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古诗词品赏方法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31
/ 2

小学生古诗词品赏方法探究

黄少清

泉州市丰泽区第五实验小学

【摘 要】:在中国古代文学阆苑里,古诗词是最馥郁芬芳的一座园圃。它浓缩了中华文化几千来的文明成果,优美的中国古诗词背后,深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我们应熟读成诵、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以意逆志,才能透彻领悟古诗词,古为今用,继承创新古诗词。   

【关键词】:古诗词、品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古诗词的品赏是语文审美教育实行的必要手段,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的关键时期,品赏古诗词对于小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上述情况,本文对古诗词品赏方法提出下列几点看法:

  1. 熟读成诵品诗韵

古诗词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它具有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读起来就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学古诗词时要让学生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或朗朗出声地诵读,或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沉淀,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教《所见》一诗,全诗四句写了放牛娃的声、情、神、态。诵读时,“牧童骑黄牛”时应平起叙述;“歌声振林越”要表现高亢赞美,尤其是“振”字;“意欲捕鸣蝉”使用叙述的口吻;最后一句中的“忽然”要读重、快,读后稍停,才能表现牧童的机智灵敏;“闭口立”三字轻、慢,一字一拍,再现牧童专注捕蝉的神情。通过反复读,学生就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与诗人产生共鸣。

  1. 吟唱表演品悟诗趣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学习古诗词如果让学生一味地诵读,久而久之,他们会感到枯燥乏味,学习便没了兴趣。根据小学生表演欲强的天性,因此将古诗词配上学生最喜欢听、喜欢唱的乐曲,让他们在诵读基础上根据诗的意境,吟唱表演,让学生在乐中学到知识,在玩中受到音韵美的熏陶,同时还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教师在教学古诗时都会选用适当的乐曲让孩子们进行配乐吟诵,或悲或喜,或沉缓或轻快,吟唱表演欢快的诗词时,可以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吟唱表演反映离愁别绪的诗词时,播放一段哀怨低沉的曲子;吟唱表演描述风光无限的诗词,配以优美的大自然画面等,让学生在乐曲声中去感知诗中之形象,体会作者之情感,感悟诗中之理趣。

三、了解背景觅诗心

“知人论世”,用于古诗词品赏,指要了解诗词的作者写作此诗词时特殊的人生际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包括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艺术风格等;了解写作背景,包括了解作品创作时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及同期其他作者的同类作品等,这样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作者作诗的初衷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在了解作者创作时的处境和心态的基础上也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意,把握诗词的整体知识结构。

如在教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一诗时,这首诗字面上理解是写作者游览敬亭山的情趣,但实际上是写他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情写照,诗人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此时可以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当时李白经历了安史之乱后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带罪流放的屈辱后,心中抑郁不平,因此就寄情于山水,他想从大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教师通过对写作背景的讲解,不仅延伸了学生的知识范畴,还能使学生更新诗意的认知体会诗人的情怀。

四、诗词配画创诗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诗配画、给画提诗,诗与画如同一对孪生姐妹相融一体。诗配画,不仅是对诗词的形象的解说,更是诗词意蕴的再创造。让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品诗词,定能受益匪浅。既增强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和绘画能力,还激发了他们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营造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1)。

教师根据不同诗词的特点,引导学生可以选取全篇,也可以截取诗词中较为经典的名句进行配画,使创作作品更有个性。在教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一课时,可以只给“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两句配画,这两句移情于物,描绘了一幅春日里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象。在教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一诗时,可以采用全诗配画,每一句诗就是一个生动的画面,几幅连起来看,就形成完整的画面。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中西合璧,古今同协奏,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让绘画的形式多元化。如执教《小池》一诗时,可以让比较有绘画基础的学生用中国画的形式表现水墨的荷花和蜻蜓,也可以让学生使用水粉或者油画棒等材料来创作,让学生充分展现稚拙、纯真的美感,使整个画面更生动活泼。

  1. 改写成文解诗意

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品赏方式是开放的、多元的、个性化的。一首简短精练的古诗要改写成几百字的记叙文,学生需要充分理解古诗词意境的基础上,把握它的愿意,形成独特的内心感受,用优美的现代白话文让它的诗意再现,更详尽地揭示诗词中表达的丰富内涵和情感。它是对古诗词的一种高级形式的品赏,是和诗人心与心碰撞的过程,也是与文本对话后新的构思过程,全新剪裁,更是一种较有难度的写作训练,最后将古诗词艺术再造成一篇篇白话文。这就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品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养成爱思考、勤动笔的良好学习习惯。

改写的时候要注意不能纯粹翻译诗句,在行文的过程可以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还可以添加语言、心理和动作等人物描写方法。有关背景材料,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诗词的内容,适当增加天气状况、季节特征、周边的地理环境等进行补充,进一步使改写的内容更具体更形象化。

除此之外,改写古诗词还可以改体裁,如把诗词改成记叙文或散文;改人称,如把第一人称转化第三人称;改结构,如把倒叙改成顺叙等。

六、思维导图明诗路

古诗词文字力求浅明、清楚、流畅,学生们“百读不厌”,如果在品赏过程中进行拓展阅读,把相关或者类似的古今作品链接起来,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构成一张又一张的知识网。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给古诗词配上思维导图,所谓的“思维导图”,就是思维在前,而后导图。通过对古诗词的解读,变成自己的思维,然后用图文的形式描绘出来。这样的发散性的逻辑思维可以激发学生联想想象,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有助于古诗词意蕴的深入理解。

我以李白的《望天门山》为例,学生朗读完这首诗后就能大体了解了诗所描绘的意境:浩浩荡荡的楚江水把天门山从中间冲开,碧绿的江水在这儿激起回旋,向北流去。天门山在两岸对峙,诗人乘坐一只小船从远处飘荡而来。

学生根据解读到的诗中意境用水彩笔把它描绘出来,分别从四句中提炼要素“天门”“碧水”“青山”“孤帆”,作为这张思维导图的一级分支,然后再从各个分支上尽情发挥想象,画出下一个分支和标注关键词汇,最后进行细化完善,这首《望天门山》的思维导图就完成了,从而整首诗的脉络一目了然,诗词的内容也就自然而然地记住了。

古诗词的品赏方法多样(2),引入多元的教学策略,能让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从而真正使古诗词教学发挥其特有的魅力,让经典的文学精华芬芳在学生的生命中,让他们的生命因古诗词而充满灵秀。

参考文献:

(1)涂培源《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教育评论》 2001年 第2期

(2)于秀兰、沈益亮 《古诗教学“六字决”》 《江西教育》 1997年 第11期


注明:该文章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小学生古诗词品赏方法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成果,编号FJJKXB20-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