班教师和小学一年级教师在各自的教育领域“闭门造车”,互不联系沟通,那么相互不了解彼此教育特点的现象将一直存在下去,幼小衔接的工作就会无从下手。为了避免这些情况,我园和实验小学成立了“互动学习组”,在相互小组研讨中,我园大班教师为小学一年级教师准备一份较为详细的本班儿童各个方面发展的情况表,以便小学一年级教师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每一个儿童的发展情况。小学一年级教师也定期深入到幼儿园参观、听课、座谈,了解幼儿园教育的特点及幼儿一日生活安排情况。配合幼儿园做好大班后期的衔接工作,促进衔接工作的系统化、保证教育的连续性。幼儿园大班教师和小学一年级教师在共同研究如何衔接的问题,相互交流、相互听课、互相借鉴先进的经验的基础上,吸取了对方在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方面的特点,不断的改进着教学方法,变相互埋怨为相互理解、相互改进、共同合作、互相借鉴、双向衔接。

幼小衔接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非集中突击就能完成,尤其是幼儿的素质培养更要细水长流,潜移默化,只有搞好幼小衔接,才能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幼儿教师应对处于衔接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作进一步探索,不断寻求符合实际环境的幼小衔接的途径 ,帮助儿童顺利地解决好其间的过渡和衔接,使孩子们作好全方位的准备,为适应小学生活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