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伊壁鸠鲁对死亡恐惧的根本化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01
/ 2

摭谈伊壁鸠鲁对死亡恐惧的根本化解

何茜茜

西北师范大学 哲学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伊壁鸠鲁哲学中,对死亡的消除问题是一个关键问题。现代学者往往从“灵魂消亡”和“研习哲学”两方面进行解读。然而本文认为这两种解读都不完善。只有将哲学上升为宗教,将知识转化为信念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对死亡的恐惧,事实上,从文本中我们也能看出,伊壁鸠鲁确实是如此做的。

关键字:伊壁鸠鲁;死亡;恐惧;宗教

从古至今,死亡就像斯芬克斯之谜一般巍然屹立而始终不得其解,但哲学对死亡探求的脚步却一刻也未停止。针对这种对死亡的恐惧,伊壁鸠鲁提供了自己的化解方式。依据伊壁鸠鲁为我们留下的书信和残篇,以往的学者总结出了一些伊壁鸠鲁的化解方式,即一方面通过论证感觉主义认识论和灵魂观来化解死亡恐惧(灵魂消亡论);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和研究哲学治愈灵魂来化解死亡恐惧(研习哲学论)。

一、灵魂消亡论

第一种从伊壁鸠鲁的原子论的本体论出发,认为感觉主义就能化解死亡恐惧。伊壁鸠鲁本体论的目的就是为了构建自己的伦理学。他认为,一方面,人的灵魂由原子构成。“我已指出灵魂是纤细的东西,有微小粒子构成。”[1]另一方面,灵魂和感觉也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必须记住:灵魂是感觉重大的原因”[2]。根据伊壁鸠鲁的这些论断,一些学者将其学说进行了重构,这些学者都持“灵魂消亡论”的观点,即认为灵魂可朽,会随肉体而消亡。由此,这些学者认为这种关于灵魂的本体论思想可以化解对死亡的恐惧,如王钰就认为“死亡是一件与人毫不相干的事情,因为当我们活着时,死亡尚未发生,而当我们死了,我们也就丧失了感觉。”[3]在她看来,伊壁鸠鲁关于死亡论断的前提条件是人的“存在”,只有人存在才能感知死亡,而当人不存在就无法体会死亡。

但是,笔者认为这一重构有明显漏洞,因为这将死看成了一个静态的存在,认为死就是一瞬间的事情。这并不能很好地化解死亡恐惧。因为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死亡不是突然的感觉丧失,而是感觉的逐渐的消失。死亡会经过一个“濒死期”,在“濒死期”的感觉逐渐消失的过程中,人们对死总是会有一种预感,而这种预感不能从根本排除恐惧的可能。这是王钰重构的失败之处。

二、研习哲学论

第二种则从伊壁鸠鲁的文本中找出依据:伊壁鸠鲁认为让人们学习和研究哲学能够治愈灵魂,从而让人们不惧死亡。

在这方面,黄林秀对伊壁鸠鲁的观点阐述较为全面。她的重构在于说明研习哲学的的目的不在于追求自然真理,而在于获得身泰心宁。她的论证可以归结为以下的三段论形式:

1)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最终是对自然的恐惧;

2)研习哲学、了解自然能消除对自然的恐惧;

3)所以,研习哲学能消除对死亡的恐惧。[4]

但笔者认为该三段论的大前提不够严谨。该三段论的大前提是说,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对死亡的恐惧就是对这个自然过程的恐惧。但问题在于,死亡是否仅仅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战火饥荒的乱世中,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自然死亡。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可能更多地来源于那些“突然”情况,而这种“突然”死亡并非哲学和科学能预测到的。由此可见,“研习哲学论”解读也并不完善。

总的来说,以上两种解读方式都从伊壁鸠鲁的原典中找到了化解死亡的方式。两者站在伊壁鸠鲁的立场上的论述都有其道理,但是她们的解决方案并不完善,我们会问:死亡的恐惧真的就因此而化解了吗?这两种解读方式虽然能一定程度上化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而且也基本上与伊壁鸠鲁文本的本意相符合,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死亡恐惧的问题。

三、根本化解方式:从哲学到宗教

要从根本上化解死亡恐惧的问题,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并且将其变为一种宗教信仰。使感觉主义的认识论成为一种宗教的教义,使学习和研究哲学成为一种宗教的仪式,才能从根本上化解死亡的恐惧。

首先,伊壁鸠鲁倡导大家学习和研究哲学,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让大众学习和接受伊壁鸠鲁的哲学,具有宗教传道性质。“只要想起我的理性和研究成果,想起他们所带来的灵魂的满足感,就足以抵消所有病痛。”[5]由此可见,伊壁鸠鲁哲学真正的作用是为了使人们得到幸福,消除对死亡的恐惧。“那些不能完全接受我观点的人…也就无法把握我们研究这些主题(对人生幸福的追求)的目的。”[6]在这里,伊壁鸠鲁更像一个传道者,希望人们接受这种哲学,以帮助人们化解恐惧,从而获得幸福。

其次,伊壁鸠鲁哲学具有相当程度的教义化。在伊壁鸠鲁通信中可以发现,他有意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变成一种信条,告诫别人坚守。在致美诺俄库的信中他指出:“我经常向你指明的那些事情,你应该去做,并且实施他们,把他们当作幸福生活的基本原则…奉行这些及与这些同类的诫命”。[7]可以看到,伊壁鸠鲁的书信中大多一方面强调对方认同,另一方面要求对方坚守,具有明显的宗教教义色彩。如此,伊壁鸠鲁意向将自己的哲学变成一种宗教是十分清楚的。

最后,卢克莱修极力将伊壁鸠鲁塑造成宗教圣人或领袖的形象,其著名的长诗《物性论》写道:“他没有被众神的神话吓倒,也没有被霹雳或天公的怒吼震慑……并在内心里游遍了无极。”

[8]伊壁鸠鲁被塑造为一个与传统的宗教、神话抗争的圣人,一方面在权威面前勇敢地昂起头颅,不被众神和自然的力量所吓倒。另一方面自己凭着智性的心智去探究和发现万有,游遍无极。在卢克莱修这里,伊壁鸠鲁更像是一位重新打开另一个世界的救世主,颠覆掉传统的宗教,教会人们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和自身。

总得来看,前两种解读都无法做到根本上对死亡的化解,因为如果人们不认同这种思想,学习这种思想也是无济于事。只有将哲学知识变成一种宗教信念才能长久地从根本上化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因为宗教的信念让人从非理性的情感为出发点,达到“相信”的层面,一旦达到这个层面,就会形成伊壁鸠鲁式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皈依),人们就会放弃自己的理性判断,以这种为自己相信的宗教作为行动的指南。



1] [古罗马]提图斯﹒卢克莱修,物性论[M].译林出版社.2014:149.

2[] [古希腊]伊壁鸠鲁,[古罗马]卢克莱修.自然与快乐:伊壁鸠鲁的哲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3.

3[] 王钰.死亡可以说是恶吗?——从伊壁鸠鲁的死亡论断谈起[J].现代哲学,2014(05):84-85.

4[] 黄林秀,张星萍.身泰心宁:知识的诉求——伊壁鸠鲁的科学价值论维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31(06):104.

5[] 转引自[英]西蒙•克里切利;王志超,黄超译.哲学家死亡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47.

6[] [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马永翔译.明哲言行录[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572;574;578.

7

8

Shape1

第 1 页 共 1 页